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五十多年前,美國數學家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Oskar Morganstern)首先提出博弈理論(gametheory)。他們將博弈游戲分為“零和”游戲(zero-sumgame)與“非零和”游戲(non-zero-sum game)?!傲愫汀庇螒蚴且环N不是“你贏我輸”就是“你輸我贏”的游戲,如果勝者得一分,輸者就負一分,勝負雙方得分之和為零,用公式表示就是:1+(-1)=0。在零和博弈中,一方的得益意味著另一方的吃虧,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虧多少,也就意味著雙方是沒有合作機會的。
近年來,報刊和網絡上頻頻出現“零和”一詞,如:
(1)我們假設一個游戲,全國12億人站一個圓圈,每一個人從上一個人那里買某個東西,然后加1元錢,再賣給下一個人,這樣只要這個游戲能不斷地進行下去,12億人每個人都能掙錢。但是在掙錢的過程中,并沒有新的價值產生,一旦買賣鏈條中斷,就會有人大虧其本。從整個系統看,一些人掙到的錢恰好等于另一些人損失的錢,這只是一個“零和游戲”。(《南方周末》2000年2月25日)
“非零和”簡稱“非零”,與“零和”相對。在非零博弈中,指游戲一方的收獲并不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游戲參與各方完全有可能同時獲益。200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羅伯特·賴特(RobertWright)的《非零年代人類命運的邏輯》,該書發揮了“非零”游戲的理論,探討人類歷史文化由“零和”至“非零”的演進,推論世界未來發展的趨勢,證明人類可以在互相依存的“非零和”網絡中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2002年6月27日上午,李嘉誠先生在汕頭大學畢業典禮上曾以“在那‘零和’‘非零’間”為題發表講話,引用“零和”與“非零”的概念,向學生們指出人生中不免有得有失,人們應該選擇彼此雙贏、互相依存的“非零”方式,堅持“和平、負責任和有禮的共存”。
“零和”又與“雙贏”相對。如:
(2)20世紀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高速增長、全球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后,“零和”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互利、互惠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環球時報》2005年8月31日)
“零和”又與“正和”“負和”相對。如:
(3)在投機市場,有零和游戲、正和游戲、負和游戲之分。(《四川金融投資報》2000年8月9日)
“正和”又稱“加和”。如:
(4)……當前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更加廣泛而復雜。但雙方對待這種關系的態度更為成熟。在這樣的基礎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中美相互作用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加和”博弈,彼此都將從中獲益。(《第一財經日報》2005年10月19日)
如今,“零和理論”“零和游戲”“零和博弈”“零和關系”“零和競局”“零和賽局”“零和對抗”“零和競爭”“零和外交”“零和規則”“零和攻略”“零和交易”“零和談判”“零和方式”“零和效應”“零和議題”“零和市場”“零和思維”“零和模式”“零和對策”等搭配形式的短語常常出現在報紙雜志中,可見,“零和”已經成為一個活躍而常用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