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絡語言的沖擊,語文教師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呢?下面,筆者略陳管見。
一、達觀而不樂觀
我們對學生喜用網絡語言的現象應采取達觀的態度。第一,有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現象。既然有那么多網民在聊天室和BBS上聊天、釣魚、求刺激,那么就至少要在網絡小語境中有所反映。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確立,覺得一些網絡語言新鮮、好玩兒,因而使用是可以理解的。第二,在城市,中學生網民不少,學習成績中等以下者尤多,這部分學生網絡生活有余,網絡語言掌握得多,通用詞語掌握得較少,兩相比較,他們當然喜歡用網絡語言。第三,傳統作文教學呆板,難以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學生閱歷淺,用于寫作的素材較少,害怕作文。網絡生活能讓學生開心,反映其網絡生活的網絡語言頻見于作文之中,也是不難理解的。第四,網絡語言中也有一些積極的成分,甚至有些網絡語言純屬貶義詞,但借用到現實生活中,卻能收到較好的表達效果。如“286”由借喻而來,作為網絡語言是罵人反應遲鈍,而用于現實生活,就可能不那么容易引起受話人的不愉快。至少它比現代漢語固有詞“二百五”“十三點”之類生動、明確。“二百五”可說,“286”為什么不能說?有上述四個方面的因素存在,我們不能不對學生喜用網絡語言的現象采取達觀的態度了。
但是,我們對學生喜用網絡語言的現象不持樂觀態度。本文所說的“網絡語言”,是狹義的“網絡語言”,大多是反映網絡虛擬世界中頹敗現象的成分,反映積極向上者較少。學生應該多置身于積極向上的環境之中,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而喜用網絡語言,至少說明未能遠離有損其向上精神的環境,這一事實的存在,實在不容樂觀。其次,從上幼兒園到讀高中,學生已接受了十多年的正規教育,照理說,積極向上的思想該樹立起來了,使用規范語言的能力該培養出來了。可是,實際情況怎樣?上網聊天不是中學生的必修課,也沒有人教,且一般中學生上網歷史沒多久,就喜歡上了網絡語言,說明十多年正規教育的效果值得懷疑。換言之,語文教育不容樂觀。上述事實說明,教育不僅要與時俱進,而且任重道遠!
二、寬容而不放任
我們主張對學生喜用網絡語言的現象采取寬容的態度。第一,學生作文喜用網絡語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會原因,也有學校教育的原因和學生自身的原因,我們不能把賬都記在學生身上。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必須對學生作文中喜用網絡語言的現象采取寬容的態度。我們認為,那些過分斥責學生喜用網絡語言,甚至把作文本給撕掉的做法,是不合適的。第二,從現代教育理念看,沒有寬容之心,就不可能耐心引導學生走出誤區,也就無法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要對學生行為的失當,包括喜用網絡語言,采取寬容的態度。
但是,寬容不是放任。我們不提倡學生頻用網絡語言,盡管報刊上不少文章在鼓吹:“中學生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網絡語言對他們不僅是新鮮的,而且是極富趣味的”,“網絡語言詼諧幽默,生動形象,簡單易懂,讓學生一見傾心”,“網絡語言辭約意豐,含蓄精致,用于作文,可化腐朽為神奇”,“網絡語言構思奇巧,標新立異,凝聚了創造者的智慧,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等等。不管說者怎樣鼓吹,網民創造的“菌男”“霉女”等網絡語言都只能用于網絡這個虛擬世界,永遠不能進入一般的社會生活,永遠不是中學生學習和使用的普通語言成分。換句話說,中學生學習和使用的只能是通用于一般社會生活的規范的現代漢語,包括優美的文學語言。
為了幫助學生走出誤區,學習中盡可能使用通用語言,寫積極向上的內容,避免使用網絡語言,我們應有針對性地教給他們一些必要的語境學知識和語體學知識,使他們了解什么是語境,語境對語言使用有怎樣的制約作用;什么是通用語體,什么是文藝語體,通用語體與一般生活的關系是什么,文藝語體與文學創作的關系怎樣;為什么一般網絡語言既不能進入通用語體反映生活,也不能進入文藝語體服務于創作;等等。同時,我們要盡力挖掘課文中文學語言的魅力,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文學的高雅、藝術的優美、政論的沉雄、科普的光燦,這才是他們成就自我不可或缺的。我們要堅持這樣做,不斷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教育家的眼光,而且還要有豐富的文藝美學知識、貫通古今的文章學知識和科學而實用的語體學等方面的知識。這些年,全國都在搞語文教學改革,各地涌現出不少語文特級教師和一批批教壇新秀,他們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文藝美學、文章學、語境學、語體學知識豐富,有東西講,會講,投入,他們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課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所以他們的學生中網民極少,學生作文中也少有用網絡語言者。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三、了解網絡語言知識而慎用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是網絡時代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我們是網絡時代的人,最好懂點網絡語言知識。這就像每個人最好懂點感冒知識一樣。網絡語言知識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宏觀的理論知識,也有具體的實踐知識。理論知識如:網絡語言是怎么產生的;從書寫形式或修辭形式看,網絡語言分哪些類,各類分別有哪些特點;從來源看又分哪些類,各自功能是什么;為什么現在的網絡語言特點不會保持太久;為什么網絡語言會隨著網民文化素質與道德水平的提高、全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的健康發展慢慢朝健康方向發展;等等。教師明白了這些知識,教學時心里也就有數了;學生明白了這些問題,一般也不會濫用網絡語言了。
實踐知識中,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而且,也許由于“我是閃客我怕誰”的緣故,消極的因素遠遠多于積極的。不少網絡語言,從網絡小語境的角度看,可能是積極的,可能給網民“帶來了很多‘一本正經’所沒有的樂趣”,而從社會大語境的角度看,則可能是消極的。如“可愛”(可憐沒人愛)、“討厭”(討人喜歡百看不厭)之類,從網絡小語境的角度看,確有風趣幽默的表達效果,但如果用在普通語境里,不僅不能收到風趣幽默的表達效果,而且還可能造成誤解。又如“風趣”(瘋瘋癲癲沒有趣)、“偶像”(嘔吐的對象)之類,如果用于普通語境,不但會造成誤解,而且還可能引起用字混亂,就更缺乏積極意義了。甚至同一條網絡語言,既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因素。如“菌男”“霉女”之類,由諧音兼反語兩種修辭手法造出,網友們或許會覺得機智、俏皮,但在非網民那里,這種生造則可能會引起反感。這些都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而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本文目的在于提醒語文教師正確認識網絡語言,正確評價網絡語言,使學生明白網絡語言中為什么消極的因素明顯多于積極的,為什么不應該把那些消極的和具有消極因素的網絡語言用于語文之中。如果教師有了正確的網絡語言理論及網絡語言知識,其施教過程必然更理智、更科學、更有效果;學生有了正確的網絡語言知識,也會自覺地慎用網絡語言,一般不會再把那些無積極意義的網絡語言用于作文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