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設計
一、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初中階段的第一個文言單元。小學階段,學生雖學習過幾篇短小的文言文,但對文言文的認識幾乎是空白。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積累常見文言詞匯及有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感知古今漢語的異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培養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
二、單元設計思路
本單元所選古代詩文,既有名家名作,也有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多為短小生動的故事,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時,應將重點放在誦讀上,在誦讀中疏通文意,獲取真知,把握人物形象。
三、單元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建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意識。
2.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匯及有關的古代文化常識。
3.感受古今漢語的不同,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四、課時分配
《〈論語〉六則》《〈世說新語〉二則》《傷仲永》《詩五首》各2課時,《木蘭詩》1課時。
(河北省鹿泉市教研室 楊紅櫻)
《〈論語〉六則》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論語〉六則》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文言文,可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文意,借助課下注釋初步理解文意,積累一兩個常見的文言詞匯。學生通過誦讀和積累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學習體驗,探討文中所說的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的區別。
3.理解課文含義,體會古人的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對今人的啟示。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可采用“學生自由談”的形式,請學生談自己平時的學習方法,對學習的認識,由此導入新課。
(2)古今中外,有許多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和諺語等,可讓學生說說,激發探究新知的興趣,導入新課。
(3)布置學生課前查閱孔子的相關資料,由孔子的教育成就或有關的教育思想導入新課。
示例: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弟子有三千余人,其中的許多人成就斐然。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老人家的教誨,好嗎?
2.整體感知,深入體會
(1)指導誦讀,初步感知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的區別,疏通文意。
①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有困難的可將遇到的問題標出,以便在學習交流時提出來。
②各抒己見:談談你今天所讀的課文與以往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③師生共同總結本課重(難)點詞句,幫助學習理解課文,指導學生制作文言詞句卡片。
④指名學生讀或老師范讀課文,在朗讀中指導學生初步感知文言句式的節奏。
(2)分析討論課文的思想內容及其現實指導意義。
①《〈論語〉六則》主要是從哪些方面來談論學習的?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進行分析。
②結合自己的學習體驗,談談文中介紹的這些方法和態度,給了你哪些啟示。
③文中的一些句子流傳到今天已經變成了成語或格言警句,請試著找出來。
3.筆記整理
指導學生分類做好筆記是文言文教學的必要環節,既可以培養學生積累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又可以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課可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整理:(1)作家作品;(2)常用文言詞語(一到兩個);(3)成語、名言警句。
四、拓展延伸
1.對照《〈論語〉六則》,談談在平時的學習中,有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準備如何改進。
2.“四書”“五經”被稱為古代圣賢書的典范,《論語》就是“四書”之一,課下查閱相關資料,看看“四書”“五經”包括哪些作品,有興趣的同學還可閱讀《論語》的其他章節。
(河北省鹿泉市職工子弟中學 李艾霞)
《〈世說新語〉二則》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是直述其事。《期行》《乘船》兩則短文都以誠信為主旨。教學中,可采用個人自讀、小組助讀、教師指導的形式,使學生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課文;再采用表演、交流討論等形式讓學生進一步把握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主旨。
二、教學目標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進而當堂背誦。
2.積累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子。
3.培養學生重諾守信的品德。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可從誠信小故事入手,指導學生認識到做人要言而有信,為課文的學習打好基礎。
(2)可設置與課文內容相似的生活情境:如果你和朋友約好某一時間一起去做某件事,可是,時間到了,你的朋友還沒有來,你會怎么辦?
2.教學切入點
(1)可從人物形象切入:兩篇短文共刻畫了幾個人物形象?請任選一個做出自己的評價。
(2)可從主題切入:指導學生找出兩篇短文主題上的相似點,分析這兩個故事是如何體現主題的。
(3)可從課文的關鍵詞句切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3.朗讀、復述、質疑、探究
(1)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掃除讀音障礙,爭取熟讀成誦。
(2)借助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畫出難以理解的句子,討論交流。
①你知道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嗎?
②“有一人欲依附”中“依附”應如何理解?文中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不同?
③“幸尚寬,何為不可?”一句應如何理解?
(3)復述故事情節或進行情節改編、表演,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把握人物性格。
(4)質疑、探究
①“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一個怎樣的人?
②“過中不至,太丘舍去”,你認為陳太丘的做法合適嗎?
③“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卻“入門不顧”,元方的做法你贊成嗎?
④“有一人欲依附”,華歆為什么“輒難之”?
⑤“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你如何評價華歆、王朗的優劣?
⑥這兩篇課文給了你什么啟示?
四、拓展延伸
1.片段練習
(1)“元方入門不顧”后,友人會怎么樣?試發揮想象,描寫當時的情景。
(2)如果你是那個“欲依附”的人,在乘船避難的過程中,你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和表現?你會如何評價華歆、王朗?請試著進行描述。
2.課外閱讀《世說新語》中的小故事,如“管寧割席”“詠雪”“小時了了”等,與同學交流閱讀收獲。
(河北省鹿泉市職工子弟中學 齊俊紅)
《傷仲永》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由“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課文短小易懂,教學時可以以學生自學為主,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所述之事,并在此基礎上把握課文的主旨。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讀懂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揣摩精當的語言,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從課文主題導入。例: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終身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反之,如果不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成一個庸才。王安石的《傷仲永》就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2)從生活實例提問導入。
一說到“神童”,大家都會充滿好奇和羨慕之情,同學們知道哪些關于神童的故事?(學生發言交流)老師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個名為方仲永的古代神童。
2.教學切入點
(1)從課文標題切入。你如何理解標題中的“傷”字?作者為什么會為方仲永感到哀傷、惋惜?引導學生理清課文脈絡、思考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從而深刻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從方仲永的成長經歷切入。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思考以下問題來把握課文的主旨:
A.方仲永小時候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B.他的神奇表現在哪些方面?
C.他的父親及周圍的人對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樣的反應?
D.方仲永后來有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難點突破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揣摩課文精當的語言。課文敘事有詳有略,既形象生動又精練簡潔,如“傷”字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目光短淺、只知謀取眼前利益的父親形象;“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可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小組討論,深入體會課文簡潔精當的語言魅力。
4.學法指導
(1)自學法。自讀課文,參考注釋及工具書來理解故事內容,并采用講故事的形式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質疑法。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方仲永從“神童”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通過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主旨。
(3)討論法。說一說文中哪些字詞用得好,體現了課文怎樣的語言特點。
四、拓展延伸
(1)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以“由方仲永的故事所想到的”為題,寫一段話,表達自己學習這篇課文后的一些感想、受到的一些啟示。
(2)假如方仲永的故事就發生在你的身邊,你會如何想?怎樣做?請以方仲永的同伴的身份,把你的想法、做法,通過書信的形式告訴方仲永的父親。
(河北省鹿泉市職工子弟中學 賈 靜)
《木蘭詩》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本文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敘事詩。篇幅雖長,但故事性強,讀來朗朗上口。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味其語言之美;還可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并鍛煉口語表達能力。課文的故事情節敘述中留有很大的空白,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去豐富,并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感知、體會,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教學目標
1.領會課文情節曲折、富于戲劇性的特點,學習它詳略得當的敘事方法。
2.體會民歌的特點,體會排比、對偶、比喻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感受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理解勞動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從人物形象導入。可播放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唱段或戲劇片段:“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段著名的豫劇唱段的主人公是誰嗎?你從她的唱詞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對這個人物還有哪些了解?”
2.教學切入點
(1)從把握課文的故事情節切入。可借助課文插圖中的四幅郵票,幫助學生掌握主要故事情節,即“木蘭紡織”“木蘭從軍”“木蘭征戰”“木蘭還鄉”四個部分,指導學生熟讀成誦,把握詩歌的主旨。
(2)從課文敘事內容的詳略安排切入。
3.重難點突破
通過文中的相關語句討論木蘭形象。例:從“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可見木蘭是一個勤勞、有孝心的人。“……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表現了木蘭不慕榮華富貴、思戀家鄉的純真品質。
4.學法指導
(1)誦讀法。整節課可以用“讀”貫穿始終,指導學生體味民歌的特點。
(2)討論探究法,圍繞以下問題進行:
①千百年來,木蘭這個形象為什么深受人們的喜愛?請依據課文內容進行探究,把自己的想法與同學交流。
②本詩選取了廣闊的生活場面進行描寫,其中詳寫了哪些內容?略寫了哪些內容?這樣安排材料有什么好處?
③本詩運用了大量排比、對偶、比喻等修辭手法,具有獨特的表達效果,請找出這樣的句子,并說說其妙處。
四、拓展延伸
1.觀察課文配圖(《木蘭從軍》郵票圖案),任選一幅進行描寫,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注意細節描寫。
2.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看關于花木蘭的戲劇或動畫片等,注意比較改編后的內容與原詩的異同,也可就改編的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
(河北省鹿泉市職工子弟中學 賈 靜)
《詩五首》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本課的設計可從創設氛圍入手,以富有感染力的音樂、畫面激發學生的想象與情感,進而深入體會詩歌的內容。教學中,可調整課本的編排順序,大致按照送別詩(《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寄人詩(《夜雨寄北》)、歸鄉詩(《回鄉偶書》)、酬答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順序,按“讀—品—背”的步驟進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朗讀詩歌的技巧,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音律美、凝練美、意境美和含蓄美的特點。
2.理解詩意,品味字里行間傳達出的詩人的內心情感,感受古詩的藝術魅力。
3、背誦詩歌,增加文學積累。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可由學生的知識積累導入。
示例:中國古典詩歌可以說是魅力非凡,不然的話,它的光芒怎么能從遙遠的古代一直照射到今天呢?我們在小學就學了不少古詩,有的同學在幼兒園就開始背古詩了。現在我來做個小小的調查,請同學們說說你都會背哪些古詩?你最喜歡哪首古詩?
(2)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李叔同的《送別》MTV,以直觀的手段創設離別的氛圍,將學生引入詩歌所表現的意境中去。
2.誦讀感知、品讀賞析
(1)送別詩《淮上與友人別》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比較閱讀。
①簡介作者、文題。
②播放兩首詩的配樂朗誦,提示學生注意不同體裁詩歌的朗讀節奏。
③學生自讀、指名學生進行配樂朗讀。
學生對照課下注釋,品析詩意,然后小組合作完成《淮上與友人別》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閱讀分析表。可從兩首詩選取的景物及景物特點、抒發的感情基調、抒發感情的方式、詩歌體裁等方面比較異同。
(2)寄人詩《夜雨寄北》的學習。
古代的交通方式和通訊手段都很落后,一別之后,音訊難通,相會更是遙遙無期。因而古人的離愁別緒比現代人更濃,思念之情也似乎比現代人更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夜雨寄北》,體會一對離人的兩地相思之苦。
①作者簡介、解題、誦讀等環節同上。
②品讀感悟:
A.“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誰在問誰?它為我們留下了怎樣的想象空間?
B.在短短的四句詩中,卻兩次出現了“巴山夜雨”,是否給人以重復之感?為什么?
C.“何當”一句體現出主人公怎樣的心情?
(3)學習歸鄉詩《回鄉偶書》。
本詩簡短易懂,可主要由學生自學。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少小”與“老大”、“鄉音無改”與“鬢毛衰”、“兒童的笑問”與“詩人的感慨”的對比中,品味樸實無華的詩句所蘊涵的深沉豐富的情感。
(4)學習酬答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①介紹詩歌創作的背景,并提供白居易的贈詩。(略)
②在誦讀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問題入手理解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
A.詩人在首聯和頷聯中回顧了怎樣的人生經歷?抒發了怎樣的感慨?其中的哪些詞語最能打動你?兩個典故的使用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B.本詩的頸聯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它在詩中的本意是什么?后人又賦予了它哪些新的意義?你是如何理解的?
C.尾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精神狀態?全詩的感情基調有哪些變化?
(5)總結學習本課的體會并背誦這五首詩。
四、拓展延伸
1.課下搜集其他的古代送別詩,摘出其中的名句做成讀書卡片,有興趣的同學還可試著進行“中國古代送別詩”的專題研究。
2.從五首詩歌中選取你最喜歡的一首進行擴寫,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輔以記敘、抒情。
(河北省鹿泉市教研室 楊紅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