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語言表達題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檢測:(1)語言簡明、連貫、得體;(2)擴展語句與壓縮語段;(3)選用、仿用、變換句式;(4)運用修辭。學生在這種題型上得分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失誤分析
1.審題偏差。學生在做語言表達題時,要認清題目的類型,了解題目的內容,領會題目的要求,才能提高答題的準確度。但有一些學生在做題時,草率行事,沒細看題目的要求和限制就匆匆下筆,結果錯誤百出;有些學生心理壓力大,緊張焦慮,導致思維混亂;還有一些學生審題較認真,但是由于平時缺乏有效的訓練,思維簡單,不能準確把握題意。
例1:根據以下規定的情境,以“起跑線”為重點,擴展成一段話。(不少于30個字)
情境:田徑場上
病文:運動員們站在起跑線上,隨著裁判員的號令,各就各位,那股充滿著健與美的肌體的力量即將燃燒,飽含勝利信心的眼神堅定地注視著前方。
分析:由于審題出現偏差,學生描寫、想象的重點是“運動員”,而不是“起跑線”,不合題意。
2.格式不當。因為理解粗淺,或是因為語法修辭意識模糊,語言基本功不夠扎實,學生答題時,句式、字數等不符合題目的要求。
例2:依照下面兩個比喻句的句式,以“時間”為開頭,寫兩個句式相同的比喻句:書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導我們登上知識的殿堂;書籍如同一把鑰匙,它將幫助我們開啟心靈的智慧之窗。
病文:時間好比一支彩筆,它能在人生的畫卷上描繪出青春的美景;時間如同一本日記,它會記錄下你童年的足跡。
分析:這個句子就修辭方式而言,沒有問題,但兩個分句的后一分句都不是兼語結構,不符合題目要求。
3.忽視語境。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對語境的感悟理解,直接反映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得分的高低。題中材料提供的語言環境是答題的基礎和前提,學生的答題是這些材料的合理而又必然的延伸和拓展。只有這樣,語言表達的邏輯性、科學性和藝術性才能生動地體現出來。而在答題時,不少學生忽視了語境因素,表現出一定的隨意性,造成無謂失分。
例3:仿照示例,改寫下列兩條提示語,使之親切友善,生動而不失原意。
(1)提示語:(教學樓內)禁止喧嘩,不許打鬧
(2)提示語:(閱覽室里)報刊不得帶出,違者罰款
病文:(1)用耳用眼不用嘴,動心動腦不動手。
(2)手中無書而心中有書,手中有書則失去錢財。
分析:如果不看提示語,我們很難明白改寫的兩句要講什么。因此,在表達中,學生應自覺依據語境的要求去答題。
4.境界不高。分下面幾種情況:一是表達的意思平庸;二是表達的意思消極陰暗;三是表達的意思違背題目要求;四是表達的意思違背常理。
例4:在下面橫線處填入恰當的語句,組成前呼后應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國迎來了她五十年誕辰。五十年像一條長河,有急流也有緩流;五十年像一幅畫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詩,有痛苦也有歡樂。長河永遠奔流,畫卷剛剛展開,___________________,史詩還在續寫。我們的共和國正邁著堅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時代!
病文:“五十年像一場婚姻……有離婚也有結婚……婚姻剛剛開始”;“五十年像一只手……有短指也有長指……手指已經伸開”。
分析:這樣的比喻用得不準確,表達的意思違背題目要求,境界也不高,令人啼笑皆非。下例要好得多:“五十年像一首樂曲……有低音也有高音……樂曲漸趨高潮。”
5.語言粗糙。語言粗糙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拖沓冗長,不簡明;二是條理不清,不連貫;三是突兀生硬,不得體;四是枯燥乏味,不優美。當然,語言粗糙的毛病,根植于平時不注重思維訓練,不重視語言錘煉。
例5:根據要求寫一段話,這段話要包含下面三個詞語,且不少于40個字。
道路身影足跡
要求:表達一種感悟
病文:掃帚就是他們的勞動工具,無論溫暖的春天、涼爽的秋天,還是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在道路旁一個熟悉的身影,總會出現在你眼前,環衛工人辛勤的汗水,從這里撒到那里,為我們整潔的環境,你付出太多了。辛苦了,環衛工人!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想象、聯想及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語言表達這個層面看,這個句子的語言非常粗糙:不簡明,不連貫,不得體,不優美。其實,要想表達一種感悟,我們最好虛寫,使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
二、應試對策
1.樹立話題意識。這里所說的“話題”指“談話的中心”。壓縮、擴寫、改寫、仿寫等,都要圍繞話題進行。強調話題,就是強調語言表達的內容,強調主要信息。
例1:將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內容壓縮成一句話。(不超過16個字)
我國冶金企業認真貫徹國務院和國家經貿委關于控制鋼鐵生產總量的指示精神,今年一季度,國家大中型鋼鐵企業鋼產量增長幅度開始逐月回落,累計產鋼2461.6萬噸,增長勢頭明顯趨緩。其中1月份鋼產量增長速度比去年12月份降低2個百分點,2月份比1月份降低了3個百分點,3月份又比2月份降低4.9個百分點。
分析:本題所給的文字共由兩句話組成,其中心是“控制鋼鐵生產總量”。“開始逐月回落”是說“控制”初見成效,第二句話用比較的方法具體說明“逐月回落”的情況。依據這樣的分析,這段文字可以縮為“我國控制鋼鐵生產總量初見成效”。
2.樹立互滲意識
所謂“互滲”,是指:(1)讀寫互滲,以閱讀文本的某些材料為語言表達的材料;(2)生活與表達互滲,以生活中的人和事為表達的材料;(3)思想與表達互滲,以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感悟為表達的材料。許多學生在做語言表達題時,同寫文章一樣,感覺沒有什么話好說,強調“互滲意識”,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例2: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寫一組句子。要求選擇新的本體和喻體,意思完整。(不要求與原句字數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濤聲是音序,
魚蝦、海鷗是海的文字。
分析:答題時除了要考慮修辭、格式之外,還應考慮選什么事物作本體。學生多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就可以找到合適的材料。參考答案:(1)母愛是人生的一首歌/責備是低音/呵護是高音/牽掛、思念是母愛的主旋律。(2)春天是大自然的一本畫冊/輕風細雨是導言/飛禽走獸是線條/花紅草綠是春天的色彩。
3.樹立語境意識。語言表達題的解答離不開題目及原材料提供的語境,語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答題。學生在答題時一定要有語境意識。
例3:把下面句子的內容放在A、B兩種不同語言環境中進行轉述。要求:(1)不變更原意;(2)人物、人稱表達準確;(3)時間、地點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對小王說:“我明天上午不去語文組找郭老師了,請告訴老師一聲。再幫我問問,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當天下午,小王在校門口對郭老師的女兒珊珊說到這件事。
小王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語文組把這件事告訴郭老師本人。
小王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該題考查語言得體,側重于外部語境的考查。“轉述”當然屬口頭語體,但場合、對象變化了,用語也應隨之變化。也就是說,轉述時,一定要依據語言環境進行靈活變通。
4.樹立答題意識。要掌握基本技巧,例如:擴寫題要添枝加葉,突出重點;壓縮題要提綱挈領,注意陳述角度;仿寫題要解讀例句的內容、結構、修辭、語氣等方面的特點;改寫題要不變原意,無論是長改短還是短改長,或者是擴散“重組”,都不能變更原意。另外,解答語言表達題,首先是力求答案正確,而不是求精彩。所謂正確,就是滿足試題的各項要求,包括內容要求和形式要求。
5.培養思維意識。要掌握恰當的思維方法,比如相似思維、因果思維、對比思維、相關思維等,知道一些起碼的思維方法,至少可以給答題提供一個恰當的角度。同時,也要掌握具體的思維方向。比如展開聯想時,可將聯想的方向分為植物類、動物類、風光類,風光類又可以分為天空、海洋、沙漠、森林等。掌握了一些思維方向,再運用恰當的思維方法,有助于解決思路不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