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時候了,我決定改變傳統的教法,進行一次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嘗試。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對魯提轄這個人物的分析頗有異議。因此,我把這次教學活動的主題定為“魯提轄是英雄嗎”,提前一周布置學生認真閱讀全文,準備資料。一周后,我讓學生把個性化閱讀得到的成果展現出來。
課堂上,爭論異常激烈,學生爭得面紅耳赤。大部分學生認為魯提轄是英雄:魯提轄疾惡如仇,慷慨解囊,好打抱不平,武功高強,講義氣,粗中有細,講究策略,性格豪爽。一組學生代表說道:“魯提轄與金氏父女素不相識,無親無故。聽說金氏父女的不幸遭遇后,義憤填膺,馬上就要去教訓惡霸鎮關西,還慷慨解囊,給了金氏父女不少銀子。”有個學生補充道:“魯提轄還講究策略,粗中有細。為了確保金氏父女的安全,魯提轄先安頓好金氏父女,然后才去找鎮關西算賬。魯提轄也不是找著鎮關西就打,而是三次買肉后才動手。魯提轄打鎮關西的三拳,三拳三個落點,招招致命,勇猛有力,體現了其英雄特色。魯提轄沒有想到一下子就把鎮關西打死了,為了脫身,罵鎮關西詐死,體現了勇中有謀的特點。”這一分析幾乎把我要講的內容都說出來了,我點頭贊許。
很快,就有學生提出不同意見:“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的做法,無論如何說都是不妥的,魯提轄根本不能算是英雄。”我讓這位學生大膽地把自己的看法表述出來。他說:“魯提轄身為執法人員,知法犯法,他聽信了金翠蓮的一面之詞,三次挑釁,不問青紅皂白,三拳打死了鎮關西。其實,金翠蓮的不幸遭遇,鎮關西有責任,但并沒有多大的過錯。文中提到,金翠蓮只有十八九歲,雖無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動人的顏色。正因為如此,鎮關西才強媒硬保,買了做妾。當時,寫了三千貫文書,虛錢實契,金翠蓮并沒有得到這些錢。我認為,這不是問題的所在,金翠蓮的悲劇,主要是鎮關西的大娘子造成的。就因為金翠蓮年輕,又頗有幾分姿色,得到了鎮關西的寵愛,引起了鎮關西大娘子的嫉妒。文中金翠蓮說:‘未及三個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將奴趕打出來,不容完聚,著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錢三千貫。’從‘不容完聚’一詞可以看出,金翠蓮并不是真的愿意離開鎮關西,完全是鎮關西大老婆逼她離開的。金翠蓮的悲慘遭遇,說白了是大老婆和小老婆之間的爭風吃醋造成的。魯提轄卻把這筆賬完全算到鎮關西頭上,讓鎮關西成了一個冤死鬼。”這位學生的發言,立即引來了不少學生的喝彩。有學生還補充道:“即使在金翠蓮遭到遺棄后,還稱鎮關西為‘鎮大官人’,可見她并不憎恨鎮關西,否則,她就不會這么客氣地稱呼鎮關西了。”
這下,課堂更活躍了,許多學生紛紛要求發言,不少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魯提轄缺少修養,目中無人,狂妄自大,惹是生非,胡作非為,知法犯法,草菅人命,是官府執法機構的一個典型的‘土匪’。”學生還舉出不少例子:魯提轄在酒樓上喝酒,聽到隔壁閣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便把碟兒盞兒都丟在樓板上。“把碟兒盞兒都丟在樓板上”,這是一種什么行為?聽了金翠蓮父女的一番訴說,不做調查核實,僅憑一面之詞,就說道:“你兩個且在這里,等灑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動不動就要打死別人,這又是一種什么行為?店小二受人之托,僅僅是攔住金氏父女,魯提轄就一掌、一拳打得他口中吐血、落掉兩個當門牙齒,有這么教訓人的嗎?魯提轄買肉的三次挑釁,更是橫行霸道的集中體現。魯提轄去買肉,鎮關西慌忙招呼:“提轄恕罪!”“慌忙”“提轄恕罪”說明魯提轄平時就很霸道。魯提轄要鎮關西親自動手,切十斤精肉,鎮關西二話沒說,照辦了。魯提轄又要十斤肥肉,鎮關西又照辦了,這次整弄了一早晨,直到飯罷時候。魯提轄這架勢,弄得連那正要買肉的主顧也不敢攏來。這還不算絕的,魯提轄還要十斤寸金軟骨,不要見些肉在上面。這種要求,比登天還難,而鎮關西也只是笑道:“卻不是特地來消遣我?”就這一句,在大庭廣眾之下,魯提轄就把兩包臊子劈面打去,不給鎮關西任何申辯的機會。又有學生說:“鎮關西該不該死,應交由官府處置,魯提轄無權處置,魯提轄身為執法人員,知法犯法,草菅人命,這是一種藐視法律的行為,我們不但不贊成魯提轄的做法,而且應該譴責魯提轄的輕率行為。”有學生插話說:“魯提轄本意只是想教訓鎮關西一下,并不是真的想打死他。”立即有學生反駁:“魯提轄在行動之前,應該知道自己行為的后果。他這三拳,拳拳致命,即使打不死鎮關西,也會把鎮關西打成重度傷殘。”
課堂熱鬧非凡,不時響起陣陣熱烈的掌聲。原來支持魯提轄的學生,不少倒戈相向。橫看成嶺側成峰,在不少學生眼里,魯提轄一下子由一位英雄變成了“壞人”,這是我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但這就是學生對課文的解讀。課結束了,還有幾個學生追出來跟我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的內心,也因為這堂課掀起了層層波瀾。我教過很多遍《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但是這節課,我又收獲了許多。學生的觀點難免幼稚、偏激,但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學生們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向傳統挑戰的精神,難能可貴。這節課,學生全程參與,深入思索,大膽探究,積極發言,這不正是我們提倡的嗎?
以往,教師老是擔心學生理解不到位而放棄讓學生發表個性化見解的機會,總是越俎代庖,大包大攬,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閱讀實踐中,一個班四五十名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感受、理解自然有差異,何必強求一致呢?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