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有的課文教起來順手,學生學得投入,整堂課生動活潑,效率很高。這大多是因為我們選準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了恰當?shù)那腥朦c。好的切入點因為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異,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抓住文章的切入點呢?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了一些尋找課文切入點的規(guī)律。
一、從事件切入
記敘文大多記敘一個中心事件,因此可從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切入。如執(zhí)教《智取生辰綱》,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楊志失手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他們積極主動地反復讀課文,通過探究,找出了很多原因:天公不作美,天氣太炎熱,所謂“天不利”;行走的路線很險惡,所謂“地不利”;沒有和下屬搞好關系,所謂“人不和”……這樣分析,學生既熟悉了故事內(nèi)容,又了解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多數(shù)記敘文和小說都可以采用事件切入法來教學。
二、從文章所表達的感情切入
情感內(nèi)蘊豐富的文章,尤其是散文、詩歌,往往以強烈的情感抓住讀者的心,這時我們可以以情感為切入點。
《春》的教法一般都是先讓學生找出一共描寫了幾幅畫面,再分析每幅畫面的特點,以及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這樣雖然條理較清晰,但割裂了文章的內(nèi)容和語言。其實,學生讀這篇課文時,最先感受到的是文章洋溢的喜愛贊美之情。我們可以把學生的最初感受作為學習的切入點,設置這樣的問題:“讀完課文后,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很容易回答“喜愛”“贊美”等。那么,我們再追問:“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喜愛贊美之情的?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你能不能把這種喜愛贊美之情讀出來?”學生由此會用心讀課文,分析、體會作者的感情……這樣的問題既帶動了學生熟悉課文、理解內(nèi)容,又帶動了學生學習寫法、品味語言,還激發(fā)了他們朗讀的興趣。
三、從課文關鍵句切入
所謂關鍵句,是指對整篇文章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語句,它們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有的體現(xiàn)了課文結構,抓住這些語句,就抓住了課文的靈魂,能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求知欲望。
例如《社戲》,可以采取關鍵句切入的方法。教學時,我們可抓住課文結尾“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句話設置問題:“那夜的豆到底怎么好吃,戲怎么好看?”學生滿懷興趣積極主動地讀課文,得出結論:豆并不算很好吃,因為同樣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揀了最好的送給母親,母親煮了后“我”感覺并不怎么好吃;戲也不好看,因為喜歡看的沒有看到。到這里,教師就可以再追問一句:“既然如此,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學生再讀課文,反復研究,得出進一步思考后的看法:豆是偷的,所以感覺好吃,符合兒童心理;戲是和小朋友一起看的,朋友的情誼難忘;豐富有趣的鄉(xiāng)間生活難忘;淳樸的平橋村民風難忘;美麗的鄉(xiāng)間景色難忘;無憂無慮的少年生活難忘;人與人之間至情至美的關系難忘;……由此展開,學生自然把握了文章的主題。
四、從課文題目切入
文題有的體現(xiàn)中心事件,有的體現(xiàn)主要寫作手法,有的體現(xiàn)課文結構或文體類型。抓住文題設置問題,往往能一下子抓住文章的關鍵,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如《奇妙的克隆》一文,學生在學習前就對克隆有些了解,但對到底什么是克隆,它有哪些奇妙之處,又有什么意義,學生大多很模糊,所以,他們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根據(jù)這一點,可設置這樣的問題:“什么是克隆,克隆的‘奇妙’在哪里?”這樣學生學習時,就不再停留在淺層次的知識的梳理上,而是進行深度思考;“奇妙”兩字不僅明確了單元中學習篩選信息的要求,而且激發(fā)了學生探“奇”究“妙”的欲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要求抓住關鍵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