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上正在學習《繁星》,我迫不及待地向學生介紹巴金,學生們說:“老師,我們知道您是巴金迷,我們也渴望走近巴金,昨天信息課,我們在網上搜索了有關巴金的資料,希望和老師分享。”
始料不及的是,居然有學生對《繁星》動起了“手術刀”。
“‘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這句話有轉折關系嗎?我認為沒有,應該是并列關系或遞進關系,去掉‘但’字可能更好些。”
“‘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這句話存在重復的毛病,將‘密密麻麻的繁星’改成‘密密麻麻的星星’或‘繁星’,就更簡潔明快。”
“‘每晚我打開后門,便看見一個靜寂的夜。’‘靜寂’是修飾聲音的詞,怎能與‘看見’搭配呢?”
“‘星光在我們的肉眼里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聯系上下文,這里的‘我們’一詞應改為‘我’,因為上文是:‘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門,每晚我打開后門,便看見一個靜寂的夜。’下文是:‘那時候我正在讀一些關于天文學的書,也認得一些星星,好像它們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在和我談話一樣。’上下文都沒出現其他人,‘我們’一詞的運用有點突兀。同時這句話中,‘星光’與‘微小’兩詞搭配不當。可保留‘微小’,將‘星光’改成‘星星’,或保留‘星光’,將‘微小’改成‘微弱’。”
“‘我躺在艙面上,仰望天空。’躺在艙面上,目光自然而然仰視。躺著仰望不就是望著頭頂指向的地平線嗎?將‘仰望’改為‘凝望’,可能更好。”
“‘我果然看清楚了那個天上的巨人。’我認為句中‘那個’一詞不修飾‘天上’,而修飾‘巨人’。這樣一來,句子就可改為‘我果然看清楚了天上的那個巨人’。”
……
雖然他們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他們在權威面前不畏縮的精神是可喜的。
“既然《繁星》在同學們眼里有如此眾多的不足之處,那么,我們還有學習它的必要嗎?”
“當然有必要,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巴金先生在年輕時的追求和信念都在遙望星空時自然流露了出來。這篇文章在抒發巴金先生對自然的熱愛和向往的同時,更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與憧憬。年輕人就應該永遠充滿好奇和渴求之心。”
“寫作這篇文章時的語言規范與今天不同,語言發展與時俱進,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標準要求前人。”
“巴金先生可能更注重情感的宣泄、意境的渲染、理想的表白,并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咬文嚼字上。”
“任何東西都要一分為二地分析。《繁星》沒有空洞的抒情議論,庭院觀星與海上賞星,寫得具體細膩,敘事、描寫、抒情、議論融為一體,敘真事,抒真情,真切動人。”
……
后生可畏,我坐在他們當中,渾身感到一股強烈的沖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