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古詩的教學怎樣進行是需要仔細斟酌的問題。目前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是古詩教學常常過于偏重所謂“考點”,與考試有關的就多講幾句,無關的就忽略不講。這樣做的后果是,古詩教學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個性,教學目標比較狹窄,教學內容失去系統;雖在短期內對考試有利,但從長遠看不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二是古詩教學往往偏重于讀讀背背,似乎多讀多背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多讀多背無疑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手段,但過于迷信它的成效,會造成教學的簡單化,使學生苦不堪言,長此以往,學生多會喪失閱讀古詩的興趣。
上述兩種傾向應該說有一定的普遍性。能不能既兼顧其“利”又避免其“害”呢?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最近看到蔣平和李玉山兩位老師教學《氓》的案例,覺得深受啟發,其中所體現出的教學意識與方法值得進一步思索。
先說教法。兩位老師的教學方法各有特色。概而言之,蔣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基本內容的過程中,試圖通過補充資源,使學生拓展閱讀的視閾,從不同的角度做出多元化的解讀,從而對詩中的人物性格和意旨有更深的認識;其教學的價值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李老師在教學中以誦讀為基礎,通過逐層引導,使學生一步步體味詩中人物形象的特點,感悟詩的寫作手法;其教學的價值在于引領學生學習古詩鑒賞的基本方法。
從兩位老師的教法中,我覺得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古詩的閱讀教學應與學生的探究、鑒賞活動密切結合。以蔣老師的課例來說,他為了讓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引導學生尋找詩的情節線索和情感線索,讓學生把自己的心放進去揣摩那個女主人公的心態;二是鼓勵學生聯想和想象,將過去與未來聯系起來,使學生產生了發表獨立見解的欲望;三是通過提供拓展資料,打開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眼界,也教給了學生探究詩作意旨的方法。教師如此安排教法,既達成了教學的預定目標,也把學生的探究、鑒賞活動落到了實處。
2.古詩教學要充分考慮高中生的學習特點。高中學生的學習是一種需求相對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是具有一定思維難度的學習,也是比較重視理據和學法的學習。這就要求學習內容具有比較大的容量和一定的深度,學習方式講求一定的鑒賞性和探究性。只有如此,才能符合高中生的學習特點,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從兩位老師的課例中,我感覺他們都較好地處理了這個問題。一是注意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理解,特別是注意引導學生體味人物心理的變化。二是注意引入文學鑒賞的知識,如“比興合一”“反喻”等,使學生加深了對我國文學的美學特點的認識。三是逐步加深思維的難度,使學生自主思考,靈活判斷,學會活用,在探究與鑒賞能力上有切實的提高。
3.古詩教學應充分體現古詩本身的特點。古代詩詞,特別是名篇,一般具有聲韻和諧、意味雋永、手法巧妙的特點。它要求讀者在熟讀之后,必須做進一步的探究、思索、想象等活動,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全詩意旨、意境和意趣。以《氓》為例,要使學生理解女主人公這個形象,首先應在誦讀上做出必要的安排,讀準字音,把握節奏,體味語言特點。其次,必須鼓勵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走入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去探尋她的復雜心境,這樣就容易理解她和“氓”的情感關系,感悟她一系列話語的深切意味。再次,應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找到合理的解釋,從而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研究作品的興趣,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能夠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