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有這樣一個句子:“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其中的“爭”應如何解釋,學者們還存在分歧。有的譯注本把它解釋為“怎”,如侯健、呂智敏的《李清照詩詞評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陳祖美的《李清照詞》(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等。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也這樣解釋。有的譯注本把“爭”解釋為“爭相”“競相”,如鄭孟彤編著的《李清照詞賞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唐圭璋等著的《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等。這兩種解釋到底哪個更切合原意呢?
“爭”有“競爭”“競相”義,此常訓。大約在隋唐時,“爭”有了疑問代詞的用法,相當于“怎”“怎么”?!盃帯笔恰霸酢钡那吧恚蓡柎~“怎”產生于晚唐,宋代才有單用的例子。在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宋人詞作中,疑問代詞有的詞人用“爭”,有的用“怎”,還有的詞人“爭”“怎”混用。在李清照現存詞集《漱玉詞》的諸多輯本中,唐圭璋主編的《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是其中影響最大、最可信從的輯本之一。據我們考察,它所收的47首李清照詞及斷句中,除“爭渡,爭渡”這兩次以外,“爭”字另出現3次,均為“爭相”“競相”義,即:
(1)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永遇樂》(落日熔金))
(2)看彩衣爭獻,蘭羞玉酎。(《長壽樂》(微寒應候))
(3)幾日不來樓上望,粉紅香白已爭妍。(斷句)
需用疑問代詞的地方,李清照詞都用“怎”而不用“爭”。“怎”字凡三見,都出現在《聲聲慢》(尋尋覓覓)這首詞中:
(1)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2)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3)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很顯然,在李清照詞中,疑問代詞只用“怎”而不用“爭”,二者在使用上是區分得很清楚的,單單只有“爭渡”一處混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有人把“爭渡”解作“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看似可通,可是這種解釋卻割裂了“爭渡”與“驚起”語意上的聯系:焦急地連聲詢問怎么辦與鷗鷺驚飛之間又有什么內在的語意聯系呢?何況,這種解釋也顯得李清照詞在用詞上缺乏應有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文學作品的遣詞用字之妙只有仔細玩味才能感受得到。女詞人和她的親朋宴飲溪亭,興盡方才回舟。此時天色已晚,偏偏又“誤入藕花深處”,情急之下,他們只好拚命劃船,希望把船從荷花深處劃出去。正是由于“爭渡”時的喧鬧,才把停棲在沙灘上的鷗鷺驚飛了。這首詞的前四句,女詞人一直在用平和的筆調,向讀者娓娓敘述一次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文勢似乎有點平淡,但“爭”這個動感極強的動詞的運用,打破了先前的沉悶,使整首詞頓時顯得活潑而富有情趣。而且,一連兩個“爭渡”,更是把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到正確的路徑的焦灼心情充分而又傳神地表達了出來。動詞“爭”可以說是這首詞的“眼睛”,它的使用有畫龍點睛之妙。如果把“爭”解釋為“怎”,怎么能收到這樣好的藝術效果呢?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無論是從詞人的用詞習慣還是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把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的“爭”解釋成“怎”都是不妥的,還是以解作“爭相”“競相”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