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查的過程與方法
2005年6月16日到7月2日,為獲得對初中語文教學的真實反饋,我們決定把揚州市的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揚州教育學院附屬中學、翠崗中學、邗江實驗學校作為調查對象(以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為主),我們共印發了250份問卷,收回246份,其中有效問卷241份,有效率達98%。
此外,從2005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我們還采取訪談形式,先后與5位初中語文老師進行了交流,他們都是從2002年開始進入新課程的。
二、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我們主要從教師、學生對新課程的認識程度、課程目標的落實情況、教師教學觀念與課堂教學行為的轉變以及評價方式的實施等幾個方面展開調查。
1.對新課程的認識程度及態度
調查中我們發現:只有3.7%的學生對本次新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比較了解,50.6%的學生只是知道有這回事,45.6%的學生對新課程的基本內容與要求不了解。
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的把握也不是很好,邗江實驗學校的一位老師說:“這里面有些問題估計學生答不出來,像第一題,問他們新課改的內容,說實話我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就不要說學生了。”
不能說這位教師就代表了所有的語文教師,但至少有一部分教師,對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與新理念還沒有透徹地理解和把握。原因可能是教師平時比較忙,沒有時間閱讀有關的書籍。即使是新課程培訓,他們也是為了應付差事,大部分只是流于形式。他們對新課程的了解,主要是通過觀摩幾次公開課學到的一些零碎的、不夠系統的具體做法。
2.課程目標的落實
這次新課改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它們落實得怎樣呢?我們設計了“自上初中以來,你覺得你在語文學習方面有哪些收獲(可多選)”與“語文課上學一篇課文時,你們的學習重點是什么(可多選)”這兩個題目。
結果顯示,“知識與能力”這一目標教師還都比較重視,教師訪談也印證了這一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是這次新課改特別重視的,調查表明這項目標得到多數師生的認可。而“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比其他兩維目標的受重視程度要稍差。原因是這一目標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沒有被明確地提出來,因而語文教師一般對這類目標不夠重視。即使部分教師有明確的認識,但由于缺乏理論指導與實踐經驗,也很難落到實處。下面是我們與揚州大學附屬中學的一位老師的對話:“新課標提出了三維目標,你怎樣看待呢?”“其實,在平時的教學中誰也顧不得那么多,只是在寫教案的時候寫上去好看點。有時我們也會教學生一些學好語文的方法。”
課標將綜合性學習跟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并列,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這個目標落實得怎樣呢?調查顯示:9.5%的學生表示他們經常開展綜合性學習,33.6%的學生表示有幾次,56.8%的學生表示很少開展。在訪談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也表示他們很少開展這些活動。主要原因是沒時間,新教材的課文比原來的增多了,但教學時間沒有增多,所以難以保證綜合性學習的時間。
三、教師教學觀念與課堂教學行為的轉變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倡導是這次課改的一個重點,在實際教學中它的實施狀況如何呢?調查顯示:62.7%的學生表示他們的課堂上“老師講授為主,有適量的提問和練習”;29%的學生表示“除了老師講授外,學生有較多的討論和交流”;8.3%的學生表示“教師能讓學生在課前和課堂上進行充分的獨立學習”。從中可以看出,目前,教師主要的教學方式還是講授,學生還沒有能夠充分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但這種新的學習方式也逐漸被一些教師所重視。這可從教師對一堂好語文課的標準的認定上看出來:①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②學生廣泛參與,師生充分交流;③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學習;④課堂氣氛和諧、民主;⑤組織合理,方法靈活多樣;⑥教師講授系統、準確;⑦語文基礎知識扎實;⑧課堂秩序井然。這表明教師在觀念上接受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但行動上還有差距。
分析來看,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教學時間有限,還有考試的壓力,大多數教師沒有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實施新的教學方式。
四、評價方式的實施
針對傳統的語文教育在評價方面的問題,新課程評價提出了許多新理念與措施。它們在實際的教學中是否被很好地貫徹落實了呢?
在回答“一學期結束時,學校通常怎樣檢查、衡量你們的學習效果”一題時,有63.5%的學生選“以考試為主,參考平時的表現”,27.8%的學生選“只依據考試”。可以看出,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過去那種完全以分數定乾坤的狀況有了一定的改變,但考試仍然是最主要的評價方式。
為了了解新課程中形成性評價實施如何,我們設計了“你了解成長記錄袋嗎”這個題目,結果顯示僅有5.8%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25.3%的學生表示僅僅了解一點,22.8%的學生表示聽說過,但不了解,而根本沒聽過的學生卻占到46.1%。可見目前很少有教師采用成長記錄袋這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訪談中,揚州大學附屬中學的一位老師說她們學校有位教師搞過一段時間的實驗,但后來嫌麻煩,沒有再堅持。可見形成性評價在實際的教學中運用起來還是有難度的。
在問學生是否有家長、同學參與評價時,有29.9%的學生選“經常”,51.5%的學生選“偶爾”,18.7%的學生選“從未”。可以看出只有一部分學校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相互評價以及家長的評價結合起來。絕大多數學校仍然是分數、教師說了算,學生基本上處于被支配的地位。訪談中,當問到目前怎樣評價學生時,大多數教師也表示“現在主要還是依靠分數”。但在日常評價中,也有一些新變化。在問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得到的表揚多還是批評多時,69.7%的學生表示表揚鼓勵多,30.3%的學生表示批評多。揚州大學附屬中學的一位同學說:“現在老師不再體罰學生,主要是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引導我們,我們犯了錯誤老師也不打罵、諷刺,而是耐心地教導我們。”
五、問題與建議
當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認識問題。目前有部分教師和學生還不能很好地了解新課程的基本內容。調查中有19.61%的教師認為此次課改的教學要求遠遠超出學生的實際,過于理想化。第二,目標虛化。對于知識與能力這一目標,教師能夠普遍地給予重視,而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目前卻沒能得到很好落實,導致三維目標不能夠得到全面的貫徹實施。第三,學習方式單調。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目前,這種新的學習方式還沒有被廣大的教師接受,學生很少有機會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語文。第四,評價問題。單一的評價制度與新課改的精神存在沖突,大多數教師希望這種狀況能夠改變,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難。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以下三條建議:第一,進一步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培訓開始時可以少一些集中講授,多一些現場觀摩;少一些理論性知識的傳授,多一些有指導性的討論與研究。在教師基本素質有所提高的基礎上,再逐漸地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指導,并引導教師用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同時將具體的教學實踐上升到理論。第二,正確處理接受式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關系,既要重視探究性學習,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也要讓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第三,全力尋找中考的突破口,設計一個既符合課標理念又符合實際國情的中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