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紀初,生活在英國西南部的那片沼澤地上的居民,曾被英王查理五世稱之為最無知和野蠻的人。而800年后,這片曾經的蠻荒之地,卻成了整個人類孕育英才的搖籃。這就是劍橋,英國人叫它cambridge,也可直譯成康橋。一個中古世紀留下來的小鎮,在日后的800年間,相繼從這里走出了牛頓,達爾文,羅素等等成千上百位改變了這個世界的人。
從倫敦乘火車到劍橋只要一個半小時,但就是這短短的100分鐘,卻讓時光倒流了起來。
1205年,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休伯特,華爾特去世,圍繞大主教人選問題引發了貴族與教徒之間的嚴重對峙并使英格蘭陷入了長達9年的內亂。
4年后,在后來很多年里一直與劍橋大學分庭抗禮的牛津大學的所在地牛津鎮,因貴族不滿牛津大學的學生上書約翰王要求紅衣大主教史蒂芬·蘭頓為華爾特的繼任者而與學生發生沖突。貴族們沖進學校立起絞架,當場絞死了3名學生。這就是英國歷史上因宗教而起的著名的牛津慘案。
慘案發生后,牛津大學的學生和部分著名的學者收拾行裝逃離牛津,來到了當時還是一片沼澤地的劍橋安頓了下來。
所以,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劍橋大學是牛津人辦的。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牛津和劍橋論戰最激烈的時候,牛津人翻出歷史以證明其祖先對劍橋的擁有。而劍橋人則反唇相譏,說牛津人因呆不下去了,才藏身于劍橋的。1265年,多年前的牛津慘案竟又一次在劍橋上演。貴族和教會因著名的《大憲章》的制定而重起內戰。這回輪到同樣是支持教會的劍橋人背井離鄉,貴族們的一把火把整個劍橋大學的歷史和宗教毀于一旦。
后來的歷史學家曾一直在探討,牛津人為什么會到劍橋,難道劍橋當時已有學校了嗎?甚至有研究者發現了更離奇的事,比牛津大學的歷史都要早200年的巴黎大學,竟然也有學生和老師于1225年左右投奔劍橋。由于劍橋大學的早期檔案毀于戰火,許多困惑已成凝云,所以一般認為劍橋大學的歷史始于1209年。
在倫敦前往劍橋的途中,會途經一片起伏的高地,高地上濕地縱橫野花交錯。這個如今叫作肯特郡的地方,就是最早的劍橋鎮。這兒曾經是鐵器時代的不列顛克爾特人居住的地方,在后來的歷史記載中,查理王所稱的蠻荒時代的野蠻人,指的就是這個時期的克爾特人。克爾特人不會想到在幾百年后,其野蠻的歷史會因戰爭和宗教而改變,更不會想到他們的后代因此而成為這個世界上令許多人都會羨慕的文明驕子。
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劍橋大學數學系教授,《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就是克爾特人的后代。更早一點的年代里,劍橋著名的三一學院有位叫巴羅的院長,也是一位克爾特人。他出身在蘇格蘭海邊,從小喜好航海,據說他后來被英王欽定為三一的院長,是因為他曾在海上赤手空拳斗海盜。當時三一院風萎靡不振,英王急需一強者來重振雄風。巴羅初來乍到便顯好身手,一天有頭猛熊突襲巴羅,他竟如武松打虎般掀倒巨物施以重拳。當人們得知這位勇敢好斗的巴羅院長竟然是牛頓的老師時,不得不對克爾特人刮目相看。
在上個世紀畢業于劍橋大學的世界上3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9位現任國家總理和2位現任首相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是克爾特人的后代。2002年被英王任命為劍橋最古老的學院,迄今已有800年歷史的彼特豪斯學院院長的前香港總督衛奕信勛爵,在就職典禮上說:“我們要創辦一個專門研究不列顛克爾特人的專業并以此探究劍橋的起源,因為克爾特人就是在彼特豪斯學院開始了他們讓世界震驚的歷史的。”
尋找徐志摩的“康橋”
80年前,中國詩人徐志摩或許做夢都不曾想到,當他在劍橋的國王學院當了一年的旁聽生后,面對美麗的劍河景色寫下的那首著名詩歌《再別康橋》,竟成了日后無數中國人對劍橋最早的啟蒙。
其實徐志摩的這首詩是寫給林徽因的,在國王學院圖書館,我找到一本英國漢學家理查德寫的《徐志摩英倫趣事》的書。書中寫道:“1922年春天,徐志摩和林徽因結伴同游劍橋。在劍橋的日子里,徐志摩整天幻想著和林徽因的美麗生活。他在劍河上對林說:‘你我融化在了這康河里,所以這康橋才是美的。’而當林回國后,徐競一天都呆不下去了,據說這也是他在國王學院只旁聽了一年的緣故……”
劍河上有許多座橋,徐志摩再別的是哪座橋呢?本來這并不會是個問題,因為一般都認為詩里的康橋是整個劍橋的泛指。但上個世紀70年代,早年跟徐志摩是同學,后來在國王學院擔任院士的英國人羅勃遜爵士發表了一篇回憶徐志摩的文章,他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林徽因特別喜歡劍河上的一座橋,至于哪座橋我記不得了。徐志摩每天都陪林在橋上散步,后來林回國了,徐志摩不久就寫出了《再別康橋》這首詩。”
羅勃遜爵士的這篇文章一發表,讓人們開始相信徐志摩的“康橋”是有所指的了,那么劍河上哪一座橋是徐志摩的“康橋”呢?
于是,尋找徐志摩的“康橋”不僅成了徐志摩迷們的一個有趣話題,更成了中國人游劍橋的一個經典項目。甚至還有導游拿著徐志摩的詩,穿梭在劍河上那一座座充滿靈性的橋間,煞有介事的帶著游客們看看哪座橋邊“垂著河畔的金柳”,又看看哪片水域里“軟泥上的青苔,在水底招搖”。
不僅游客們在尋找徐志摩的“康橋”,就連劍橋的中國留學生們,多少年來竟也在為到底劍河上的哪座橋是徐志摩的“康橋”而爭執不斷。
由于劍河蜿蜒穿過各個學院,每個學院都有一座橋跨在劍河上,所以每個學院的中國學生們都認定徐志摩的“康橋”就是自己學院的那座橋。據說前兩年《人間四月天》攝制組在劍橋拍攝時,導演一時沒了方向,哪座橋邊都有金柳,哪座橋上似乎都留有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影子。最后攝制組選擇了國王學院的拜倫橋,理由是徐志摩曾在國王學院讀書,而林徽因就住在國王學院,拜倫橋他們每天都會走過。
在王后學院讀博士的臺灣人陳亞齊說,她考證下來,她們學院的數學橋才是徐志摩的“康橋”。因為數學橋邊那長滿青苔的石屋以及在春天里悄悄開放的薔薇花,正是徐志摩在詩中描述的場景。而徐志摩后來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里寫道:“每當黃昏時分,便和徽因佇立橋邊,聽教堂鐘聲撞人心扉”的感覺,只有在數學橋上才能體會到。
而最新的跡象表明,圣約翰學院那座著名的嘆息橋,才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橋”。因為在劍橋大學的圖書館里,新發現了徐志摩寫給印度詩圣泰戈爾的一封信的底稿。在這封信中,徐志摩說他每天要從國王學院走到圣約翰學院,在嘆息橋上嘆息事態紛爭,有時一個人去有時則陪別人去。
圣約翰學院的這座嘆息橋又稱失意橋,因在以往的很多年間,圣約翰的許多考試不及格的學生紛紛從橋上跳進劍河自盡而得名。平時那些失戀者亦喜歡來橋上嘆息,想不通時便一頭栽進河里,當年拜倫因失寵于勃倫特公爵夫人就曾從這座橋上跳進河里,幸虧一個船工路過將其救起。后來圣約翰學院專門請人將這座橋四周封起,便成了如今這樣的廊橋樣式。
于是種種推斷論證,徐志摩當年再別的“康橋”,最有可能的就是這座嘆息橋。似乎只有在這座橋上,徐志摩才能抒發出內心深處對林徽因的那份不舍情緣。
劍橋的大學在哪里
第一次來劍橋的人,一定會拿著地圖問,劍橋大學在哪里?因為他看到的不是三一學院就是基督學院或者國王學院等等,卻就是看不到劍橋大學。那么劍橋大學到底在哪里呢?
確切地說,在劍橋這個小鎮上,是找不到具體的劍橋大學的位置的。雖然在小鎮西面的一棟大樓的墻上,掛著一塊劍橋大學圖書館的招牌,但正真的劍橋大學包括它的二十多個學系,卻是分散在劍橋的不同地方。比如著名的數學系和東方學系等都擁有各自獨立的建筑。而劍橋的三十二個學院雖然各自都有著顯赫的歷史以及風格獨特的建筑和優秀的傳統,但它們同時卻又是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學的權力屬大學,而學院只是學生的家。除負責學生的入學甄選外,就只剩下管理學生吃住和一部分的研修工作。學院的骨干分別是院長、院士和學生組成,而這些骨干又都是大學的組成部分,因為院長和院士一定是大學的教授,而學生則必須在大學完成學業。
這種被稱為學院制的大學模式,是劍橋的特色,它不是由誰創造的,而是在歷史中自然形成的。據劍橋史記載,在十三世紀末,眼見劍橋快成了流浪漢的天下了,兩位依利來的紅衣主教便將流浪漢收容到了一個名為圣約翰的醫院里,還供住供吃并施以教育。為此紅衣主教專門在醫院里建起了教堂,以供流浪漢們慰藉心靈研究學術。所以在如今劍橋的三十二個學院中,每個學院最氣派的竟是餐廳和教堂。
在劍橋游歷,要想正真體會到學院的真諦,一定要去參加兩項活動,那就是參加一次學院的會餐和在學院教堂做一次禮拜。劍橋的每個學院都會在不同的時間舉辦各種會餐,這是劍橋的傳統,體現了學院居息的功能。會餐時院長不但要出席,而且還要用拉了文致詞并用拉丁文帶領參加會餐的學生們誦吟圣經。會餐允許個別客人勃口,但必須提前一個月預約當然還要交費。去年秋天我在劍橋時,便勃口了一次王后學院的開學會餐。
這天晚上,王后學院的開學會餐共有一百名學生參加,我作為客人在付了30鎊后得以出席了這次餐會。餐廳有兩種坐位,大部分是正常的位子,而前面兩排的坐椅則要高出一截,這就叫高腳位。早年是由紅衣主教以及尊貴的教士入座的,一般的信徒以及學生只能座在下面。這種尊嚴從中古時期保留至今,如今只是主教們換成院長和院士,一切規矩照舊。30鎊似乎并沒有吃到太多的東西,但這個經歷卻是非常的值得。在埋頭吃著盤子里的牛肉時,我想起了早年在圣約翰的那些乞丐們以及那兩位依利的主教,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宗教神明,劍橋的學院制以及它的居息切磋的精神才得以延續至今。
做禮拜的體驗我是在國王學院著名的大教堂里得到的,這個大教堂從都繹王朝修到斯圖亞特王朝,歷經亨利七世,亨利八世以及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教堂氣勢恢宏富麗堂皇,有全世界跨度最大的拱形屋頂以及最大的管風琴。英國每年的新年唱詩全都安排在此舉行并向全世界轉播。為此我慕名而去,當管風琴響起,我心在震撼。唱詩和圣經讓我涌動起向那些一直在黑暗中為尋光明而苦苦追索的人們的崇高敬意。在劍橋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不正是宗教在不斷地承載著學院這葉扁舟在風浪中前行的嘛。
劍橋的三一學院
劍橋共有三十二個學院,年代最悠久的迄今已有800多年,而最年輕的至少也有一個世紀了。這些學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聲名顯赫,比如培養了牛頓、培根等巨人的三一學院、文藝復興史上偉大的人文學大師伊魯斯瑪士講學的皇后學院、最古老的彼特豪斯學院、達爾文的母校基督學院以及國王學院和圣約翰學院等。
而初來劍橋,首先要造訪的卻一定是三一學院。為什么呢?因為哈佛說:“三一才是這個世界的學院之父。”從三一走出來的哈佛,在創健了著名的哈佛大學時說的這句話,幾百年來已成為哈佛學生的精神力量。尤其后來當哈佛大學成為世界最著名的學府時,哈佛學生說:“這時才幻想出三一的高山仰止。”
三一學院坐落在劍橋的三一街上,別看這條街一點都不起眼,它卻是當年由英王親自命名的。也是迄今為止,800年劍橋唯一的一條以學院名字命名的馬路。
三一學院于1546年由英王亨利八世創建。后來歷史學家稱這是這位驕橫一世,跋扈無雙的國王一生中做的唯一的一件好事。后來亨利八世的女兒繼承父業,修建了著名的三一教堂。如今在教堂的前廳,設立了一個名人堂,擺放著六尊栩栩如生的石雕像,他們就是被譽為三一之子的牛頓,培根,巴羅,麥考萊,魏偉爾和丁尼生。其實,三一之子又豈止這些呢?在近500年的輝煌歷史里,三一培養了3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25位奧運會冠軍,5位國家元首。
如果說三一學院的名人堂凸現出的是學院至高無上的學術成就,那么三一學院的萊恩圖書館則讓人讀到的是三一學院橫貫近500年的傳統。
巴羅是牛頓的老師,1673年他在擔任三一學院的院長時,為三一學院主持建造了幾百年后,被聯合國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萊思圖書館。圖書館屋頂上佇立著由加布里爾設計的四尊石雕,分別象征著四門最古老的學科:神學、法學、物理學和數學。而另一位建筑大師萊恩則設計了圖書館的整體構架,如今我們看到的古樸而又獨具匠心的書架,書桌和書托全都出自于他的構思,圖書館也因他而得名。
三一學院的萊恩圖書館不僅藏有古埃及的木乃伊和中世紀的圣保羅信徒的書信手稿等一批珍貴的文物,還有蘇格拉底等幾十尊西方偉大思想家的雕像。小說《小熊維尼》的作者彌爾頓亦是三一學院的學生,所以他的手稿自然成了圖書館的新寵。
說到彌爾頓不得不提大詩人拜倫,雖然兩人毫不相干,但三一學院卻成全了兩人的共同愛好。拜倫于1805年以貴族的身份入學三一學院,但很快他便對學院的生活厭倦了。他風流倜儻,熱衷于酒色。為了戲弄“不準養狗”的院規,他竟養了一頭小熊而成為三一學院歷史上最具反叛精神的一名學生。但是,驚世駭俗的一代詩圣卻是身后飄零不堪回首。他死后朋友欲將他的一尊玉石雕像放進西敏寺教堂卻遭拒絕,理由是此人生前有傷風化。最后又是三一學院念舊情,再次接納了拜倫,并將其放在萊思圖書館的最醒目處。彌爾頓寫熊,拜倫養熊,最后的歸宿竟都是三一學院。
在劍橋果園喝下午茶
在劍橋的果園里喝杯下午茶,那可是再愜意不過的—件事了。說是果園,其實就是茶園,是果樹底下的茶園。
果園離劍橋的鎮中心并不遙遠,穿過那條著名的格蘭徹斯特鄉間小路,很快就到達了這個世外桃園。木制的躺椅和小桌懶散的點綴在果樹花叢間,在一個有陽光的午后,要一壺伯爵茶和幾塊愛爾蘭小餅,找個位置坐下,看果樹的色彩繽紛,聽小鳥的鳴囀嘰喳,心靜如水已渾然不知世事滄桑了。
果園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果園之所以成為茶園純屬偶然。據說當年劍橋的學生來果園摘蘋果,果農便送來茶點,于是同學們就在果樹下席地而坐,沒想到這一坐竟開創了果園喝茶的傳統。
而真正讓果園聞名遐耳的,卻是著名詩人布魯克。這位劍橋基督學院的畢業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被英國皇家海軍征召。他在離開劍橋時,再次到他最喜歡的果園最后喝了一次下午茶并寫下了那兩句關于果園的著名詩句:“教堂的鐘指向了差十分三點,果園里是否還有喝茶的蜜糖。”
1915年9月,28歲的詩人戰死在達達尼爾海峽。但近百年來,許多人慕名前去劍橋的果園,尋找蜜糖在哪里。
最著名的慕名者是愛爾蘭詩人葉芝,1920年秋天,葉芝來到果園游歷。那時他住在劍橋,每天都到果園的果樹下喝茶。園藝師索尼婭好奇地問葉芝為什么天天來,葉芝說他是來尋找蜜糖的。從此后索尼婭每天都會從家里拿來自己釀的蜜糖。葉芝說他其實是來緬懷布魯克的,沒想到傷心之余竟遇上了索尼婭這位純樸的女人。索尼婭后來成了葉芝的情人,此事成為果園歷史上最浪漫的花絮。1923年當葉芝獲得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后,專門為索尼婭寫了一首詩《在果樹花園下午》:“在果園的下午,我遇上我的愛;她走過合歡樹下,甜蜜漫過了我心坎……”
而如今凡是在劍橋結婚的人,婚禮這天都少不了要去果園喝下午茶。因為果園早已成了他們心中甜蜜和愛的天堂。而且新人一定會在果樹下朗誦兩位詩人的作品,以作為他們的愛情誓言和婚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