《孔雀東南飛》中“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中的“何意”,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標教材(必修第二冊)注為“誰能料到”,郭錫良等編《古代漢語》(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釋為“哪料”,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注此“意”為“料”,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亦然。這種注釋不準確。
《漢語大詞典》“何意”條所列兩義項中除“豈料,不意”外,還有“為什么,何故”。王锳《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中華書局2001年)也說:“何意,實即‘何以’,‘意’‘以’音近借用,疑問副詞,多用以問原因。”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注“何意”為“為何,為什么”。這三家的解釋很正確。
“何意”為魏晉以來習語,《孔雀東南飛》中“何意致不厚”即是一例,此句是焦仲卿不解母親為何驅遣劉蘭芝而質問,故下文焦母以“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作為借口。若釋為“孰料”,顯然與此文意不諧。下文中劉蘭芝“何意出此言”之“何意”,也應當這樣理解。
“何意”這種用法在魏晉南北朝其他文獻中也很常見,如:
(1)妾門逢春自可榮,君面未秋何意冷?(《陳詩》)
(2)常朝南殿,見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詬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顏氏家訓》)
(3)及湛被收之夕,上開門召慶之,慶之戎服履襪縛褲入。上見而驚曰:“卿何意乃爾急裝?”慶之曰:“夜半喚隊主,不容緩服。”(《宋書》)
這種用法的“何意”在魏晉南北朝以后的文獻中也很常見,例如:
(4)谷苗深處一農夫,面黑頭斑手把鋤。何意使人猶識我,就田來送相公書。(白居易《得袁相書》詩)
(5)李玄于是再拜邊先生曰:“弟子宿會有緣,得先生教授,不知何意如此。”(敦煌本句道興《搜神記·王子珍》)
(6)空中有罵者曰:“虞晚,汝何意伐我家居?”(《太平御覽》卷九六○引《幽明錄》)
以上各例“何意”一語,如果解釋為“孰料”,則捍格難通,如果解釋為“為什么”,則怡然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