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是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首篇課文,也是學生進入初中以來在課堂上首次接觸的新聞稿。雖然此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觸過大量的新聞,耳濡目染,有較豐厚的積累,但這些認識還僅僅是感性的、零碎的。因而在教學中如何系統梳理這些零碎的認識,使學生對新聞這種文體有一定的理性認識,并在具體實踐中逐漸形成閱讀和寫作技能,無疑是本課乃至本單元教學的重要任務。
在一次聽課調研中,有位教師是這么執教這篇課文的:
教學伊始,教師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系統介紹了“新聞”的有關知識,邊講邊板書要點如下:
系統介紹這些基本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出正題和副題,并板書課文的題目。
影響讀者閱讀理解的因素,除了讀物的內容外,還有讀物的結構圖式,即有關文本基本結構的知識,以及表達這些結構的原則。如果學生在閱讀時已經具備相關的文體知識,就會較順利地學習和理解文章。學生首次在課堂上接觸新聞這種文體,因此教師系統介紹文體知識,有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文體策略的意識,逐漸形成文體閱讀技能。任課教師能充分重視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有兩個問題值得深思。
1.介紹文體知識的方式是否恰當?這堂課上雖然也有教師自問自答,或教師問學生答等方式,但是所有這些方式實際上仍然是單純的知識灌輸,是教師本位的。其實這些知識完全可以由教師介紹改成由學生介紹。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課堂上學生互相交流,教師再作總結。
2.文體知識如何轉化成閱讀能力?系統介紹文體知識,能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但是這種脫離文本的介紹,對學生形成閱讀技能作用有限,結合文本進行分析,無疑更有利于形成閱讀技能。
介紹文體知識后,教師采用齊讀和個別朗讀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朗讀了一遍課文。讀完課文后,教師開始分析課文內容,先從結構劃分入手,讓學生劃分導語和主體兩大部分。一學生站起來發言,對導語和主體兩個部分進行了概括。這時教師及時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確要求的是劃分層次,學生很快說出了第一段是文章的導語。教師進行小結,并板書要點:
最后,教師向學生介紹,導語一般在新聞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在劃分層次之前,教師還穿插介紹了“電頭”的構成以及作用,并板書要點:
劃分層次后,教師讓學生回答課后練習一的問題,意在使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最后,教師結合板書內容總結新聞的要點。
朗讀課文后,教師意在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但問題是應該從結構入手還是從內容入手。傳統的語文教學比較傾向于先從結構上進行分析,但新課改倡導先從內容上進行分析,后者更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思維習慣,因此上述課例有顛倒順序之嫌。如果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先根據練習一的問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再分析課文的結構,就符合學生認知的邏輯順序,效果會更好。下面的教學設計就值得借鑒:
一、導入新課。(略)
二、速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
三、再讀課文,分析文章結構。
學生細讀課文,尋找新聞與一般記敘文不同的地方。教師指導學生圈點勾畫的方法,然后由學生回答,教師小結:(1)題目不一樣,有大標題、小標題(包括引題和副題)。(2)多了“電頭”,交代消息的來源。(3)敘述的順序不同(引出介紹導語)。(4)選擇安排材料的方法不同(“倒金字塔”結構)。(5)新聞的結構形式(標題、導語、主體和背景、結語)。
四、讀課文,分析文章的語言特點:準確、簡明、生動。
五、總結:1.新聞稿的特點;2.結合課文談感想。
上述教學設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教師不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講述知識上,而是結合具體文本分析,讓學生領會新聞稿的有關概念。(2)教師在引導學生速讀、再讀、品讀的基礎上分別完成了解內容、分析結構、品味語言三個教學任務。這樣安排由淺入深,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習慣,學生容易接受。(3)教學的切入點是引導學生發現并分析新聞作品與普通記敘文的區別,有利于學生迅速掌握新聞體裁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