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娃”是2008年我國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運會的吉祥物,是2005年11月11日晚在于北京舉行的揭曉儀式上發布的。
吉祥物是指能夠帶來吉祥、好運的人或物,奧運會吉祥物大多以舉辦國有特色的動物形象為創作原型,具有形象生動、歡快喜慶等特點,更具有濃郁的舉辦國特色。每屆奧運會的舉辦國都會根據本國的歷史、文化來選擇符合本國特色的創作原型。吉祥物一詞的英文是“Mascot”,該詞源自法國普羅旺斯語Mascotto,19世紀末以“Mascotte”的拼寫形式被正式收入法語詞典,后來由法語進入英語并演變成“Mascot”。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由以魚、熊貓、奧運圣火、藏羚羊、京燕為創作原型的5個“中國福娃”組成,它們分別被命名為“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代表著繁榮、歡樂、激情、健康與好運的美好祝愿。“福娃”創意新穎、構思巧妙、造型美觀、形象生動,承載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底蘊,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追求,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設計者用“北京歡迎您”的諧音給“福娃”們命名,傳達了北京迎四海賓客的友好姿態。
然而,我們在欣賞“福娃”的生動形象的時候,也注意到了相關的語言文字問題。“福娃”是一個很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名字,應該說人們對這個命名還是非常滿意的。同時,它還有一個英文名“Friendlies”,在英文中它是“朋友”的意思,從文字上來講也很不錯。但是,“Friendlies”在聽覺上可能使人產生誤解,而且是嚴重的誤解,即被聽成“Friendless”(無朋友的)。如果被理解成“Friendless”,它在世界上還能否受人喜愛呢?可能有人會提出,怎么能那么理解?別忘了,“Friendlies”和“Friendless”發音一樣。
其實,“福娃”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Fúwá”(“福娃”的漢語拼音),我們為什么還硬要給它起一個英文名字呢?
往屆奧運會舉辦國幾乎都是用本國的文字或拉丁字母轉寫的本國語言給吉祥物命名的,例如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的“Hodori”,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奧運會的“Cobi”,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的“Athena”和“Phevos”。
如果說我們要與國際接軌,那么,我們的漢語拼音早已跟國際接軌了。1982年8月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已通過漢語拼音是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的決議,我國的地名、人名的漢語拼音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況且,在國際奧委會成員國中,非英語國家也有一定數量,那么要這些國家來認同一個“Friendlies”對宣傳中國文化有利,還是讓他們來認同“Fúwá”對傳播中國文化有利呢?這是可想而知的。我們一方面花巨資在國外建立孔子學院,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文化,而另一方面卻不充分利用奧運會這一大好機會宣傳中華文化。
“Fúwá”較正確地保留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的讀音,而且朗朗上口,容易理解與稱說。外國人可以能過“Fúwá”來記認“福娃”,通過“Fúwá”和“福娃”來感受中國文化。讀音與字形一致的“福娃”將更受人們喜愛,得到國內外的一致認同。
漢語拼音是漢語語文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們和世界溝通的一個有效工具。漢語拼音在我國當代語文生活中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我們也應該使它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