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報刊上頻頻出現“負翁”一詞。例如:
(1)“負翁”現象值得三思(《企業研究》2003年15期)
(2)“百萬負翁”的生活(《法律與生活》2004年5期)
(3)吝嗇富翁與慷慨負翁(《商業文化》2005年1期)
什么是“負翁”呢?一般報刊都解釋為“對負債消費或創業者的稱謂”。語用環境顯示了它的內在含義。下面兩例語境對“負翁”進行了具體闡述。
(4)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享受起優裕的生活,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盡管他們住著豪宅、開著轎車、穿著名牌,然而,他們在銀行卻是“零存款”。非但如此,他們還欠著銀行的一大筆貸款。這就是現代都市中新的一族——“城市負翁”。據《新華日報》的一項調查表明,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愈來愈超前,膽子也愈來愈大,有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錢”,48%的人不為自己成為“負翁”而擔憂。(《時代金融》2004年1期)
(5)上海統計局城調隊最近公布2003年上半年,因貸款購房買車、投資失敗以及透支消費等,上海市民的人均“財務缺口”達721元,而且已有三成的都市人“不幸”成了資不抵債、入不敷出的“負翁”。(《法律與生活》2004年5期)
從該詞使用的語境,我們可以看出,它是仿擬人們常說的“富翁”而造的,“負”在語音上與“富”相同,在意義上既與“正”相反,表示背負債務,形成雙關,又給人以聯想。聽上去好像是富翁,其實是負債,使用它指代負債消費者這一新生的特殊人群,非常幽默。仿擬而成的新詞“負翁”符合人們求新求奇的心理,符合漢語仿擬造詞法,又符合人物身份特色。
富有創造力的人們在“負翁”的基礎上進一步仿擬,又產生了“負婆”,如:
(6)隨著貸款消費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負翁”和“負婆”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而“負婆”作為比較特殊的女性貸款消費群體,又多了幾分神秘。(千龍新聞網2004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