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整合的內涵
教材整合就是根據教學的需要,調整課文順序,重新確立單元主題,重新設定教學目標。教材整合應以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為指導,以校情、學情為基礎,優化教學結構,加強學生的基礎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教材整合的具體方法
1.單元內整合。
方法:將本單元所有課文或某幾篇課文整合在一起,就某些核心問題進行探究,以帶動其他文本的閱讀。
例1: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整體設計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掌握傳記文學的寫法,了解常用的人物描寫方法。
②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自主完成閱讀,全班同學合作完成作文的評點修改。
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本單元的人物傳記以及拓展閱讀其他的傳記文學作品,感受這些偉人的人格魅力。
教學內容:
①精讀課文:《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孫權勸學》。
②自讀課文:《音樂巨人貝多芬》《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③拓展閱讀推薦書目:《凡·高傳》《居里夫人傳》《蘇東坡傳》。
④瀏覽網頁:閱讀“描神繪態,凸現品性”這個網頁,學習寫作方法,完成作文,在網站上發表。
教學過程:
①通過小組合作,了解幾位在人類文明史和文化史上做出卓越貢獻的杰出人物,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體會作者在為我們講述他們不平凡的一生或者展示他們精彩的生活片段時,是如何精心選擇材料來凸顯其人格中最值得人們景仰的一面的。
②通過廣泛閱讀各個領域人物的傳記,理解成功者付出的艱辛努力,體會取得成功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③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進入相關網頁,在廣泛閱讀各類寫人的作品后,練習寫一篇以人物描寫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并通過合作進行修改。
教學成果呈現方法:
①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課文中杰出人物的品質,對文章進行賞析。
②舉行一個傳記文學讀書報告會。
③寫作并修改自己的文章,通過全班講評的方式,賞析優秀作品,探討寫作方法。
說明: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對文章中杰出人物的優秀品質,以及描寫人物的方法才能有更深的體會,而且通過整合,他們的學習更完整、更系統。
注意:很多新課標教材是按照主題進行編排的,在整合設計的時候,要先深入把握單元主題。
2.整冊內整合。
方法:尋找整冊教科書中各篇目之間的聯系,將幾篇課文整合在一起教學。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散見于不同單元的同一主題的作品,或運用同一寫作手法的作品有一個比較性的閱讀,并在比較閱讀中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
例2: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主題:秋天是這樣的季節
整合七年級上冊中所有描寫秋天的詩歌:何其芳《秋天》、曹操《觀滄海》、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李商隱《夜雨寄北》。
拓展其他描寫秋天的詩歌:杜牧《山行》、李清照《聲聲慢》、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劉禹錫《秋詞》等。
教學目標:通過對這些描寫秋天的詩歌的鑒賞,尋找詩人們表現秋天常用的意象,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自己嘗試寫一首描寫秋天的詩。
教學過程:
①學生分組合作自學五首詩,制作課件,向同學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②從課外搜集其他描寫秋天的詩歌,總結詩中描寫秋天的常用意象,體會其中蘊涵的感情。
③自己寫一首關于秋天的詩歌。
④老師總結提高。
說明:這種整合是按照主題進行的,但這個主題并不是某一單元的主題,而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意圖對教材進行了處理后提煉出來的。經過這種處理,初一的學生就很容易明白什么是“意象”,這對學生今后的詩歌鑒賞具有很大意義。
注意:這種整合是教師按照需要對課本進行的重新編排,因此編排是否合理,整合是否有價值,要慎重考慮。
3.學段內整合。
方法:超出一冊教材,就本學段內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較常見的是同一個作者作品的整合,這樣有利于學生整體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另外,把前后學年的作品整合在一起,還可以幫助學生及時進行歸納,拓展學習的空間。
例3
主題:陶淵明和菊花
教學目標:整合初中語文教材中陶淵明的詩文,全面了解陶淵明的生平,理解他對污濁現實的不滿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教學內容:精讀《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飲酒》《愛蓮說》(周敦頤),自讀《歸園田居》。
教學過程:
①整體閱讀這些詩文,掃清字詞障礙。
②結合這些詩文,聯系陶淵明生活的社會背景,談談你對陶淵明的認識,并說說你是否理解和支持陶淵明的觀點。
③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寫一篇研究性學習報告。
說明:由于初中課標教材里有許多陶淵明的文章和詩歌,同時他的作品風格及思想對后世文人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有必要整合他的相關作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陶淵明的人格魅力,這樣既可以帶領學生在復習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又可以給他們提供一種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4.語文學習與學校活動的整合。
方法:校園里學生的活動日益豐富,學生關注的熱點和學習的熱點應該適當結合。結合學校活動對教材進行整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4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學會用游記形式表達自己游覽時的真實感受。
②過程與方法:實地游覽,在全班同學的合作下,完成山水游記的寫作、評點和修改。
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對自然的審美水平,領會中國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懷。
教學內容:
①精讀課文:《三峽》《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等。
②自讀課文:《鳥的天堂》《五猖會》。
③拓展閱讀:《行者無疆》《文化苦旅》。
④鼎湖山之行。
⑤合作完成游記一篇。
教學過程:
①瀏覽相關網頁,全面了解鼎湖山的旅游概況。
②欣賞游記作品,學習游記作品的寫作手法。
③感受中國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懷。
④游覽。
⑤合作完成游記一篇。
教學成果呈現方法:寫作并修改自己的文章,通過全班講評的方式,賞析優秀作品,探討寫作方法。
說明:這是學校春游前筆者指導學生寫游記的教案。對教材中游記作品進行整合,尤其是對文言文中山水游記作品進行整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古人的山水情懷,了解在欣賞山水時應有的關注點,這種整合提高了他們游覽時的審美能力。
三、教材整合要注意的問題
1.要注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而不是僅讓少數悟性、底子比較好的同學受益,即課程設計要面對全體學生,特別要關注后進生,整合時要有層次,有梯度。
2.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全面。傳統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遞,這是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在教材整合要同時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因素。
3.讀和寫的指導要結合,最終要落實在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上。
4.在整合同一主題或同一寫作手法的文章時要注意現代文與古文的結合、中國作品與外國作品的結合、不同文體的作品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