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教學中的一大元素,所有的教師都會經常設計一些問題來展開教學,同時學生也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只不過這些問題有層次之分、優劣之別。其實,問題由誰提出并不重要,關鍵是問題的質量和作用。
教學中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層境界。
一、真偽境界
教學中設計問題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凡是學生已經掌握、理解的問題,或者超出學生現階段領悟水平的問題,我們一概視為偽問題,哪怕它們在學術上很有價值。
目前教學中存在太多的偽問題,如教師的小兒科式的“低級提問”,或故作高深的“學究提問”,前者使學生興致索然,后者使學生一頭霧水。例如,有位教師執教莊子《逍遙游》時問道:“莊子的‘逍遙’與海德格爾的‘詩意的棲息’有何異同?”看到學生茫然的表情,聽課教師為學生不平——這類超出學生認知水準的偽問題貽誤了學生也戲弄了學生。
如今,低級的提問已不多見;但刻意求深、故作高深的提問卻大行其道,筆者將它歸為“偽問題”,意在引起同仁的關注。
二、主次境界
教學中的問題不宜多,否則教學將散漫無序。這就需要教師對問題進行篩選。只有最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問題,最能夠解決學習障礙的問題,才能成為教學中的主問題,其余問題應該大膽舍棄。
即便是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也未必就一定要設為教學中的主問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設計若干問題,學生在學習時也會有許多問題,但真正能成為課堂主問題的并不會太多。
曾有一位名師教學《藥》,學生閱讀之后提出二十多個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既不可能也無必要一一解決這些問題。于是,這位教師高明地引導學生把焦點集中到一個問題上:“為什么大家都說夏瑜瘋了?”老師將所有關注點凝聚到“瘋了”二字上,然后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誰說他瘋了?為什么花白胡子、駝背五少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都說他瘋了?到底是誰瘋了?瘋了的背后隱藏著什么社會問題?”由于問題集中,切中要害,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始終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討論也具有相當的深度。這些問題自然很好地幫助了學生理解作品。
尋找符合文本和學生特征的關鍵問題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三、高下境界
問題還有高下之別。
最高境界的問題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切合文本要害,牽一發而動全身;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審美趣味,能夠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設計精當,既有助于當下學生的進步,也能夠促進學生長遠的發展。
魏書生老師曾經為初一學生上高三課文《人生的境界》,其間幾個問題的設計與處理就非常高明。他首先提出了三個關鍵問題:①作者是誰?什么身份?②“覺解、入世、出世”三個詞語如何理解?③幾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怎樣達到?對初一學生來說,這三個問題由淺而深、由識記到理解,層次分明,恰到好處,能使學生迅速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其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細節是,當一個學生問及“禪宗是怎么回事”時,魏老師一改往日循循善誘的風格,答道:“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不是一兩句就能夠說清楚的,像禪宗的境界,不是你們能夠理解的,今天就不說了。”
魏老師此舉引起不少爭論。例如,有教師說:“這個學生的提問我非常感動,這是多么寶貴的探索精神,多么應該保護、引導、滿足和激發啊!可惜,魏老師卻干脆地回絕了。”類似的論調其實反映了我們許多教師不知變通。學生的求知欲固然重要。但一來“禪宗”對于理解文本并非必不可少;二來這一問題未必是其他學生需要了解的,個別人求知欲的滿足不宜占用大家的時間;另外,如果讀書處處質疑而不善于抓住關鍵,我們將終生無法讀通一部書。魏老師此舉恰恰是在告訴學生讀書也應該學會放棄。因此,遇到問題告訴學生放棄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問題是教學中的重要元素,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善于運用。問題的高下優劣、深淺難易和問題是否由學生提出其實并沒有必然的聯系。高明的教師固然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但絕對不會迷信學生的問題;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夠合理時,教師還應該加以指導,并予以修正。高境界的問題沒有絕對的標準,一切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課堂中的特殊情況而定。這需要教師對學科規律、學生特點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這建立在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