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課標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很多一線教師為了體現這一點,給了學生很大的理解空間。有的學生的理解好像很有個性,但又總讓人覺得不到位,如學習《背影》,有學生認為父親不遵守交通規則;學習《黔之驢》,有學生認為驢不夠謹慎……老師們該如何處理這些情況呢?希望本期我們刊發的三篇文章能給大家提供一點啟發。
今后我們討論的話題是:基礎教育階段該以哪種學習方式為主?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很多老師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還缺乏一定的學習積累,難以開展探究性學習,認為它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呢?歡迎來稿參與討論。
與“請君為我傾耳聽”的滿堂灌和“請君入甕”式的滿堂引相比,讓學生自由、忠實地描述個人的閱讀體驗,可真實地呈現他們的閱讀能力,使教師了解他們的閱讀起點。從一定程度上講,我們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超越自己的閱讀起點。閱讀是一種對話,讀者與文本之間是一種互為主體、互相解釋、互相溝通的關系,那么,在課堂中,當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出現偏差時,教師該如何確定自己的角色,該采用什么方法使學生進行真正的個性化閱讀呢?
一、教師應做一個先行的讀者
比起學生,教師更早接觸文本。如果他在備課這一環節中不照搬資料,不人云亦云,不讓他人的分析取代自己的閱讀實踐,不縮短閱讀過程獲取現成的結論,那么,他將體驗閱讀的全過程,既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教師必須先進行個性化閱讀,否則,無法給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幫助。
二、教師應做一個成熟的讀者
教師在認知水平、閱讀素養、語感能力等方面比學生更強一些,因此,即使師生接觸了同一文本,也會產生不同的體驗與思考。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作為經驗較為豐富的先行者,有責任引導、啟發學生,通過提供背景、示范閱讀、指導方法、啟發思考,幫助學生完成閱讀,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欣賞卡夫卡的《饑餓藝術家》時,一學生提出:“饑餓藝術家究竟為什么要堅持餓下去,不就是嘩眾取寵嗎?饑餓藝術難道稱得上藝術嗎?”教師在了解學生閱讀起點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幫助他們進行深入的閱讀。
1.理清小說的情節思路。使學生理解人們對饑餓藝術家的傷害是步步加深的:懷疑—褻瀆—遺忘—踐踏。饑餓藝術家的反應是:沉默—暴怒—絕望—自殺。
2.補充材料。
(1)卡夫卡在去世前一個多月,在病榻上校閱本篇小說時淚流滿面。
(2)卡夫卡拒絕發表自己的作品,甚至要求銷毀自己所有的手稿。
(3)卡夫卡說:“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帶著紙筆和一盞燈待在一個寬敞的、閉門杜戶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間里。飯由人送來,放在離我這間最遠的、地窖的第一道門后。穿著睡衣、穿過地窖所有的房間去取飯將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著細嚼慢咽,緊接著又馬上開始寫作。”
(4)卡夫卡說:“精神只有在不成為支撐物時,它才會自由。”
(5)詩人奧登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
3.探究思考:為什么饑餓藝術家的藝術與生命不可兼得?
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有了深刻的感悟:“正因為藝術太容易偽造,所以要想分辨真偽,只有讓藝術與一切利益絕緣,包括生命。真正的藝術能讓人付出一切,《饑餓藝術家》也可看做卡夫卡追求藝術的一則寓言。”
由此可見,作為先行的成熟的讀者,教師適時地提供材料,補充閱讀積累,能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使其個性化閱讀更有深度。
三、教師要做一個與學生平等對話的讀者
在對話中,教師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應該讓學生自由闡釋個人閱讀文本的體驗,這樣他才可能從學生那里汲取靈感,獲得新的啟示。
在賞析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的景物描寫時,學生拿起筆對“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庭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等圈點勾畫,苦思冥想。一個女生沉吟著說:“這使我想到了‘天階夜色涼如水’這句詩。作者把月光下的庭院比做一個水潭,月光就是積水,竹柏的影子就是水里的水草……”話音未落,旁邊一個調皮的男生接過話頭:“那作者和張懷民就是兩條魚,在水里游來游去。”同學們哈哈大笑。月光如水,蘇軾是魚?教師愣了一下,顯然,這個比喻無論在課文中還是在教參中都未出現過,可貴的是,這位教師隨即微笑著以欣賞的目光注視著那位男生說:“多好的聯想啊!此情此景,東坡和他的朋友真的像兩條魚,自由的魚啊!不錯,經歷了重重打擊的蘇軾特別渴望擺脫內心的痛苦,擺脫束縛,讓心靈像秋水一樣空明,像魚兒一樣自由。”
在某些時候,“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生共同投入閱讀,相互影響、相互啟發,就形成了一種良性的雙向運動。作為特殊的讀者,教師在個性化閱讀的指導中,實現了教學相長,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個性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