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課標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一篇略讀課文《甜甜的泥土》,筆者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發(fā)現(xiàn),它所傳達的思想感情不適宜正值青春初期的十四五歲的初二學生,其負面影響大于正面作用,不宜入選語文教科書。
《甜甜的泥土》是現(xiàn)代作家黃飛寫的一篇小小說,選自臺灣新地出版社1988年版的《甜甜的泥土》。教學參考書上說:這篇小小說通過一包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愿望,也告訴人們?nèi)碎g的至親至愛應該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教學重點也明確提示要感悟“母子深情”。如果作為一篇文學作品來欣賞,這篇小小說立意新奇,結(jié)尾不落俗套,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無疑是一篇成功的作品。小說把小亮媽媽(一位離異母親)對孩子的愛刻畫得催人淚下,同時反襯出“現(xiàn)在的媽媽”(小亮的后媽)存心不良、毫無愛心、肆意虐待孩子的惡毒心腸。讀后令人在感慨母愛偉大的同時,不禁生發(fā)出對后媽的強烈的憎惡之情。
但是,即使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也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順理成章、不加批判地成為語文教科書的內(nèi)容。作為課程內(nèi)容的一個體現(xiàn),教科書的編寫有其自身的科學規(guī)律和嚴格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規(guī)定:“教材應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關(guān)注人類,關(guān)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zhì)兼美,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很顯然,作為一篇課文,《甜甜的泥土》讓人在感動之余隱約嗅出一股封建思想的陳腐氣息。此文延續(xù)了陳舊的、對于“后媽”的傳統(tǒng)、狹隘的形象定位:血統(tǒng)的作用高于一切,后媽一定是殘忍、狠毒的,所謂“最毒不過后娘心”。須知時代在前進,人們的觀念也在更新。在人類步入21世紀的今天,各種價值觀念的碰撞、重組,使得我們這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經(jīng)濟、文化、倫理等各方面的影響,不少大城市的離婚率逐年上升,單親家庭以及離異后重組家庭的數(shù)量直線上升。據(jù)民政部統(tǒng)計,2004年,中國內(nèi)地離婚夫妻為160多萬對。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離婚率逐年升高。如何面對這一現(xiàn)象,如何解決這一現(xiàn)象所帶來的后果及其潛在的危機,是社會工作者包括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甜甜的泥土》因襲陳舊觀念塑造出來的狠毒的“后媽”形象以及通過這一形象散發(fā)出的封建、陳腐的氣息,使得這篇文章喪失了一篇課文應有的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也無益于促進學生對多樣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學生對于“后媽”的惡毒角色定位,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狹隘、自私的世界觀的形成。
如果《甜甜的泥土》這篇小小說入選在高中或者大學的語文教材里,其負面影響或許會減弱,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年學生對世界、對情感的態(tài)度漸趨理性、客觀,他們能較為理智地從一篇文章中吸取精華,去除糟粕。但此文入選的恰恰是初中二年級第一學期的語文課本,初二學生正值十四五歲,青春初期的種種心理問題在這一時期有著明顯的表現(xiàn)。這一時期,他們的心理還很不成熟,對生活的理解還較為幼稚,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也有待發(fā)展。不少學生在懵懵懂懂中接受了“后媽是殘忍的”這一觀念,不知不覺地就遷移、滲透到他們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中。這一觀念對家庭完整的孩子來說,負面影響尚不明顯,但對越來越多的單親和重組家庭的孩子來說,其傷害卻是明顯的。他們會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多么不幸,同樣先入為主地對后媽(或后爸)產(chǎn)生一種恐懼、排斥心理;把父親(或母親)準備重新組建家庭的正常想法視為洪水猛獸;而對于已經(jīng)有了新家的事實則在情感上不能認同,即使面對的是一位并不“殘忍”的、甚至是充滿愛心的后媽(或后爸),他們也會斷然排斥,甚至在腦海中繼續(xù)編織一個受“壓迫”的自我形象。長此下去,這些學生心靈、情感受到的傷害是明顯的,他們家庭的其他成員受到的傷害也是不容忽視的。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殘忍”的后媽還是較少的,大部分重組家庭的孩子生活還是比較幸福的。可是課文《甜甜的泥土》中狠毒的“后媽”形象帶給廣大初中學生的負面影響卻是深刻和深遠的,因為,教科書不是文學雜志,教科書在廣大師生心目中的地位決定了它的影響——不論好壞,均非同尋常。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甜甜的泥土》實不宜入選初中語文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