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設計
一、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對新詩的抒情方式及語言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單元可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和鑒賞能力,使學生了解詩歌形式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同時引導他們通過個性化閱讀獲得情感體驗。
二、單元設計思路
本單元六首詩詞都是名家名作,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個人色彩,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毛澤東的兩首詞,大氣磅礴但抒情手法迥異;徐志摩與食指同抒離情別意,前者柔美細膩,寫法較為傳統,后者則運用了現代派手法;普希金和弗羅斯特的詩都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但前者通俗淺顯,后者抽象朦朧。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悉心揣摩詩歌凝練、形象的語言,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聯想和想象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體會詩詞的藝術美,理解詩詞的思想感情,提高鑒賞詩詞的能力。
四、課時分配
《詞兩首》3課時,《再別康橋》2課時,《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2課時,《外國詩兩首》2課時。
(四川省綿陽外國語學校 李 航)
《詞兩首》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毛澤東的詩詞具有俯視歷史、雄視世界的豪情。他善于將自然美和社會美融為一體,運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藝術形象,把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結合起來,崇高優美而又豪邁奔放的革命熱情洋溢其中。本課兩首詞充分展示了毛澤東詞作的博大、雄渾的意境。教學時宜采取誦讀法,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積累和運用一些基本的欣賞詩詞的方法,以此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詞,品味詞人深沉博大的革命情懷,體悟詩詞的音樂美。
2.通過品味詩詞語言,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詞中生動、鮮明的意象,探究詞人的內在情感,概括出兩首詞的共同特點。
3.品味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培養學生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
三、教學過程
(一)第一環節
1.課前準備。
教師:(1)搜集整理關于這兩首詞的背景資料。(2)剪輯電視劇《長征》片頭曲。
學生:(1)預習這兩首詞,主要突破字詞關。(2)搜集兩首詞的創作背景,并在網上查尋有關毛澤東詩詞的評論文章。
2.導入:在電視劇《長征》的片頭曲聲中,教師激情導入。
當中華大地在帝國主義鐵蹄下掙扎時,中國共產黨給中國帶來了曙光與希望,并且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用腳走出了兩萬五千里的勝利。這是一段怎樣的艱辛旅程,這是一個怎樣的政黨,又領導著一群怎樣的戰士?請讀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沁園春·雪》。
3.朗讀感知:
(1)聆聽名家的朗讀磁帶,學習如何處理重音、節奏,如何用聲音傳達感情。
(2)指導學生模仿跟讀。(讓學生自薦,朗讀其中的一首詞。)
(3)試讀。第一遍要求結合注釋讀準確、讀順暢;第二遍要求讀出重音、節拍、韻味、情感、美感。
(4)賽讀。自選配樂,男女生各選出一名代表,比比誰讀得更到位。
(5)評判哪一句讀得最好,并讓大家模仿。
4.全班交流:
(1)朗讀《憶秦娥·婁山關》時你感受如何,能否用一個詞來概括?
(2)課文插圖提到了婁山關是長征途中著名的戰場。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這是個“戰斗最激烈的地點”?
(3)請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朗讀成誦,并思考:你眼前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全詞的詞眼是哪一句?如何理解?
這一“邁步從頭越”,走到了延安,走到了1936年。二月的北國是怎樣的一副圖畫呢?偉人毛澤東又是怎樣描繪的呢?(過渡,引入第二首詞的學習。)
(二)第二環節
1.聆聽名家朗讀《沁園春·雪》的錄音,思考寫了哪些內容,你體會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學會精當地評價詩詞。)
2.學生準備,挑戰老師:(1)試讀,讀準字音,讀通順;(2)聽讀,讀出韻味、節奏、情感。
3.全班討論交流:詞中的壯美體現在哪里?請結合具體句子說明。
歸納:主要體現在上闋描寫的雪景中。
空間——“千里”“萬里”之寬;“長城內外”與“大河上下”之廣。
動靜相襯——“冰封”與“雪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與“山舞”“原馳”“試比高”。
虛實相生——眼前真實的雪景與想象中“晴日”后的虛景。
色彩鮮明——主體世界的白色與“晴日”后的“紅裝素裹”。
4.面對如此壯美的景色,詞人抒發了怎樣的情感?詞眼是哪句?
5.還有哪些詞句可以看出詞人的自信樂觀?(從詞下闋的論史來看,一個“惜”字對數百代帝王或褒中有貶,或藐視貶抑,氣魄之大,前無古人。)
(三)第三環節
1.兩首詞都讓人震撼,我想問同學們更喜歡哪一首,最喜歡哪一句,說出你喜歡的理由。
2.學生背誦,說明理由。
3.老師小結:其實,這兩首詞都以大手筆寫出了大境界,展示了領袖的大胸懷,都借壯美之景抒發了豪邁崇高的激情。這就是毛澤東詩詞的魅力所在,是所有傳唱至今的革命詩歌的魅力所在。在詩史中,還有屈原、岳飛、辛棄疾等詩人借自然美抒發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切,只要心中裝有博大深沉的愛,就一定能震撼讀者,引起共鳴。
(四川省綿陽市科學城材料所子弟學校 張 敏)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再別康橋》充分體現了徐志摩詩歌語言華麗輕巧、章法整齊、音韻和諧柔美的藝術特點。學習本詩,旨在通過指導學生朗讀,結合音樂、圖畫、視頻等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詩意美,同時體會徐志摩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指導學生討論、探究、歸納,使學生通過對徐志摩情愫的把握,來領悟詩中蘊涵的至真至善的情感,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合作、探究、創新的精神。
二、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細心體會徐志摩詩歌和諧柔美的藝術特點。
2.在誦讀中揣摩詩歌語言,透過語言把握徐志摩的情愫,領悟詩中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設計一:鄉土難離,故人難舍……正是這些,凝成了詩人筆下一首首含著淚、帶著笑的離別之歌。茅盾說徐志摩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他筆下的離別,又是怎樣的銷魂呢?讓我們和徐志摩一起揮手《再別康橋》。
設計二:板書“Cambridge”,問學生這個單詞的意思: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對這一天下學子心目中的圣地,懷有怎樣的一種情感呢?
2.介紹背景、作者,營造抒情氛圍:
(1)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并附劍橋的圖片,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徐志摩的詩,同時讓他們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
(2)徐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有云中鶴、南湖等。《再別康橋》這首詩抒寫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心情,表現了一種淡淡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般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詩人沉睡的激情,于是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3.整體感知,品味情感:
學生聆聽《再別康橋》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教師指導學生模仿朗讀,注意對詩歌節奏和感情的把握。
4.鑒賞詩歌,激發共鳴:
(1)提問:自古抒寫離別之情的詩作可以說數不勝數,把那些詩和這首詩比較一下,看看它們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同。
一般離別詩描寫的對象是人,這首詩卻是“康橋”。“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等物象寄托著詩人的感情,成為一種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我們要重點體會的。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有哪些,并討論它們有什么作用。
(3)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指詩的語言多選用帶有色彩的詞語。如“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等詞語,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蘊涵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音樂美指采用重疊手法,加強節奏感和旋律美,增加詩的音樂性。建筑美指詩節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看,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5.拓展延伸:
(1)討論:有論者批評《再別康橋》缺乏深刻的思想內涵,你們怎么看?
(2)閱讀徐志摩的《偶然》或《沙揚娜拉》等詩,感受徐志摩詩的風格。
(3)資料:
①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②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煙與文化》)
③徐志摩數度吟詠康橋,作品有《康橋再會吧》(1922年8月10日離英國返國前夕)、《康河晚照即景》(1923年5月10日)、《康橋西野暮色》(1923年7月7日)、《再別康橋》(1928年11月6日)。
④他(徐志摩)那種瀟灑與寬容,不拘迂,不俗氣,不小氣,不勢利,以及對于普遍人生方匯百物的熱情,人格方面美麗放光處,他既然有許多朋友愛他崇敬他,這些人一定會把那種美麗人格移植到本人行為上來。(沈從文《三十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⑤他(徐志摩)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胡適)
(四川省綿陽市外國語學校 李 航)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本詩為略讀篇目。可指導學生收集關于知青的資料,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反復誦讀,體會那個特殊時期的青年人的熱情與信仰、矛盾與無奈。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理解本詩超越常規的表達習慣,以及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表達瞬間感情的寫作技巧。
二、教學目標
1.結合歷史資料誦讀詩歌,領悟詩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懷。
2.揣摩詩歌的語言,理解詩人超越常規的表達技巧。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2001年人民文學詩歌獎頒發給了食指,他和已故的海子共同分享了這個獎項。食指是一位悲天憫人的詩人,他的身世有如秋雨般凄涼,但他的情懷卻如落日般悲壯,他被稱為中國新詩潮詩歌的第一人。食指原名郭路生,1968年在赴山西插隊的列車上寫下了早期詩歌的代表作《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他的詩歌語言質樸、意象優美、感情強烈而纏綿。
2.誦讀,體會詩歌感情:
學生聆聽范讀,并按自己的理解自由誦讀,讀出詩歌的感情,注意把握節奏、停頓和重音。全班討論得出比較一致的看法:第三節應讀出離別時那種心痛如割的感覺,第六節和第七節應以吶喊的形式讀出那種悲愴的感情。
3.細讀,理解詩人復雜的感情:
詩中反復出現“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有何用意?詩人在這一刻感受如何?透過詩人的感受你能不能想象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理?用詩中的相關語句回答。
4.熟讀,總結本詩超越常規的語言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一片手的海浪翻動”“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一陣陣告別的聲浪,就要卷走車站;北京在我的腳下,已經緩緩移動”這些句子還原成常規的表達形式,體會詩歌語言的特點及作用,學會欣賞詩歌語言。
5.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閱讀詩人的另一首詩《相信未來》,體會其深刻的思想、優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語言。
(四川省綿陽市東辰學校 蒲 莉)
《外國詩兩首》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既像獨白,又像勸說,娓娓道出生活哲理。《一條未走的路》則采用象征手法傳達人生哲理。學習這兩首詩,可進一步認識詩歌形式的多樣性和情感的豐富性。在學習中要注意反復吟誦,結合背景理解詩歌,從而獲得人生啟示。針對本課特點,擬采用“讀詩—質疑—歸納—評價”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目標
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兩首詩所蘊涵的生活哲理。
三、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歷史上許多杰出人物都有過痛苦的磨難。他們面對生活的欺騙,沒有頹廢,而是以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彈奏出了生命的強音,為后人所景仰。俄國詩人普希金身處逆境,給我們留下了記錄著他那段不幸經歷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俄國詩人,他的詩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他的作品多反映俄國社會的重大問題,塑造了眾多感人的文學形象,他的代表作有《葉甫蓋尼·奧涅金》《上尉的女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寫于流放期間,是一首寫在紀念冊上贈給鄰居女兒的詩。
2.讀詩會意:
學生通讀全詩,思考:這首詩可以送給什么人?作者認為該怎么做?(遭遇困難、身處逆境的人,要有樂觀態度。)
3.讀詩釋疑:
(1)人們都不愿上當受騙,但如果真的受騙了,該怎么辦?
現實態度:不要悲傷心急,要鎮靜。
未來信念:快樂會來。
(2)現實態度與未來信念之間有何聯系?
現實態度植根于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正因為堅信未來,所以能克制忍耐。
(3)現實態度對我們的人生有何益處?
4.課堂啟示:
主要觀點摘錄:熱愛生活,保持樂觀;受挫時冷靜處理;生活是多滋多味的;愛生活的人才會有追求;進退有法;珍惜生命;尋找失敗原因,東山再起……
5.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普希金在詩中所說的“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須要鎮靜”?
學生討論明確:(1)文學作品以反映社會生活為宗旨。“要鎮靜”反映了當時嚴酷的統治讓人窒息這一現實。(2)“不要心急”是一種人生策略,“太剛必折”,暫時退讓并不意味著失敗,退讓也是一種寬容。
(二)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
我們走過無數的路。回首往事,春風得意時,我們說:“走對了”;迷惘失落時,我們反思:“走錯了!”有時,人生中該走哪條路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今天,我們將“走”上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一條未走的路》。
2.讀詩尋“路”:
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四節詩中的“兩條路”,勾畫關鍵詞,為理解象征義和生成問題做準備。
3.尋章摘句:
要求:根據原文內容摘錄詞語,描繪路的形象。未選之路:灌木叢中,彎彎曲曲。選擇的路:綠草茸茸,人跡罕至。
4.討論“如何選擇路”:
學生根據原文內容做出選擇。主要觀點摘錄:(1)支持“未選之路”:可觀風景,可培養冒險精神和開拓意識……(2)支持“選擇之路”:可避免風險,有現成經驗……
5.分清虛實:
作者實寫腳下的路,著力刻畫選擇時的復雜心理,表明選擇是何等艱難,意義是何等重大。作者因為那條未選之路而遺憾嘆氣,經年不忘,這說明作者所說的路已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路了,而是一條虛指的路——一條人生之路。
6.路的啟示:
學生根據原文,結合“路”的象征意義討論獲得的啟示。
主要觀點摘錄:面對選擇,猶豫是正常的;自然之路可回頭,人生卻沒有回頭路;選擇要謹慎,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自己做出選擇,選擇了就要堅持走下去,每一條路都可通向光明;要學會拒絕外界誘惑,更要學會放棄;選擇不同,人生也將不同……
7.拓展延伸:
以下也是弗羅斯特這首詩的譯詩,請品味它與課文有何異同:
林中兩路分,可惜難兼行。游子久佇立,極目望一徑。蜿蜒復曲折,隱于叢林中。
我選另一途,合理亦公正。草密人跡罕,正待人通行。足跡踏過處,兩路皆相同。
兩路林中伸,落葉無人蹤。我選一路走,深知路無窮。我疑從今后,能否轉回程。
數十年之后,談起常嘆息。林中兩路分,一路人跡稀。我獨進此路,境遇乃相異。
(四川省綿陽市外國語學校 杜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