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語文課程改革中,不同發展階段出現的問題,遇到的困難也不同。改革初期,理念的認識和學習最為重要,到了現在,操作層面的困惑和困難越來越多,正如很多老師所說的,“這樣做了也不知道是對是錯”。努力解決操作層面的問題,應該成為目前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
目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小組討論、多媒體的過度使用等,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些問題凸顯了目前課程改革中可操作性教學策略方面的嚴重缺失,下面著重探討課堂教學中的小組討論現象。
在觀摩或評課的時候,有些人常用是否有小組討論來衡量一節課是否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理念。小組討論似乎成了新課程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似乎沒有小組討論的課堂就不是課程改革的課堂。實際上,這是一種誤區,我們應該注意。
需要明確的是,合作學習首先是一種理念,它應該滲透、貫徹于整個學習過程。合作學習不僅包括學生之間的合作,還包括學生和教師的合作,而小組討論主要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老師雖然也采用了小組討論的形式,但言談舉止還都是命令式的,沒有給學生提供一個和諧、民主的氛圍。這樣的課堂,即使完全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也很難說落實了合作學習的理念。
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合作,特別是小組討論,有以下問題值得注意。
第一,采取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應該是某項任務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以完成,或者多人合作確實比一個人獨立完成效果好。在課堂教學中,很多內容或活動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并且這樣做了效果也很好,這時候就沒有必要還讓他們合作完成。現在課堂上出現了很多為了體現合作而合作或為了小組討論而討論的現象,特別是公開課上,這樣的現象更為常見。筆者認為,這與目前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有關。為了落實、體現這次課程改革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有人把小組討論與合作畫等號,把它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指標。因此,課堂上不適合小組討論的問題教師也組織小組討論。
第二,小組討論的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即能多向度地理解。如果討論的問題具有明確的答案,就沒必要討論。小組討論的重要價值是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互相啟發,讓他們的認識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第三,要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做好合作或討論的準備。有些教師剛剛提出問題就要求學生分組討論,結果學生面面相覷。實際上,教師剛提出問題的時候學生還沒有自己的思考,要求他們立刻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看法,難免倉促。在教學實踐中,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稍微停頓一下,學生必然會積極思考。如果緊跟問題就組織學生討論,會給學生增加干擾因素。另外,適當采用一些策略也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如果是高年級學生,可以先讓他們獨立思考一段時間并寫下要點。每位學生的思考深入了,討論的效果就會提高,討論就能真正發揮作用。
第四,小組討論應該避免各自的獨白,進行真正的對話。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往往各講各的,等到每人講完了討論也就結束了。小組討論需要展示每個學生的觀點,但是還需要在觀點的相互碰撞、啟發的過程中生成更新的認識,也就是說小組討論的結果不是學生觀點的簡單相加,而是產生比原來更為豐富和深入的認識。所以,教師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應該指導學生進行真正的對話,讓學生在相互啟發甚至相互質疑、論辯的過程中將思考和認識展開和深入。這就要求每位參與討論的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并與自己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特別是對不同之處,要分析原因,從而修正、發展、深化、完善自己的認識。只要在這方面加強一些指導,討論效果就會更明顯一些。
第五,小組討論要避免成為少數“精英”的對話,要防止討論時間控制不當。在課堂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每次小組討論大多是兩三位“聲音大”的學生發言,其他同學基本是“看客”,實際上也往往是這幾位“聲音大”的學生控制了整個討論,偶爾發言的“看客”即使想要表達,也很難插話。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及時指導。首先,要讓學生學會相互尊重,認識到每位成員都有表達的權利,但同時也有傾聽的義務,要給沒有發言的同學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并有意識地征詢別人的意見。其次,指導學生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每位學生都應該意識到不管自己的觀點多么重要,都必須控制發言時間。如果每人在發言時都遵守時間規定,就很少會出現少數人控制討論或相互爭搶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限定的時間內能否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是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思維發展的重要體現。實際上,這是非常困難的,教師應該在小組討論中有意識地鍛煉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在討論時間的控制上,教師一方面要預先設計好討論的時間,同時也要根據課堂討論的實際情況做出及時的調整。有時,討論已經到了規定的時間,但是學生仍然處在一種積極的狀態,討論的問題還沒有充分地深入和展開,這時可讓學生繼續討論,以達到最佳效果。相反,如果學生已經沒有什么話可說了,即使沒到規定時間,教師也應該及時結束討論。對教師來說,越是那些以自己講解為主的課堂越容易控制時間;與此相反,給學生活動越多的課堂,教師越難以把握節奏和時間,因為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會明顯增加。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如果不尊重實際,勉強執行課前的安排,那明顯違背了教學規律。而這種情況在教學中經常出現,究其原因,是教師不愿承認錯誤的心態在作怪,有些教師會覺得學生打亂課堂節奏有損自己的威信。
第六,小組成員分工要明確,要在努力完成自己任務的基礎上相互合作。小組討論或者幾位學生共同完成一項活動,需要每位成員都有明確的角色和任務,要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例如,小組討論時要有人做記錄、監督發言時間、整理小組觀點、代表小組在全班發言等,這些任務需要事先明確,才能提高討論的效率。每項任務都很重要,所以小組成員既要分工也要合作,特別是新成立的小組,成員之間更需要磨合。另外,分工宜采取輪換的方法,以保證每位成員都有機會擔當不同的角色,得到不同的鍛煉。
第七,引導學生總結、概括小組討論的結果,讓小組形成交流和碰撞。在實際教學中,小組之間的交流和碰撞非常重要,而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每個小組提煉和概括好各自的觀點。所以,教師的指導至關重要。目前這方面出現的主要問題是學生不會發表小組討論的成果,有的只是重復小組成員所說的話,有的僅僅是小組代表自己觀點的展示。另外,很多課堂進行小組討論時都忽略了小組之間的交流,小組討論完就急匆匆地結束。
應該承認,目前出現這些問題是正常的,因為改革就是在不斷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推進的。理念不等于現實,理念落實到實踐中出現偏差也是正常的。另外,在改革的初期,教師關注或模仿的往往是形式,而對改革的內涵和價值很難真正理解。這可能是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教師所說的“原來‘滿堂灌’不對,后來‘滿堂問’不對,現在‘滿堂轉’還不對,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做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改革不出現問題是很難的,及時地解決問題才是課程改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