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炎黃春秋》創立十五周年。十五年,共發出172期,其中頗多力作精品,體現了以史為鑒,不忘過去,未來之師。與此同時還形成《炎黃春秋》的辦刊風格:求真務實,似可稱當代資治通鑒,將過去歷史重大事件,還原本來面目,力避誤傳誤導。
有了《炎黃春秋》,可聚集一批作家,把他們的經歷記錄下來,增加史實,發揮應有效用,以正確歷史觀教育后代。
本求真精神,讓我聯想到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改革事業進入重要關頭,對于姓資姓社的發問,鄧小平提出不爭論。實際上爭論停息下來又會重復出現。
中央提出:我國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遠未建成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是人們的理想和愿望,它須依靠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需依靠長期的生產積累。我國目前實行公有制主導多種所有制并存發展方針,這就是從各方面為社會主義準備生產力。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后富走向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這個概念與資本主義同樣遠久。全世界有多少派別,就有多少種社會主義。從馬克思開始,有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第四國際,有人說現在有七十種社會主義。有人向馬克思提問,社會主義細節是什么樣式,馬克思回答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不可預定細節,束縛群眾行動,但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是自由人聯合體,財富無限涌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它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資本主義使人異化為勞動工具,按人本主義,讓人擺脫異化,勞動成為愉快,回歸人的本質。
馬克思把社會主義由空想發展到科學,但還是一種理想,尚未成為普通實踐。我們曾一度踏上誤區,推行空想社會主義,奉行斯大林主義,甚至是封建社會主義。過早消滅私有制,消滅資產階級法權,“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背離了馬恩如下闡述:一種制度當它還能容納生產力發展時,是不會退出歷史舞臺的。毛澤東同志倡導每個人亦農、亦工、亦學、亦軍,企圖一時消滅三大差別;還大辦人民公社,準備提早進入共產主義。所有這些努力,只不過起到試錯作用,不僅是無結果而止,而且嚴重地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起碼的民主、自由精神。
胡錦濤同志最近講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這幾條均可作為新起點,逐步走向科學社會主義,拋棄斯大林主義模式。蘇聯解體,驗證斯大林主義的失敗。歷史的曲折造成的損失,往往可從后來更大的進步得到補償。中國輝煌的改革成就就是一項例證。
百年中外經歷,啟示我們,必須也有條件做出正確選擇。建成適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我們的理想,我們能夠辦到,一定能夠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