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名了。隨著他的火紅申窯的身影和步入“不惑”后匆匆的腳步,他終于成為了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
申窯瓷驚艷法蘭西人
2005年2月18日,鑒于羅敬頻在中法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由法國國家交流協會向法國政府推薦并得到法國議會批準,法國國家議員哈烏在陣陣掌聲中,把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勛章中法文化交流年特別獎,頒給了上海申窯的“窯王”羅敬頻。法國國際藝術交流協會主度芬妮和法國杜威藝術院院長蒂契維奇出度了頒獎會,并當場邀請羅敬頻帶上申窯作品前往法國展出,進行陶藝學術交流活動,用海派方式演繹陶藝。
“羅敬頻獲得這個含金量很高,沉甸甸的勛章,源于他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找到的古老陶藝這一載體,使得我們的交流內容更加豐富也更加鮮活。”上海文廣局黨委書記、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的評價,真切地點綴到了這張“城市名片”的“睛”處。
據介紹,法國政府已向多位中國人頒發了“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勛章”,其中包括作家巴金和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在上海,獲得同一獎項的還有現代烙鐵肖像畫家錢大統。
當這塊金光閃閃的勛章別到羅敬頻胸前時,他顯得十分激動。“我所做的一切,無法與巴金、馬承源等大師相比。獲得這份榮譽,首先應歸功于中法文化年的良好機會,除此之外,還應歸功于上海在文化對外交流方面的巨大成就。這枚勛章不光是給我的,更是給上海的,給中國陶瓷的。”
上海的陶瓷是用上海畫家理解的色釉、用料和造型等陶瓷語言來演繹的陶藝,其優雅秀美的藝術風格和追求輕松靈動的靈感,從造型到紋飾都較景德鎮陶瓷更“秋毛冬骨,夏陰春英”。這里凝聚著羅敬頻和他的盟友的心血。
申窯瓷歷練崧澤基因
上海在歷史上沒有陶瓷產業,上海并沒有燒窯必需的資源和人才。“為什么你偏要選擇制陶這工藝來玩?”每每觸及這一“神經”,羅敬頻總會很自然的搬出自己的簡歷、歷練他的崧澤基因。
“我,1965年出生在青浦崧澤村的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由于從小就具有對線條和色彩的敏感,我酷愛畫畫。為了買一本印壇巨擘陳巨來先生的印譜,我曾向多位同學借過錢。平時還常省下買飯菜票的錢去買印石。后來,我拜吳頤人等書畫篆刻家為師,畫藝才有了‘突飛’的長進。師范學校畢業后,我先在青浦教書,一有空余就在燈下刻刻畫畫,常常弄得雙手布滿血泡,雙眼布滿血絲才肯罷休。1988年,我轉入青浦畫院,正式成為了一名專業畫師,圓了自己‘作畫’的童夢。
“面對來勢洶涌的經濟大潮,我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文化人如果沒有經濟實力的支撐,有很多很多事是辦不成的,于是,我用父母給我辦婚事的3萬塊錢注冊了一家公司,掘到第一桶金。
“有了錢,我馬上又不安分了,轉身殺回‘藝壇’,認識了俞曉夫、黃阿忠等一批畫家,認識了陶藝票友等一批朋友,從而勾起了我崧澤基因的復燃。崧澤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我生命基因中,充滿了火與土的原子。現在,終于找到了一個‘釋放’的機會,那就是選擇了申窯。
“從景德鎮回來,我看到了中國陶瓷業的輝煌過去:唐代的雍容渾厚、宋代的高潔精致、元代的粗獷拙實、明代的婉約嫵媚和清代的極致絢爛。但同時我也看到了中國陶瓷業的寂寞現在,似乎在等待一個大師的到來,使其達到更高的境界。”
那是2001年的春天,羅敬頻借助上海嘉定江橋鎮的一個1000平方米的舊廠房,投資建起了一個陶瓷作坊,命名為“申窯”。從此,他憑著敏銳的判斷力,為中國陶瓷藝術走向當代開創了一條新路。他將頗具現代感的繪畫燒制在造型古拙的瓷器上,不僅不顯突兀,反而帶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視覺享受,這種大膽的探索創作手法不僅獲得了業界的廣泛認可,而且其產品正在成為陶瓷投資者的新寵,被藝術界譽為“新世紀的官窯”。
申窯瓷尋親江南古鎮
聽說申窯要搬家,立即引起了社會業界的騷動,形成了各種版本的美麗傳說;聽說申窯要“改嫁”,立即引起了陶藝愛好者的不安,形成了各種形式的“新西廂記”。可“羅娘子”已鐵了心,非江南古鎮朱家角不“嫁”,于是選定了2005年冬季的某一時段,在一個不經意的低調聲中,“上海申窯”在朱家角放生橋畔開張了,順利實現了這位“煉窯大師”的生命的窯變。
每每談到“改嫁”,羅敬頻總是首先感謝嘉定區政府和江橋鎮政府:“沒有他們的支持,我的窯火是點不起來的。”但江橋的地方實在太小,“申窯”要做大做強,缺乏空間。“這次搬,搬到青浦朱家角去,首先因為我是青浦人,搬到朱家角是回歸故里;我的申窯作品的這種獨特藝術形式與江南古鎮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發散方式很相符,與那里的小橋、流水、明清建筑、霧氣蒙蒙的環境很相宜。同時,朱家角正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變更,申窯不能無所作為。另外,我們的新址選在課植園旁,每年數百萬旅客都是申窯的客人,都是潛在的陶藝愛好者。”
一番慷慨激昂又略帶激動的陳述,引起了人們對申窯新“動作”的密切關注。
第一,申窯將擴大創作隊伍。申窯與其他陶瓷作坊相比,最大的特色是有自己的簽約畫家。申窯為俞曉夫、黃阿忠、馬小娟、石禪等畫家提供優厚的創作條件。在申窯,每一個器型都由畫家設計,而且無論瓶子或碗多么龐大,都由拉坯而成,沒有灌漿胎,這樣保證了畫家創作有一種很好的手工感。除了現有的幾位簽約畫家外,我們還將從國內外邀請一些陶藝家來加盟。比如景德鎮的姚永康、美國的李茂宗等都是很有國際影響的陶藝家。
第二,創作手段有所拓展。申窯創辦五年來,畫家以陶瓷為媒質,運用油畫、國畫及綜合裝飾等技法,工藝上反復試驗,經過高溫燒制后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完成了一次次風格卓著、神韻獨具的藝術謀求,在大膽探索中獲得極大的滿足。如今,申窯將開辟一個生產區,將整個生產流程公示于廣大游客面前,以激發他們對陶藝的興趣。同時,還將辟出一塊地方,讓游客在工藝師的指導下親身感受玩陶的樂趣,創作出更多的個性化瓷器。
第三,創作設計有所改善。申窯將以中國園林的風格打造一個休閑區,讓游客在亭臺樓閣和碧波荷池的環境中小坐品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經過這么一裝扮,申窯就成了古鎮的一個新景點。
羅敬頻不是陶藝大師,但他是一個掌握陶藝的大師,開創了上海陶藝史的新篇章,推出了在藝術和市場“雙贏”的現代陶藝。
羅敬頻創辦的申窯,經過五年的歷練,已經成為了上海的一個“文化窗口”,一張“文化名片”,一個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文化平臺”。而作為“申窯”的掌門人,羅敬頻也在文化產業的經營中實現了人生的精彩“窯變”,可見,他接受“法蘭西共和榮譽勛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