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某教材注釋:“窈,通竅,穴窈,本即穴竅,此處借指洞穴,亦即山洞。‘有穴窈然’即有洞穴的樣子。”
此注釋不確。《說文·穴部》:“窈,深遠也。”從語法上分析,“窈然”的“然”字在古漢語中常作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而不作名詞詞尾。如《太平御覽》卷七百三十六引《靈鬼志》:“石虎時,有胡道人驅驢作估,于外國深山中行,有一絕澗,窈然無底。”宋朱熹《武夷精舍雜詠序》:“使人心目曠然以舒,窈然以深,若不可極者,即精舍之所在也。”“窈然”即深遠的樣子。
就語境而言,“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寒冷、前進困難,正暗示了山洞幽暗深遠。下文“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幽暗昏惑”四字進一步指明了洞穴的特征———幽暗深遠,所以令人迷亂。
因此,這里“窈”是形容詞,應作“深遠”解,“有穴窈然”當釋為“有個深邃的洞”。人教版高中課標教材第一冊(必修,2004年)“窈然”注釋為“深遠幽暗的樣子”,非常準確。
2.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某教材注釋:“相:看,觀看。‘無物以相之’即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看的。”
此注殊誤。《說文·目部》“相,省視也。”段玉裁注:“按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則為相瞽之相。”《廣韻·漾韻》:“相,扶也。”《集韻·漾韻》:“相,助也。”黃侃《爾雅音訓》:“相有輔助、相視、交相三義。……但交相義亦由輔相義引申,輔相義亦由相視義引申。”
作“輔助,幫助”義解的“相”,在古代典籍中習見。如《易·泰·象傳》:“輔相天地之宜。”《尚書·盤庚下》:“予其懋簡相爾,念敬我眾。”又《呂刑下》:“今天相民,作配在下。”《左傳·昭公元年》:“樂桓子相趙文子。”又《昭公四年》:“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論語·憲問》:“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根據文意推斷,此處“相”應作“輔助、幫助”講。作者通過游覽活動的所見、所感,說明無論是讀書治學,還是建功立業,都需立志奮力。但光有主觀愿望不行,還必須輔以必要的客觀條件(即外物),才能成功,即不但“有志與力”,還需“物以相之”。人教版課標教材把它注釋為“幫助”,是正確的。
另外,“無物以相之”課文注解為“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看的”,這顯然是把“物”看做“可以看的東西(景觀)”了,理解錯誤。“物”,指外物(外部客觀條件,與“志”和“力”相對,文中具體指用以照明的火把)等。
教材選用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讓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而立志奮發,積極進取,同時懂得凡事應采取深思慎取的態度。因此,應注意對古文字詞進行仔細推敲,做出最恰當、最符合文意的解釋,以免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