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有一首很有名的詞《蘇幕遮·懷舊》,這首詞的開頭寫道:“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焙髞碓鯇嵏Φ摹段鲙洝返谒谋镜谌蹖扂L鶯與張生離別,其中“正宮·端正好”的開頭是:“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笨吹贸觥氨淘铺?,黃花地”是沿用了《蘇幕遮·懷舊》的詞句,并有所改動。吳薇靜《王實甫何故要將“黃葉地”改為“黃花地”》(《語文建設》2004年第9期)對這種改動作了分析,認為把“黃葉”改為“黃花”能夠使詩歌意蘊更加豐富。黃花在古代有時專門用來指菊花,這可以襯托鶯鶯高潔的品行,另一方面,黃花具有女性意味,更適合表現鶯鶯面對離別時的愁苦之態。這樣解釋如果僅僅從作品本身來講也許有一定道理,不過我們認為把“黃葉”改為“黃花”還有更基本、更客觀的原因,那就是特定的詞和曲對格律有不同的要求。
我們知道,唐代以后的律詩、詞和曲對格律的規定是相當嚴格的。不管是作詩、作詞還是作曲,符合格律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格律包括押韻的規則和平仄的規則,著名語言學家、詩律研究家王力先生說:“(押韻和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規則更為重要,可以說沒有平仄規則就沒有詩詞格律。”(王力《詩詞格律十講》)可見律詩、詞、曲必須符合平仄的規定?!捌健贝笾孪喈斢诂F在的陰平、陽平兩個聲調,“仄”大致相當于現在的上聲、去聲兩個聲調。《蘇幕遮》這一詞牌開頭兩句的平仄要求是“仄平平,平仄仄”,前后兩句在平仄上完全相對。(涂宗濤《詩詞曲格律綱要》)范仲淹的詞為“碧云天,黃葉地”,其中“黃”為平聲,“葉”“地”均為仄聲,這是與詞牌《蘇幕遮》的格律相一致的。
而《西廂記》的情況卻與此不同?!段鲙洝返谒谋镜谌鄣摹罢龑m·端正好”,其中“正宮”是作曲時的宮調名,“端正好”是曲牌名。“正宮·端正好”開頭的平仄要求是“仄平平,平平仄”。(涂宗濤《詩詞曲格律綱要》)其中上句“仄平平”和《蘇幕遮》一樣,下句“平平仄”首尾兩字也和《蘇幕遮》一樣,但中間一字要求用平聲?!包S花地”的“花”為平聲,與“正宮·端正好”的要求正好相符。如果仍然使用“葉”字,就會出現違反格律的情況。這種改動看起來雖然只是中間一個字的替換,但卻是必須的。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中指出:“詞字的平仄,比詩字更為固定”,并且,“曲字的平仄比詩詞更嚴”??梢娫~的平仄已經很嚴了,而曲的平仄比詞更嚴。范仲淹用“葉”,王實甫用“花”,都與格律的要求有關。明代戲曲家王驥德對《西廂記》作過校注,他在“碧云天,黃花地”這一句下批注說:“范希文詞:‘碧云天,黃葉地?!~’字易‘花’字,平聲從調耳?!保ā都u校注西廂記》)這是說把“葉”字改為“花”字,是因為“花”字屬于平聲,能夠符合這里對聲調的要求。
反過來,如果假定“葉”字在意義上比“花”字好,那么也不可能使用“葉”字,因為它會違背格律的要求。假定“花”字不屬于平聲而屬于仄聲,即使放在這里使意蘊更加豐富,也同樣不可能用上去,這也是由于平仄限制的緣故。當然,從詩詞意蘊上講,用“花”可能更好,因為“黃花”具有靈動鮮活的色彩,更能夠反襯出鶯鶯和張生離別時的凄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