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的變化,語言在使用傳承中也會發生變化,國家的語言標準也會適當改變。但作為一種普遍使用的交際工具,國家通用語言又必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規范性。“變與不變”是語言發展中大眾使用與語言規范的必然矛盾。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怎樣認識這種矛盾,并在教學中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呢?
讓我們從成語“空穴來風”的發展變化說起。
“空穴來風”的使用,多年來一直爭議不斷。它的本義是“有孔洞就會招進風來”,表示事出有因。也許是將其中的“空”理解成了“憑空”,忽略了“穴”的存在,也許是將“空穴”理解成了“空洞”,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將它當作“毫無根據”“無中生有”來用。這自然招來了學者的批評。但批評歸批評,“空穴來風”的這種用法,在社會生活中仍十分普遍。在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空穴來風”的這種后起用法得到了承認,它對“空穴來風”注釋是:“有了洞穴才有風進來(語出宋玉《風賦》)。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現多用來比喻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
《現漢》的做法,表現了語言“約定俗成”的本質。語言是有生命的,需要新陳代謝,吐故納新。現代漢語雖然源于古代漢語,但它畢竟是現代人的語言,不能一味地維持古義,理應隨著人們的需要而變化。但這種變化,卻不是輕易、草率的。就如“空穴來風”,早在1941年5月29日鄒韜奮、茅盾等九位愛國人士發表的《我們對國事的態度和主張》一文就把“空穴來風”當成“無中生有”來用過。可直到2005年,這種用法才進入權威辭典,這幾十年的等待,表現的是語言規范變化的慎重。
詞義變化的原因可能很多,誤用流傳,從眾從俗,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習慣成自然而已。語言規范可能從俗從眾,但并不是所有的誤用最終都能“合法化”,許多毫無根據、錯誤荒唐的誤用,理應堅決糾正,以維護祖國語言的規范與純潔。這正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本著慎重與求實的態度,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將成語的誤用分成三類處理。
一、不合本義但使用廣泛,且已被權威辭書認可的成語,應該引導學生在了解古義的同時接受新義。如“空穴來風”:
(1)刀某的婚姻傳聞,相信亦是“空穴來風”,必有所自。(《星河影視》1994年第3期)
(2)副團長何慧嫻補充說,中國代表團根本就沒有說姚明是反面典型,這完全是空穴來風。(《人民日報》2004年8月21日)
例(1)用的是古義,例(2)用的是新義,兩種用法都是正確的。
二、誤用已較普遍但并未被國家標準認可,今后如何也未可知的成語,應依據典籍,講清本義,引導學生規范使用。
如“明日黃花”,第五版《現漢》的解釋是:“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原指重陽節過后,菊花即將枯萎,便再沒有什么好玩賞的了。后來用‘明日黃花’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有人可能以為“明日”不通,改為“昨日”正合事理,于是“昨日黃花”隨處可見。但無論是古代漢語詞典還是現代漢語詞典里,根本就沒有“昨日黃花”,顯然,它是“明日黃花”一詞的誤用。對這種現象,語文教師應保持敏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正確使用,以澄清社會上正誤交錯的混亂局面,維護祖國語言的規范。
語言不僅是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正因如此,世界各國都將自己的語言視為國家、民族的紐帶。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傳承,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我們進行語言教學時,理應盡量講清詞語淵源,注重民族文化的滲透。
三、對于社會上尚未形成廣泛影響的成語誤用,要及時糾正,防止以訛傳訛;對學生行文中出現的因詞義不明而造成的誤用,更要隨時發現,隨時糾正。
成語具有固定意義,其詞義大多并不是字義的簡單疊加。可生活中“望文生義”錯用成語的情況卻很常見。學生正處在語言學習階段,由于文化基礎有限,更容易犯“望文生義”的毛病。請看下面兩個出現在中學生作文中的成語誤用:
(3)這篇文章見解深刻,切中時弊,提出了一些嚴峻的社會問題,讀來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匪夷所思”的意思是“指事物怪異或人的言行離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在例句中顯然被當成“值得深入思考”的意思誤用了。
(4)那的確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寸草不生,地老天荒,正因如此才需要我們去建設。
“地老天荒”指的是“經過的時間很久”,在例句中被當成“貧瘠荒涼”之義誤用了。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勤查詞典,強化正確的語言積累,使學生在走上社會的時候,能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及良好的語言使用習慣,成為祖國語言規范的捍衛者,而不去為語言的濫用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