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暇給”,《辭源》釋為“事務繁多而時間不足”;《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釋為“形容事務繁忙,沒有空閑”。這種解釋,都只釋大意,對其中的疑難詞語,則未加注解。這樣,讀者對這一成語的理解,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的詞典雖然對個別詞語作了注解,但是否正確,則還值得商榷。例如《中國成語大辭典》:“暇:空閑。給:足。”《現代漢語規范詞典》:“暇:空閑。給:充足。”《中華成語熟語辭海》(學苑出版社1995年):“暇:空閑。給:夠,足。天天沒有空閑時間。”
上面這些辭書釋“給”為“足”,蓋本于唐代的顏師古。《漢書·禮樂志》:“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顏師古注:“給,足也。言事務殷多,日日修造,尚不能足,故無暇也。”又《漢書·高帝紀下》:“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顏師古注:“給,足也。日不暇足,言眾事繁多,常汲汲也。”
顏師古將“日不暇給”釋為“日不暇足”是正確的。但需要說明的是,這個“足”字是動詞,而不是形容詞。《說文》:“給,相足也。”段玉裁注:“相足者,彼不足,此足之也。”“足之”便是使之足,也就是“供給”的意思。“日不暇給”應理解為“時間來不及供給”或“時間供給不過來”(時間不夠用)。有的詞典將“給”解釋為形容詞“足”或“充足”,是欠妥的。
如果將“給”理解為形容詞,作“充足”解,那么“不暇”就不好講了。這個“不暇”就是“應接不暇”的“不暇”,是“無閑暇”或“不得閑暇”的意思,“不暇”是“給”的狀語。
“日不暇給”的結構,與“目不暇給”“目不暇接”“目不暇賞”等成語的結構相同。“不暇”的后面,只能是動詞,不能是形容詞。“目不暇給”的“給”字,《中國成語大辭典》釋為“供給”,《中華成語熟語辭海》釋為“供應”,都是準確的。與“目不暇給”意思相近的還有“目不給視”。宋·周邦彥《汴都賦》:“殊形妙狀,目不給視。”這個“給”字,也是“供給”或“供應”的意思。“不給”就是“供給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