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出現了一種新的話語系統——“汗”語,擁有與正規話語系統截然不同的特點。這種個性鮮明的話語體系肯定會影響學生的言語表達,進而影響學生正常的語文學習?!昂埂闭Z來勢兇猛,且有很頑強的生命力,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挑戰,語文教學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呢?
一、來勢兇猛的“汗”語
首先提出“‘汗’語”這一名詞的是《新周刊》雜志。2005年8月15日第209期《新周刊》作了一個大專題:《“汗”語言拍案驚奇》,系統地對現在“簡陋但生機勃勃”的“汗”語言做了一個系統且幽默的介紹和剖析。
“汗”語是由漢語轉變而成的讓我們“戰戰兢兢、汗不敢出的”一種后現代話語,它的許多詞語來自網絡、方言、外語,還包含很多圖片符號。專題作者之一胡赳赳認為:鍵盤文化是“汗”語的孵化器,所謂“鍵盤文化”是指由電腦、手機這兩樣需要鍵盤來操作的信息溝通工具生成的文化新品種;娛樂綜藝是“汗”語跑馬場,“汗”語在這個場子里面不僅可以毫無顧忌地撒丫子亂跑,還能夠由此鍛煉得更加朝氣蓬勃;生活方式是“汗”語催化劑,與其說“汗”語是一種語言,不如說它是進入新的生活方式、展示新的生活形態的口令,它來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的滋養下不斷生長。
“汗”語作為一種語言形態,在語法學上屬于一種“社會方言”,所謂“社會方言”是社會內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階層的人們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來的變異,是言語社團的一種標志?!昂埂闭Z作為一種“社會方言”,它的創立者和使用者大部分是年輕人和偽年輕人(擁有年輕人心態的非年輕人)。專題另一位作者侯虹斌認為:現在網絡和各種電子媒介流行,孩子對信息的占有已成優勢,他們比父母更有想法、更有主張,其他人被迫向他們看齊,生怕落伍。他們已經具有某種對社會話語權的渴望,卻羽翼未豐,所以,他們建構了一個屬于他們的話語體系。
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汗”語的優點在于:(1)詞匯很活潑,很生動,富有幽默感;(2)“汗”語詞匯的產生凝聚了創作者的非凡創造力,這種創造力正是我們所缺少的;(3)“汗”語引入的一些最新的方言或者外語豐富了我們現有語言的內容。其缺點在于:(1)一些諧音詞語容易讓學生寫錯別字;(2)影響學生語言的規范化;(3)一些內容不健康的詞語容易污染學生的思想。
二、語文教學應對“汗”語的策略
首先,教師要對“汗”語有清晰、正確的認識,只有如此,教師才有底氣和能力讓學生也有正確的認識。不論“汗”語怎樣奇、怎樣怪,說到底也是來源于漢語,它只不過是漢語發展和分化的必然結果。教師可以和學生通過各種有趣且有意義的方式,一起系統地了解“汗”語。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去調查、了解、分析“汗”語的形成、發展及優劣;也可以讓學生對現有的“汗”語典型詞匯進行研究,分析“汗”語是通過怎樣一種“語法規則”被創造出來的,因為很多“汗”語新詞匯,例如“玉米”(“超級女聲”李宇春的歌迷)、“B4”(鄙視)、“頂”(支持)、“羨慕ING”(動詞加英語現在進行時后綴,表示一直處于羨慕中)等看似荒誕的詞語背后其實都包含了創造者的無限想象力和聯想力,我們的教師就是要把這背后的能量挖掘出來,用來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并且鼓勵學生將這種能力遷移到語文學習的其他方面甚至其他學科的學習當中和日常生活之中;還可以設計一些情景訓練,讓學生體驗“汗”語的優缺點……只要開動腦筋,我們的教師一定能夠設計出很多有效的方式,使學生正確對待“汗”語。
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他們現在學習的漢語,較之“汗”語,雖然表面上是刻板嚴肅的,但卻是“汗”語的“母親”,所有的“汗”語都是脫胎于這個偉大的、有深厚文化積淀的“母親”。2005年廣東高考語文評卷組組長、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柯漢琳老師認為:“汗”語從實質上說是“言語”,與“語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相對于“言語”的日新月異,“語言”必須保持相對保守和穩定,才能保護文化、傳承經典。而所有的變化和所謂的“創新”,都必須在“語言”的基礎上進行??吕蠋熕f的“語言”指的就是漢語的語法系統及其規則。所以,只有學習好漢語,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汗”語,甚至能夠運用發散思維來創造積極的“汗”語新詞匯。
再次,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的語言體系。每個場合都有其約定俗成的“語言場”,在這個“語言場”里要按照默認的規則來挑選匹配的語言體系,否則就會受到規則的懲罰。在工作場合,需要用得體的工作語言來和同事交流;在外交場合,就得用嚴肅恰當的外交語言來和別人交流;在學習或者考試的場合,就應該用有利于學習和考試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那么在娛樂休閑的場合,“汗”語就有了用武之地了。在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類型的語言,能夠駕輕就熟、變化自如才是對語言真正的把握,也才能更好地運用語言,并且能夠對語言進行創新。
最后,語文教材要辯證地對待“汗”語。教材是學生學習我國語言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對學生語言素養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不論是哪一階段的語文教材,選文標準主要是思想內容健康、語言文字規范。如此,“汗”語理應被排斥在教材之外,教材的編寫不能因學生愛什么就給什么,否則教學就失去了本來意義;但是我們又不能完全無視學生的成長意愿,所以可以把“汗”語作為一種語文課程資源納入語文教學之中。這樣一來,我們在保證教材能夠維護漢語的純潔性,保證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平衡的同時,也不會忽略推動漢語文化的多樣化發展。
“汗”語潮流的出現、迅速傳播和發展壯大是勢不可擋的,面對這種趨勢,我們語文教師與其驚慌失措地圍追堵截,不如順其自然地因勢利導,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汗”語的挑戰下占據有利地位,贏得最后的勝利。
參考文獻:
(1)胡赳赳《誰創造了“汗”語》,《新周刊》2005年209期。
(2)侯虹斌《百年漢語三次流變》,同上。
(3)柯漢琳《語言系統須保持相對保守穩定》,同上。
(4)顧之川《新編高中語文教材答問十題》,《教育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