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夢想》是中外演講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它詞句華麗,語言典雅,有排山倒海的氣勢和極強的感染力。譯者在翻譯時充分注意了原作的語言風格,但也因此忽略了演講詞語言口語化的要求,某些地方措詞不夠淺近。例如:
它之到來猶如歡樂的黎明,結束了束縛黑人的漫漫長夜。
此處“它之到來”的“之”宜改為“的”。“之”作助詞時在古漢語里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一是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第一種用法現代漢語沿襲較多,如“光榮之家”“三天之后”等。第二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頗為少見,“它之到來”的“之”就屬于這種用法。“之”在此處出現,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文言色彩較重,有些不倫不類。若變“之”為“的”,“它的到來”這一偏正短語充當句子主語,結構了然,讀來上口,聽著明白。
除此以外,“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氣就會滿足;如果國家安之若素,毫無反應,這些人必會大失所望的”中的“安之若素”,有的教材作了注釋:“對于危困境地或異常情況,一如平時,泰然處之。”看注釋,該詞應是褒義,看上下文,此詞明顯是貶義,而此處又不是褒詞貶用的語境,這實在令人費解。《中華成語大詞典》(吉林大學出版社)對該詞的解釋是:“現也指對錯誤言論或事物不聞不問,聽之任之。”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有些同志聽憑別人宣傳主觀主義,也安之若素”用的即是此義。教材應補充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