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男人們的大和號》于2005年12月17日上映,立即在日本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據日本《中日體育》報道,這部電影在日本的324家電影院同時上映,有12萬多人觀看。有些年輕人深夜排隊等候入場。有的地方座位不夠,一些觀眾就站著看。在影片放映過程中,觀眾鴉雀無聲,惟一的聲響是一些人低沉的啜泣。放映結束后,不少觀眾,特別是中老年婦女在離開座位時,臉上依然掛著明顯的淚痕。不少日本人為影片中那一幕幕血腥的戰爭場面激動不已,為“大和號”上的日本海軍將士拼死戰斗而揮灑熱淚。日本各大報紙更是竭力渲染,電視屏幕上充斥著相關廣告。影片的票房收入高達43億日元。《男人們的大和號》的制片人角川春樹發出豪語,力爭通過這部電影把1000萬日本人拉進電影院。那么,這部影片如此轟動、引人注目,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許多國家都運用電影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來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日本作為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也提出了所謂的“紀念終戰60周年”。日本電影界更是煞費苦心,選擇在二戰中被美軍擊沉的日本戰艦“大和號”這個題材,不惜投放25億日元巨資,還動用了大批日本“自衛隊”參加拍攝。“大和號”究竟是一艘什么樣的戰艦?
1937年,日本為了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需要,開始秘密建造三艘超級戰艦,分別命名為“武藏號”、“信濃號”和“大和號”。1941年,日本這艘超大型的“大和號”戰艦正式下水,從此開始了它惡貫滿盈的侵略行徑。罪惡累累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親自指揮這艘戰艦。“大和號”從服役的第一天起就一直作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重要作戰旗艦,轉戰太平洋各地。日本軍國主義者曾為“大和號”這艘為“征服朝鮮”、“占領中國”和“解放東南亞”的侵略工具而沾沾自喜,把這艘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的沾滿亞洲人民鮮血的戰艦視為顯示“大日本帝國”軍事實力、體現大和民族驕傲和自豪的象征。1945年4月1日,美軍決定對沖繩發起登陸戰。日本軍國主義者決定破釜沉舟,讓“大和號”戰艦出場上演悲劇的最后一幕。“大和號”在既沒有任何空中支援,也沒有任何掩護的情況下,只攜帶單程燃油,駛往沖繩戰場,對美軍發動自殺性攻擊。1945年4月7日,“大和號”戰艦這艘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的侵略工具,終于被美軍擊沉于中國的東海海域。
影片《男人們的大和號》雖然長達145分鐘,但是故事情節卻比較簡單:在“大和號”戰艦駛往沖繩出戰之前,艦上的日本海軍官兵被破例準許上岸與親人會面。大家都懷著“慷慨赴死”的決心和信念,與自己的父母、妻兒或戀人作最后的訣別。有一對兄弟,哥哥已經戰死沙場,弟弟不顧上級軍官的勸阻,執意不申請任何照顧,堅決要求返回“大和號”戰艦,決心與艦上的全體日本海軍官兵共存亡。在駛往沖繩的行進途中,“大和號”戰艦遭遇美軍艦隊和無數架戰機的圍追堵截,成群的戰機聲和槍炮聲震耳欲聾,子彈、炮彈和魚雷如同暴風驟雨,不時傾倒在“大和號”戰艦的甲板、炮臺和船舷上。在美軍飛機的一次次突襲下,日本海軍將士死的死、傷的傷,血肉橫飛,其狀慘不忍睹。最后,剩下的一些日本海軍官兵在垂死掙扎,隨同急劇飄搖的“大和號”戰艦一起沉入煙波浩渺的茫茫大海。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以內田和神尾等下級官兵的故事為主線,描寫了“大和號”戰艦上一群年齡大約在14歲至16歲的“特別少年兵”。這群“特別少年兵”都是在二戰末期應征入伍的,后被分派到“大和號”戰艦上接受軍事訓練。在訓練期間,日本軍官對“特別少年兵”進行所謂“江田島學校”教育方式的訓練。在手臂一般粗的木棍毒打下,木棍打斷之后又改用鐵棍暴打的殘酷訓練下,“特別少年兵”終于鍛煉成鋼。他們明知乘“大和號”戰艦出戰沖繩肯定要去送死,但他們仍然告別親人,俯首帖耳地變為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戰爭工具,心甘情愿地成為為“大日本帝國”捐軀的“英雄”。
影片還重點設計了兩場殘酷和慘烈的海戰。無數架美軍戰機在“大和號”戰艦的上空盤旋,在密集的機關槍掃射下,日本海軍官兵頓時血肉橫飛。通過遠景和近景的巧妙剪接,使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營造出日軍官兵與敵人頑強奮戰、視死如歸的慘烈場景。從而影片給人一個假象:日本軍國主義者既是保家衛國的“英雄”,又是戰爭的“受害者”。投資拍攝影片《男人們的大和號》的日本東映電影公司,在影片的廣告及宣傳材料中明確寫道:“世界最大最強的大和號戰艦,不僅是日本海軍的象征,而且是所有日本人憧憬的對象和驕傲。《男人們的大和號》將引導未來的日本以及世界的前進方向。”影片公映時,日本媒體更是宣稱:“如此優秀的日本男兒,懷著這樣的心情赴死!”、“軍艦上的人的命運如此悲壯,多么凄美,惹人哀憐!”等等。在日本互聯網上,不少日本人在評論這部影片時發帖說,“日本軍人只是想保衛自己的愛人、家人、朋友和祖國”。如此言論,不勝枚舉。不難看出,日本電影界為拍攝影片《男人們的大和號》,在時間、題材的選擇上,都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精心策劃。其潛在的用意不言而喻。對此,以日本著名電影評論家山田和夫等為代表的有識之士指出:影片對“大和號”戰艦的悲劇加以美化,是在把人們引向最危險的道路。
這部影片之所以轟動,與日本長期以來不反省其侵略戰爭,反而以戰爭受害者的宣傳有直接的關系。事實上,早在戰后初期,日本也曾一度出現過一些以反戰與和平、自由與人權為主題的優秀影片,如日共黨員、著名導演山本薩夫的《戰爭與和平》、今井正的《待到重逢日》、關川秀雄的《聽,冤魂的呼聲》、谷口千吉的《黎明前的逃脫》等,但是戰爭結束后,美國出于稱霸和控制亞洲的戰略需要以及東西方冷戰思維的戰略目的,一改過去的對日態度,不但不再履行有關懲處戰犯的決議,轉而對日本實施特殊的扶植政策,支持日本保守政府介入電影界的勞資斗爭,在電影界等娛樂行業大量清除所謂“赤色分子”。在社會急劇右傾化和保守化的大環境影響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戰爭影片又大量演變為宣揚和肯定侵略戰爭、美化軍國主義分子的作品,如《風雪二十年》(1951)把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的侵略美化成“為東亞的永久和平”而進行的“圣戰”;《山下奉文將軍的悲劇》(1953)公然在宣傳海報上印出外號“馬來之虎”的山下大將的全身像當作“英雄”加以吹捧等。當時有個美國記者看了影片不無憂慮地指出,如果美軍撤走,日本人將會把東條英機放到神社去供奉。
1957年4月29日,在日本天皇生日的那天,日本電影界又推出了影片《明治天皇與日俄戰爭》。這部影片竭力吹捧天皇“仁慈”和國民“精忠報國”的思想,將日軍攻打旅順、與沙俄爭奪地盤的戰爭塑造成迷人的軍國主義神話。影片一出籠,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對,有人評論道:這是為日本天皇制復辟及重整軍備的一個重要信號。
隨后,《天皇皇后與日清戰爭》和《陸軍流血史》(1958)、《大東亞戰爭與國際審判》和《明治天皇與乃木大將》(1959)等影片也相繼出現。它們內容大同小異,都是美化侵略戰爭,歌頌天皇及甲級戰犯。而影片《啊!江田島》和《啊!特別攻擊隊》等,更是以直白的贊嘆式片名,吹噓和贊美日本海軍“光榮的戰績和戰斗精神”。
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日本影壇呈現出美化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高潮。其中最為典型的影片有:直接為“民族英雄”山本五十六樹碑立傳的《山本五十六》,狂熱鼓吹日本“開拓精神”的所謂見證影片《日本海大海戰》,美化法西斯軍官成長歷程、贊頌江田島海軍學校“皮鞭紀律”、鼓吹所謂武士道精神的影片《啊!海軍》。這些露骨吹捧日本軍國主義的影片遭到許多正義之士的批判和譴責。
然而,日本右翼電影人的腳步并沒有就此停止。1974年推出的影片《啊!決戰航空隊》,公然將自殺式攻擊戰術的倡導者、負責組建“神風特攻隊”的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美化為“推進和平的合理主義軍人”。1982年,在盧溝橋事變45周年之際推出的戰爭巨片《大日本帝國》,公然在巨幅宣傳海報的正中央印著東條英機的頭像,背景是揮舞著軍刀的日本軍人,還印有煽動性的宣傳口號:“男人們沉默地走向戰場”、“年輕人熱情高漲”。影片的制作者甚至聲稱:拍攝此片的目的就是為了“重新確立起日本人及有利于日本人對大東亞戰爭的歷史觀”。
1998年5月,日本電影界耗資15億日元精心打造、極力推出的歌頌東條英機的影片《自尊——命運的瞬間》。影片大肆鼓吹“侵略無罪”、“戰爭有功”及“反省有害”等謬論,公然號召日本要為曾經發動的“圣戰”而“自豪”、要求日本人要像東條英機那樣,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也不要氣餒,堅持為大和民族的“自尊”而斗爭。影片《自尊——命運的瞬間》公開為頭號戰犯東條英機“正名”,堪稱達到登峰造極的一個“典范”。影片試圖給頭號甲級戰犯罩上榮耀多彩的光環,妄圖一筆勾銷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罪行,企圖全面推翻“東京審判”的鐵案。制作者甚至毫不掩飾地表示:電影是改變國民對歷史認識的最有效的手段,要通過這部影片來改變日本國民對戰爭的認識。但是,影片在東京剛剛試映,就遭到國內外各界的強烈抗議和嚴厲批判。
今天的《男人們的大和號》并不像影片《自尊》那樣鋒芒畢露和咄咄逼人,它采取了極為隱蔽的方式,讓人看起來十分隱晦,態度相當曖昧,使一般的日本民眾容易接受,達到蒙蔽民眾的目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多年里,日本電影界在拍攝這一類的戰爭影片時,一直竭盡否定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之能事,總是改頭換面地以受害者的姿態出現,達到愚弄日本民眾的目的。如今日本電影界的這種思維方式好像已經成了一種慣性。
早在1953年,日本就以“大和號”戰艦為題材拍攝過同名影片《大和號戰艦》。在《大和號戰艦》中,制作者不僅運用“愛國”等漂亮詞匯,贊美日本海軍官兵為了國家和民族而奮不顧身、殊死作戰的“英雄”行為,而且還試圖在“尊重客觀事實”等冠冕堂皇的幌子下,篡改和歪曲歷史事實。在相隔半個多世紀之后的2005年,日本再度以戰艦“大和號”為題材,隆重推出所謂“紀念終戰60周年”的戰爭巨片《男人們的大和號》,雖然表現形式及內容有所不同,但給人的印象依然是似曾相識,殊途同歸。
影片表面看來似乎是呼喚和平,實際上是在一味地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大和號”戰艦是當年日本軍國主義者推行侵略戰爭的重要工具,而影片《男人們的大和號》對此避而不談,也不交待戰爭的原因或大致脈絡,只是單純描述“大和號”戰艦的沉沒悲劇,使人們對“大和號”戰艦寄予同情和惋惜。為了欺騙日本觀眾,日本電影界和日本媒體更大肆鼓吹戰艦“大和號”如何運用高科技,多么現代化,設備和武器有多么精良。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早在2005年3月26、日影片《男人們的大和號》開始拍攝之前,日本電影界及其他有關組織機構就不惜花費4億多日元,在日本廣島縣向島町的一個對外完全封閉的造船廠里,按照當年建造“大和號”戰艦的設計圖,采用幾乎是1:1的比例復制出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艦”的“大和號”戰艦。
如今,這艘重新復制的“大和號”戰艦被當作展覽品永久保留,供游人們參觀和“瞻仰”。
可以看到,日本影片《男人們的大和號》的出現和日本觀眾對它的偏愛并不是偶然的。它與日本社會當前的政治和社會心態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近幾年來的日本社會,右翼勢力十分猖獗,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根本不承認侵略歷史,反而一再以“解放者”的姿態出現。大家熟悉的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修訂工作已經完結并投入使用,修改憲法也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大部分日本人,特別是年輕人心里根本沒有什么“道歉”和“謝罪”的意識,反而普遍認為中國、韓國等國是“糾纏”歷史問題,反對小泉等政府要員頻頻“拜鬼”,是對日本內政的干涉。在這樣的氛圍中,日本影片《男人們的大和號》回避侵略歷史的做法,就根本不足為奇了。
日本電影長期以來回避侵略歷史,以受害者形象出現的宣傳,這不僅絲毫無助于日本形象的根本改觀,反而會引起世界人民,特別是曾經深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之苦的亞洲各國人民更加強烈的反對。對日本電影人來說,只有正視歷史事實,堅定不移地追求和平信念,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