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舊中國鄉村建設的三位探索者

2006-04-29 00:00:00張秉福
炎黃春秋 2006年4期

民國時期出現了數以百計的鄉村建設團體和機構,誕生過一批鄉村建設運動的知名活動家。其中最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活動家有三位: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關鄉村建設的使命、步驟、內容及動力的基本理論和主張也各具特色。但他們的鄉村建設思想都對我們今天進一步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概述

1.晏陽初:“平民教育——鄉村科學化”模式

民國十五年(1926),晏陽初率領一批有志之士,“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墻”,到河北省定縣農村“安家落戶”。他們以定縣農村為中國基層社會改革和鄉村建設的“社會實驗室”,依據現代社會調查的科學原理、方法技術,進行長時間、多角度的系統性社會科學調查。通過調查,晏陽初等人便在定縣這個“社會實驗室”里,高舉“平民教育”的旗幟,進行一系列旨在順“民心”、發“民力”的試驗研究。結果,一套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同時并舉,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種教育方式綜合運用,試驗研究、分類培訓、表證推廣三項科技工作順序推進,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禮俗六大建設整體實施的鄉村建設方案,閃亮登臺。

這是一套以“平民教育”為中心的鄉村建設方案,“平民教育”“是用科學的方法解決農民問題的一場科學運動”。如何使“農民科學化”和“科學簡單化”,以期把簡單化了的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民自己的實際操作,一直是平民教育工作者從事鄉村改造事業的第一要素。而“各種建設的成功,自須經過一個教育階段”。因此,可以將這一模式概括為“平民教育——鄉村科學化”模式。

2.梁漱溟:“文化復興——鄉村學校化”模式

民國二十年(1931),梁漱溟到山東省鄒平縣,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和《鄉村建設》半月刊,開展鄉村建設實驗。研究院設置研究部、培訓部和試驗區,分別承擔鄉村建設理論研究、鄉村建設干部培訓和鄉村建設試驗推廣任務。培訓部在數年間,為各個試驗區培訓了2400多名從事鄉村建設實驗的骨干。《鄉村建設》半月刊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停刊,刊出了大量鼓吹鄉村建設的文章,其中梁漱溟自己的文章就有49篇之多。這些文章系統地闡述了梁漱溟推行鄉村建設的主張,為散布在各試驗區的鄉村建設者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和方法指導。

梁漱溟認為,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原因,在于“中西文化的沖突”,是西方文化的入侵迫使中國人“拋棄自家根本固有精神”,喪失“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社會固有禮俗秩序與組織構造。又認為,“歐化不必良,歐人不足法”,以孔孟為代表、以儒家為根本、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文化“比西方文化要來得高妙”,“世界未來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復興”。為了“救活舊農村”,中國人應當“認取自家精神,尋取自家的路走”,在中國文化的“老根”上培育“新芽”,即“創造新文化”、“建設一個新的社會組織構造”。這是解決鄉村問題的唯一途徑,也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以及能否真正達成樹“民風”、啟“民智”之鄉建計劃的關鍵。

為此,梁漱溟寓宋人呂大防的鄉規民約論以時代的新意,謀求理想和諧社會之再現;立“鄉農學校”,使之成為集政、教、養、衛于一體的農村基層“新的社會組織構造”。“鄉農學校”分村學、鄉學兩級,列甲、乙兩項工作,由“學董”即鄉村領袖人物、“學長”即鄉村品德高尚人士、“學眾”即一鄉一村之眾、“教員”即從事鄉村運動服務人員構成。其中甲項工作側重學校式教育,兼行職業培訓;乙項工作側重社會式教育,兼行本鄉、本村社會改造與經濟建設。指望由村而鄉,由鄉而縣,全國都成為一個儒家大學校。因此,這一套以“文化復興”或“創造新文化”為中心的鄉村建設方案,可概括為“文化復興——鄉村學校化”模式或“‘老根新芽’——鄉村學校化”模式。

3.盧作孚:“實業民生——鄉村現代化”模式

民國十五年(1926),盧作孚在重慶創辦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翌年,主持四川省江、巴、壁、合四縣特組峽防團務局,一方面大力維護嘉陵江峽區安全,一方面著手進行以巴縣北碚鄉為中心的鄉村建設實驗。經過幾年實驗,盧作孚認為“中國的根本辦法是建國”,即“建設成功一個現代國家”,而國家的現代化需要有鄉村現代化為基礎,“要趕快將這一個鄉村現代化起來”,以供中國“小至于鄉村大至于國家的經營的參考”。鄉村現代化是現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統一:前者是“辦大工業”,使“一切產業都工業化”,用工業解決一切生產問題、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問題;后者是破除中國舊文化所衍生的“兩重集團生活”,即“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會”的家庭生活及由家庭生活擴大而成的親戚鄰里朋友關系,代之以超越這兩重狹隘生活的“現代集團生活”。

為此,盧作孚在《四川嘉陵江三峽的鄉村運動》一文中,依據謀“民生”、保“民享”的宗旨,描繪了現代化北碚的藍圖:經濟方面有煤廠、鐵廠、磺廠等礦業,有大的農場、大的果園、大的森林、大的牧場等農業,有發電廠、煉焦廠、水門汀廠、制堿廠、酸廠、大規模的造紙廠等工業,有輕便鐵道、汽車路以及電話、電報、郵政等鄉村交通和通訊事業;文化方面有注重應用的生物研究、理化研究、農林研究、醫藥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等研究事業,有實驗小學校、職業中學校、完全大學校和圖書館、博物館、運動場等教育事業;人民皆有職業、皆受教育、皆能為公眾服務、皆無不良嗜好、皆無不良習慣;地方皆清潔、皆美麗、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覽。這些內容,后來大多在北碚實驗區變成了現實。因其著眼于實業(經濟建設),以“民生”、“民享”為依歸,可以概括為“實業民生——鄉村現代化”模式。

二、比較

1.三大模式創建人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

晏陽初(1890—1990),四川省巴中人。著名教育家、社會學家。早年就讀于香港圣保羅書院和美國耶魯大學。1918年,在法國戰地服務中心的華工中開展識字教育活動,使20萬華工中38%的人摘掉了文盲帽子。1920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在大江南北推行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運動,并為此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艱苦實驗,成功地創造了“平民教育——鄉村科學化”模式。1940年,在重慶創辦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1943年,被美國百余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代表評選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之一,與愛因斯坦、杜威等比肩,并且是獲此殊榮的唯一亞洲人。1944—1945年間,被美國錫拉立茲等三所大學授予博士學位。1950年后,他又將“平民教育——鄉村科學化”模式的成功經驗推廣到亞非拉40多個國家和地區,贏得廣泛尊重,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和“向愚昧貧窮開火的斗士”。

在《九十自述》一文中,晏陽初自己說:“‘三C’影響了我一生”。“三C”即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比較具體地說,是指來自遠古的儒家民本思想,來自近世的傳教士的榜樣和來自四海的民間疾苦與智能。又說:“我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相結合的一個產兒。我確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觀;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惡習敗俗,去舊創新,卻不主張以暴易暴,殺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為堯舜’。圣奧古斯丁說:‘在每一個靈魂的深處,都有神圣之物’。人類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梁漱溟(1893—1988),廣西省(現為自治區)桂林人。社會活動家、現代思想家、新儒家著名代表。青年時代一度崇信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主義,后改信三民主義,又曾熱衷社會主義并撰《社會主義粹言》,宣傳廢除私有財產制。1917—1924年,受聘為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師、教授。1929—1930年,任河南省村治學院教務長,接辦北平《村治》月刊。1931—1937年,在山東省鄒平從事鄉村建設實驗,創立鄉村建設“文化復興——鄉村學校化”模式。1950—1980年,任全國政協委員。后任全國政協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等職。

梁漱溟把人類文化分為西洋、印度、中國三種類型,認為中國文化以“意欲”自居一側,調和持中,隨遇而安,獲取內在的滿足,與“向前看”的西方文化和“向后看”的印度文化粲然有別。中國人只有以儒家思想為基本生活價值取向,才能真正品嘗“人生的真味”。因此,他既反對“全盤西化”主張,也不認同東西文化調和論,他主張未來的文化應當是“斬截的改換”的文化,而這個改換的文化“又確為獨屬于中國一派”之儒家精神加民主加科學之“新文化”。具體地說,就是以中國文化為本位,走接納西方的民主意識和科學文明,“農業引導工業”之“民族復興”道路,而不是模仿西方,走西方近代國家以工業帶動農業的老路。

盧作孚(1893—1952),重慶合川人。民眾教育家、航運實業家、社會活動家。出生于貧寒家庭,自學成才,早年做過中學教員、報館主筆。1921—1925年在四川省瀘州推行新教育試驗,在成都創辦通俗教育館倡導民眾教育。1926年回重慶集資創辦民生實業公司,翌年出任江巴壁合四縣特組峽防團務局長,興辦民生機器廠,開辟渝碚和渝瀘航線,著手進行以北碚為中心的鄉村建設實驗。1929—1936年兼任川航管理處長、西部科學院長、兼善中學校董、四川建設廳長。抗日戰爭期間,任國民政府交通部常務次長、全國糧食局長、天府礦業公司董事長。1948年民生公司近洋航線遍布東南亞,北碚實驗區既成為“四川模范實驗區”,又榮膺聯合國“基本教育實驗區”稱號。解放后,他在西南區任職,又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毛澤東稱贊他是發展我國民族工業不能忘記的四位實業界人士之一。

盧作孚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和西學東漸的環境中成長,因其勤奮好學,博采眾長,注重考察,善于思考,故在不少方面皆能獨樹一幟。在教育方面,他認為“內憂外患是兩個問題,卻只須一個方法去解決它。這個方法就是將整個中國現代化”,把教育的目的鎖定為要使中國現代化起來。在實業方面,他認為“國家現代化”是實業建設的核心,只有“建設成功一個現代的國家”,使“一切產業都工業化”,國家才“有不亡的保障”。在舊中國,倡導教育救國、實業救國者大有人在,但大都沒有提到國家現代化的高度,明確提出“現代化”口號并對其內容、目標作出界定的人,盧作孚是我國第一個。

綜上所述,三位先生雖是同一時代的人,但創造不同特色的鄉村建設模式卻屬歷史的必然。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社會改造責任心、民族復興使命感和不同的社會閱歷、文化修養、人生追求,正是這樣的相同與不同,導致了三大代表性模式應運而生。

2.三大模式的基本理論

(1)鄉村建設使命

晏陽初指出,鄉村建設運動的使命在于“民族再造”,“根本是人的問題”,是“病至垂危,有無起死回生的方藥的問題”。對此,不見梁漱溟、盧作孚有任何疑義。但在開具什么“方藥”的問題上,三位先生卻各走各路,見仁見智。

晏陽初認為:“世界最寶貴的財富是人,世界最寶貴的礦藏是‘腦礦’,最大的‘腦礦’在中國,中國農民蘊藏著無窮偉力。我們搞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就是在開發‘腦礦’,開發民力。”又認為:“社會改造事業,沒有千百萬覺悟了的勞苦大眾積極參加,是一定不會奏效的,是注定要失敗的。”而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必須“照顧到農民心理和農村風俗、習慣等民間生活狀況”,“從他們所知開始,用他們已有來改造”。所以,他開出了順“民心”、發“民力”的“方藥”。

梁漱溟與盧作孚則分別開具樹“民風”、啟“民智”和謀“民生”、保“民享”的不同“方藥”。梁漱溟以“中國的問題不是什么旁的問題,就是文化失調——嚴重的文化失調”的認識為依歸,強調中國原有“倫理本位”的社會禮俗秩序的破壞,導致鄉村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和鄉村破敗的事實,強調依靠“鄉農學校”這一“新的社會組織構造”再現淳樸“民風”,實施農民教育和農村建設的極端重要性。盧作孚指出,“我們要提倡的事業”,“在消極方面是要減輕人民的痛苦,在積極方面是要增進人民的幸福”。“怎么樣增進幸福呢?是要他們多些收獲,多些壽數,多些知識和能力,多些需要的供給,多些娛樂的機會”,強調村民可以依靠社會找到職業、得到撫恤、接受教育、分享快樂的光明前景。

(2)鄉村建設步驟

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鄉村科學化”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進行社會調查。既對定縣歷史、地理等進行全面調查,又對所劃“鄉村社會區”中教育、經濟等方面進行具體調查,做到宏觀與微觀、歷史與現實、動態與靜態、縱向與橫向相結合,力求真實可靠。第二步,培訓人才,開展實驗。遵循“平民教育”理念,培養具有“知識力”、“生產力”、“團結力”、“健康力”和“公德心”的“新民”;依據科學試驗成果,分類培訓確能掌握簡單化了的科學技術的“新人”;進行“六大建設”整體實施實驗。第三步,表證推廣。既進行科學試驗成果的表證推廣,又進行“四大教育”、“六大建設”成功經驗的表證推廣,使更多鄉村受益。

梁漱溟的“文化復興——鄉村學校化”模式,分兩步走。第一步,設計鄉村建設方案,培養從事鄉村建設的骨干,并在小范圍進行鄉村建設試驗探索。主要工作在鄉村建設研究院和《鄉村建設》半月刊中進行。第二步,實施以“創造新文化”、“建設一個新的社會組織構造”為中心的鄉村建設方案,即通過鄉、村兩級集政權機構與教育機構于一體的“鄉農學校”之構建,推行“學校式教育”、“社會式教育”,并同時進行所在鄉、村各項建設即“經濟一面,政治一面,教育或文化一面”的建設。

盧作孚的“實業民生——鄉村現代化”模式,基本一步到位。在吸引新經濟項目實施實業建設的同時,推行民眾教育運動,即現代生活運動、識字運動、職業運動和社會工作運動。一些地方先行民眾教育運動,后繼實業建設。總之,盧作孚緊緊抓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牛鼻子不放,無論先后都要興辦實業,因為,“第一,任何建設,政治的或文化的,皆應以經濟建設為基礎”;“第二,必須增進人民的富力”;“第三,經濟生活為國家最大多數人所必須參加的活動,……政治應為最大多數人謀最大福利,自應先致全力于經濟建設的運動”,廣大鄉村的建設尤為如此。

(3)鄉村建設內容

晏陽初規劃的鄉村建設內容,前已述及,這里補充兩點:第一點涉及教育。晏陽初認為,中國農村存在四大病癥,即“愚、窮、弱、私”,為此,要相應地從事四大教育工作,以文藝教育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但這“四大教育是連鎖的,不是孤立的,要培養人民的知識力,就不能不培植其生產力、健康力和團結力,這四種東西是相依為命,不是單刀直入所能達到目的。”他主張農村教育要綜合運用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種教育方式,讓三種方式都執行四大教育職能,使四大教育都運用三種教育方式。第二點涉及建設及其與教育的關系。晏陽初“不希望人們單純地從教育或其它的立場看待我們的事業,教育只是我們事業中的一個主要環節,不是我們事業的全部”,因為在“破產的農村,非同時謀整個的建設不可。不謀建設的教育,是會落空的,是無補于目前中國農村社會的”。教育與建設作為農村社會的組成部分,其實是合二為一,一分為二的關系。

梁漱溟規劃的鄉村建設內容,如前所述是通過構建村、鄉兩級集政權機構與教育機構于一體的“鄉農學校”,并利用它的職能,以實現一村一鄉的“經濟一面,政治一面,教育或文化一面”種種建設。這個“鄉農學校”是仿照宋代呂氏鄉約組織起來的“新的社會組織構造”,它要求所有村民都應以類似于呂氏鄉約中“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鄉規規范自己的生活,并參加以“合作化”的形式所進行的本鄉本村各項建設活動。

盧作孚規劃的鄉村建設內容,主要有三點:一是吸引新的實業項目,發展鄉村經濟;二是興辦文化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豐富鄉村文化生活;三是開展民眾教育活動,開啟民智。民眾教育運動包括現代生活運動、識字運動、職業運動與社會工作運動。他認為,這三點以“大工業”、“大事業”為基本特征的內容,既是現代生產方式和現代生活方式的具體結合的反映,也是現代化北碚賴以確立的基本保證。

比較而言,晏陽初、梁漱溟更強調文化教育對于各項農村建設的推動作用,盡管前者注重教育與建設的總體實施,后者強調“鄉農學校”的組織作用和實施能力,具體項目有所不同,但都是“以文化教育為中心”的產物。盧作孚則更強調發展實業的作用,認為只有發展實業才能“增進人民的富力”,故選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設計鄉村建設內容。

(4)鄉村建設動力

晏陽初從事鄉村建設事業,接受基督教會與來自美國的募捐資助,得到國民政府的支持。梁漱溟也大體如此,只不過支持的政治力量并非國民政府而是地方軍閥。盧作孚靠所辦民生公司募集資金,走自力更生之路,值得稱贊,但他如沒有初任峽防團務局長、后任國民政府官員的身份,他的實驗未必能夠開展并堅持下去。所以,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是否借助政治力量,而在鄉村運動內部,即如何發揮下鄉知識分子的作用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晏陽初要求從事鄉村建設的人員,應當具有勞動者的體力、專門家的知識、教育家的態度、科學家的頭腦、創造家的氣魄和宗教家的精神。強調“回到民間去”的“知識分子”,“欲化農民,必先農民化”,其基本任務在于“啟發教育農民,激發調動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他們自發自動的精神”,而“不是包辦代替”。梁漱溟也基本如此,他深信“中國問題之解決,其發動以至于完成,全在其社會中知識分子與鄉村居民打并一起,所構成之一力量。”不同之處是,梁漱溟派往“鄉農學校”充當“教員”的知識分子屬于基層權力結構成員,而晏陽初派往農村的知識分子只是從旁協助,寄希望于農民自己的覺悟。

盧作孚從事鄉村建設獨樹一幟,既強調現代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統一,走鄉村現代化之路,又強調從思想觀念、道德人格、整體意識、專門技術等方面訓練成功許多人才的重要性。“如這根本問題——人之訓練的問題——不解決,則所有社會的一切問題,都不能解決。”為此,他一方面將民生公司學校化,一方面實施學校教育與民眾教育相結合的以民眾教育為中心的社會教育,順利地進行鄉村實業建設和人群生活方式的轉變,期待著“從舊社會當中創造出新的社會來”。

三、借鑒

當代中國的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不可與三位先生當年面對的鄉村問題同日而語,他們所創造的鄉村建設模式也沒有在全國整體實施的可能性,即便對三大模式加以整合也不完全適合當今情況。但應肯定其歷史地位,尊重其原創精神,從中抽繹出合理元素,尤其是方法論思想之合理內涵,為解決當代中國“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益的借鑒。

第一,深入調查,確定宗旨。三位先生都提倡深入鄉村,進行科學調查,然后確定鄉村建設宗旨,指導各項實驗有序地推進。晏陽初認為,鄉村建設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必須有具體的方案,具體的方案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必須靠有系統的精確調查。在他的主持和領導下,1928年平教會成立了統計調查部,聘請社會學家李景漢為主任,在定縣實施大規模社會調查,開我國以縣為單位的系統社會調查之先河,最后出版了巨著《定縣社會概況調查》。基于調查研究,晏陽初為鄉村建設確定了順“民心”、發“民力”的宗旨。梁漱溟、盧作孚分別提出樹“民風”、啟“民智”和謀“民生”、保“民享”的宗旨,也出自深入調查,只是調查的系統性、科學性與晏陽初的運作不無差距。盡管如此,合三位先生各自的“二民主義”而為“六民主義”,即順“民心”、發“民力”、樹“民風”、啟“民智”、謀“民生”、保“民享”,便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農民的全部需要。至于當代農民具體需要什么樣的農村建設計劃,結論當然應出自廣泛深入而有針對性的社會調查之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任何結論都應在此“六民主義”范圍之內。

第二,崇尚科學,注重實驗。三位先生在各自的“社會實驗室”里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皆以崇尚科學、注重實驗為己任,并顯示了不同的特點。至于實驗的要義,實際上就是人們運用“試錯法”來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的過程,即不斷“嘗試——錯誤——再嘗試”的過程,人類正是在不斷“試錯”過程中進步的。

第三,聯系生活,啟發自覺。晏陽初從事鄉村建設,主張聯系生活,注重啟發農民的“主人翁意識”與“自發自動的精神”,使鄉村建設真正成為廣大民眾參與的事業。這個主張利用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合理內核,又體現了自己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旨在發揮民眾主觀能動性的思想意識,至今光輝不減。盧作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興辦實業繁榮鄉村,使村民依靠社會找到職業、得到撫恤、接受教育、分享快樂,自覺地參加“現代集團生活”,雖然另辟蹊徑,卻也殊途同歸,是一種較為實際的聯系生活、啟發自覺的方式,也是一種當代新農村建設可以參考運用的方式。只有堅持緊密聯系農民生產生活實際,切實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困難,把他們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把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廣泛調動和吸引農民深度參與,把農村社會資源轉化成社會資本,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事業才能穩步快速推進,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第四,憂國憂民,獻計獻身。我國20世紀上半葉尤其是二三十年代,鄉村建設運動之所以很有聲勢,是因為有一大批憂國憂民、具有強烈社會責任心和民族復興使命感的仁人志士,獻身于鄉村建設事業的理論研究與實驗實踐,誕生了一批知名活動家。當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大批既有真才實學又有奉獻精神的知識分子,真正深入農村,深入基層,滿腔熱情地與農村廣大干部群眾一起為新農村建設搞調研,做試驗,定規劃,出主意,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這無論對“三農”問題的進一步解決,還是對知識分子自身人生價值的更好實現,都是極為重要和有益的。

(作者系山東科技大學文法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楊繼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国产在线小视频|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国产成人精品18|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高清国产在线|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夜色视频|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久久免费成人|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男人天堂| 九色综合视频网|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午夜啪啪福利|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91偷拍一区| 在线欧美国产|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成年人福利视频|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综合天天色|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社|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婷婷午夜天|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a级毛片免费看|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a级毛片免费看|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