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叔叔于勒》的續(xù)寫練習課,一同學興致勃勃地談著自己的寫作思路:“……十五年后,走投無路的于勒被迫敲響了菲利普的家門,衣冠楚楚的若瑟夫開門后對他大喝道:‘叫花子,滾出去!’……”座中一同學急不可待地站起來打斷了他的敘述:“老師,我認為這樣續(xù)寫不符合原文的思路。小時候,若瑟夫很善良,長大后他肯定不會像他父親那樣絕情。”同學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這位同學身上,有的甚至就此與同桌討論。我讓大家停止續(xù)寫思路的交流,就若瑟夫的“前途”開展討論。一會兒,同學們紛紛舉起手,開始發(fā)言。
“一個人的成長與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父母嗜錢如命,對親兄弟冷酷無情,不可能不對若瑟夫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我認為長大后的若瑟夫會成為又一個菲利普。”
“我不這樣認為。從課文看,在父母都不認于勒的情況下,若瑟夫對窮叔叔充滿了同情,還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可見他從小就有著與父母不同的仁愛之心。再說人的情感、價值觀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父母的影響并不一定起決定作用。”
“小時候,若瑟夫不需要像他父親那樣考慮家庭的衣食住行,不需要考慮躋身上流社會和培養(yǎng)子女等必需的金錢,有一顆善良、純真的童心。他的父親迫于家庭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不認于勒,是情有可原的。若瑟夫長大后必然也要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在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他的愛心能保持多久呢?”
“我想若瑟夫長大后如果生活寬裕,有可能同情生活中的弱者;如果生活拮據(jù),也有可能就像他父母一樣,成為一個缺乏愛心的人。”
“我不同意這種說法。金錢的多寡與人是否具有愛心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我看過一份材料,給希望工程捐款的多數(shù)是那些并不富裕的普通人,相反,有些富人卻像葛朗臺一樣一毛不拔。”
……
同學們激烈地爭論著,也有不少同學看著我,想聽聽我的意見,我并未急于談自己的見解,而是說:“有人把若瑟夫比做‘一塌糊涂里的一絲亮光’,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在莫泊桑的筆下,若瑟夫長大后,這絲‘亮光’有沒有熄滅呢?”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想。”
我給大家展示了《我的叔叔于勒》原文開頭和結尾部分,它們在選入課本時被刪掉了:
開頭:一個白胡子窮老頭兒向我們討錢,我的同伴若瑟夫·達夫朗什竟給了他一個五法郎的銀幣。我感到很驚奇,他于是對我說:
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了一件事,這件事,我一直記在心上,念念不忘,我這就講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
結尾: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以后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
認為若瑟夫長大后具有仁愛之心的同學發(fā)出了歡呼聲,而持反對意見的同學不太服氣,其中一個同學小聲說:“我看莫泊桑的寫法不太好,這個結局只是作者的一廂情愿。”見此情景,我鼓勵大家說:“名家的文學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就是他們的代表作也可能有瑕疵。你們對莫泊桑的這種寫法有什么看法可大膽地提出來。”
“老師,若瑟夫長大以后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確實是一個未知數(shù),我想作家的創(chuàng)作不能主觀臆造,要尊重客觀事實。”
“我不這樣認為。高曉聲說過,作家創(chuàng)作同擺渡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小說這樣寫長大后的若瑟夫,用意是啟迪讀者,世上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并不會絕跡,我們永遠不要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那教材的編者為什么要將原文的開頭和結尾刪去呢?”
“原文是以長大后的若瑟夫向朋友講述童年往事的形式引入故事,可能編者認為刪去的內容既不怎么影響故事的完整性,又不影響文章主題的呈現(xiàn),而且能使文章篇幅縮短、內容緊湊。”
“我認為不刪好。小說寫若瑟夫成年后拿五法郎的銀幣送給要飯的,替父母贖罪,寄托他對窮叔叔的思念之情,這些情節(jié)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十分感人。編者刪去了這些內容,有損原作表現(xiàn)的主題。”
“我認為莫泊桑的結尾是畫蛇添足。不寫若瑟夫長大后的情況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也更能引發(fā)讀者去思考。小說留一個‘亮光’的小尾巴,我看這是故意拔高若瑟夫這個形象……”
“我認為課文編者的刪減是削足適履。原文刪節(jié)后,若瑟夫這抹人間‘亮色’暗淡了許多,剩下的只是菲利普夫婦冷酷無情的人性‘惡’的表演,我們感到的只是世界的冷漠、社會的黑暗,作者寫作的真意我們根本無法領悟。”
“文章寫若瑟夫長大后把對叔叔的關愛轉化為對社會上弱者不圖回報的付出,這樣的結局能在讀者心靈深處產(chǎn)生觸動和共鳴。我也認為不刪好。”
……
兩種觀點進行著激烈的交鋒,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只好倉促地做出總結:“大家可能讀過魯迅的《藥》,作者為了給讀者以希望,在夏瑜的墳上憑空添上一個花環(huán)。莫泊桑同樣如此,現(xiàn)實的黑暗使他舉起了無情的解剖之筆,但作家的責任和對美好明天的希望使他選擇了現(xiàn)在這種寫法,這一點我們要充分肯定。當然,編者在對原著刪節(jié)時也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思考。這兩種寫法各有千秋。哪一種更好,我也不敢貿然判斷。如果大家有興趣,就寫信給教材編輯,與他們再作進一步的探討吧。”
面對同學們的慷慨陳詞,我選擇了躲避,臉上火辣辣的,但也由衷地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