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想
研制高中語文新課標的初衷是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教育體制,革除現有高中語文教學的種種弊端,力圖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重視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培養社會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轉變課程觀念。高中語文新課標規定:繼續堅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發展的需求強調課程的時代色彩;堅持共同基礎,重視差異,強調課程的選擇性。
2.加強課程實施。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建設必修和選修的課程體系,實行學分制;實施具有開放性的,有利于學生興趣、需求和智能多樣化發展的機制。
與舊有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標最顯著的變化是課程目標發生了根本轉變。新課標不僅對學生在每一學習領域應達到的目標提出了統一要求,而且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提出了要求,這將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適應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二、現實
新課標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上有許多不容易克服的障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必修和選修的課程配置。
高中語文新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個部分。必修課程的教與學老師都比較好把握,但是對選修課程的開設就存在一定的困惑。因為選修課程有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到底是開四個系列還是開五個系列,是讓學生自由選擇還是給他們一定限制,教材與教輔如何選擇,開課教師如何配置,學校資源能否跟上,考試評價如何操作,這都是擺在基層學校面前不可忽視的問題。很多學校無奈之下,就把選修變為必修。
2.校本教材的開發和利用。
各個學校都比較重視校本教材的開發,加大了校本教材開發的力度,教師也積極參與校本教材的編寫,因為教師參與校本教材的開發,不僅能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還能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課程與教學等方面的修養。但是,開發成果的利用效率卻難以保證。利用校本教材,就意味著要花費一定的課時和精力,這勢必會暫時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和家長難免會有不同意見,這正是學校和教師在利用校本教材時不得不慎重考慮的因素。
3.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沖突。
人們對課堂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而對課外實踐的重視程度就大打折扣。新課標要求高中語文課程聯系學生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溝通古今中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向學生展示層次多樣的語文課程內容,提供豐富的語文營養和多種發展途徑。學生的語文學習場所不僅僅在課堂,課外也很重要。如參與社會調查,出墻報和手抄報,聽報告會、研討會,參觀名勝古跡,參加演講、辯論和戲劇表演等。但是,現在許多學校采取不鼓勵、不支持、不反對的態度,因為學校擔心出現安全問題,擔心家長反對,擔心沖擊課堂教學,擔心教學質量下滑。
4.新課標評價體系與傳統評價方法的矛盾。
新課標要求:評價充分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鼓勵學生開展自我評價,鼓勵學生同伴、家長等參與評價,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還要求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這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能讓學校和教師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有利于革除以分數論成敗的弊端,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奠定了基礎。但是,現行的考試制度,特別是高考制度,制約了這種新型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家長沒有具體的分數參照,會擔心影響高考;學校沒有具體的分數參照,會擔心教學質量下滑。在這種憂慮之下,許多學校采取雙重評價制度,即等級制度和傳統考試制度同時進行。
三、應對策略
針對高中新課改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困惑和矛盾,很多人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第一,教育專家、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多到基層學校調研,提高決策、管理和指導水平,營造寬松的教育教學環境,努力探索教改、升學兩不誤的新路子,使廣大教師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輕裝上陣。
第二,加強輿論宣傳和理論指導,要讓新課改理念深入人心。新課改不僅僅是學校、教師的大事,還是全社會的大事,理應讓更多的社會人士正確理解新課改,支持新課改,參與新課改。
第三,構建新的評價體系。高中新課標呼喚新的評價標準,新的評價標準反過來又會推動新課標的實施。所以,在研究新課標與教材的同時,要認真構建與之適應的新評價體系,取消以分數評教師、評學生的舊觀念,構建一個適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的評價體系。
第四,加強校本教材的利用。校本教材強調從學校發展和學生需要出發,強調對學校和社區資源的利用。學校在編寫和利用校本教材時應多從實際情況出發,切忌脫離實際。在學習時間上,校本教材的學習可每周安排一課時,一學期20課時左右,也可與社會實踐課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