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詩,很講究擬題。有的詩題直接點明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接指明描寫的景物、歌詠的對象,有的直接點明寫作的緣由,有的因為感情和主題都非常含蓄,干脆就取名為無題。一般說來,大部分詩歌的題目對理解詩歌的內容是很有幫助的,而且高考一般不考“無題”詩,因此從題目入手,對考生解答高考鑒賞題,會能有一些啟發和幫助。
一、如果詩題直接點明或暗示感情,那么考生應該從題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運用了什么典型細節和景物來表達感情。如:
征人怨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為什么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2.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這道題目的命題思路,就是用詩歌的內容來印證題目。第一題是“為什么這是一首邊塞詩”。它實際考查的是考生對題目“征人”的理解。學生如果理解“征人”,去尋找描寫“邊塞”的景物和描寫征人生活的細節,這一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很顯然詩歌里“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詞都是一些邊塞的地名,也是邊塞的典型景物。整首詩歌描寫了戰士年年與“馬策”“刀環”為伴,守衛邊關的戍邊生活。第二題實際上考查的是考生對題目中“怨”的理解。整首詩歌沒有一個與“怨”有關的詞語,也沒有很明顯的“怨”情的抒發。但是題目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這是寫“征人之怨”的。所以我們還得從題目出發,到字里行間去尋找“怨”的痕跡,細聞“怨”的氣息。詩的開頭兩句寫征人生活。“歲歲”“朝朝”句就有怨戍守邊關時間之長,征調之頻繁,戰爭之艱辛的意思。后兩句寫景色,寫征人埋骨沙場之景,寫邊塞景物永恒不變,以無限雄渾的自然來反襯有限的人生,襯托出戰士的悲慘遭遇。這兩句中的“白雪”和“青冢”、“黃河”和“黑山”不但在視覺上給人凄愴之感,而且在境界上顯得沉郁悲愴。理解了這些就可以感覺到這首詩歌實際上是字字含怨,而且怨得深沉,怨得悲愴。如果沒有題目中“征人”對事情的指引和“怨”對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難以理解這首詩。
二、如果題目直接點明了描寫的對象,那么考生可以從描寫對象著手,通過把握描寫對象的特征,來理解作者的情感。如:
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1.詩的第二聯中“一揮手”和“萬壑松”分別表現了什么?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我們在鑒賞這首詩歌的時候切不能漏掉題目中的任何一個字。如“聽”點明了事情,詩的后六句都是寫作者聽到的內容。“蜀僧”點明了彈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彈琴內容、彈琴風格,“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是寫琴聲的超脫世俗。“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更通過對景物的感受,說自己沉浸在音樂之中,而不知道時間已經是傍晚了,這就從側面來襯托琴聲的曼妙超俗,表現了琴聲的藝術魅力和蜀僧彈琴的高超技法。
又如:
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分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題目雖然只有兩個字,但是一個“秋”字點明了感情的緣起——“見秋風而起思”。第二字“思”點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思念。那么作者究竟要思念什么呢?他借什么細節來表達這種思念呢?讀者如果從題目入手,似乎很容易定位這個尋常的細節。原來作者要思念的不是其他,而是親人。作者“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細節,充分地表達了“意萬重”——對家鄉親人深沉而無盡的思念和關心。
三、如果題目點明了所寫的事情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漢》《移居》等,考生應該注意到這些詩歌的內容或者與題目的內容有關,或者由題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寫在某個地方的活動。考生就可以從中獲得一些與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關的信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詞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著思念和愁緒,豈不怪哉?《江漢》更是點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漢一帶的事情,從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顛沛流離,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2006年北京卷的題目是《移居》,如果考生能夠對這首詩的題目產生足夠的重視,認識到陶淵明寫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會考慮到新家的環境和與鄰里的關系。再根據詩歌的細節,就不難理解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到的樂趣——“感受到一種美好的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純真而質樸的友誼”。
這一類題目在詩歌中的數量最大,考生們應該重視。
當然,要真正透徹地了解詩歌內容,領會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還得對內容做精微的鑒賞。然而,因為題目是詩歌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應該把仔細揣摩題目意思作為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起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領悟詩歌的藝術魅力,并給予恰當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