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四十年,文革開始。退回三十年,文革結束。三十年來,我們參與了前賢沒有經歷過的社會實踐,見證了新的歷史進程。
對比跨越兩代人的歷史實踐,我們有一個感悟:論走路,一條腿不如兩條腿,兩條腿不如四條腿。同樣,思考問題,一個腦袋不如兩個腦袋,兩個腦袋不如四個腦袋。充分發揮全國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比依賴單人或單個社會集團積極性的辦法更高明,也更穩妥。
根據“科學發展觀”的思路,這種感悟或許可以提升為“科學歷史觀”。科學的歷史觀來自歷史實踐。歷史前進,我們的歷史觀也隨之前進。歷史實踐已經證實:大包干比人民公社高明;改革開放比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高明;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高明;集體領導比個人崇拜高明。國內國外、城市鄉村、集體個人,各種社會力量都得到尊重,權利得到保護,因而發動起來,歷史前進的步伐就加快了。
當然,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各個社會集團一起行動起來,一起爭取自己的利益,這時候,如何協調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關系,如何爭取雙贏局面,如何在和諧中開拓前進,就成為新的歷史任務。
中國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先進國家的歷史經驗同樣告訴我們:建立和諧社會,就要讓人們講話,讓各種意見得到充分表達,爭論,交流,妥協,合作,達成共識,建立眾人認可的規則,然后彼此監督、貫徹實施。這些經驗,匯總起來,其實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前努力追求、文革后汲取教訓反復重申、中共十六屆各次全會一再呼喚的民主制度。孫中山總結世界和中國歷史的經驗,認為民主制度的建立是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順應歷史潮流,憑借民主制度謀求社會和諧發展,體現了以中外歷史經驗為依托的科學發展觀。以這種制度為基礎建立的社會,便是真正的和諧社會。我們熱切而樂觀地盼望和諧社會的圓滿到來。
《炎黃春秋》已經辦了十五年。十五年來,我們遇到過無數困惑,常常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感覺,唯一堅定不移的宗旨就是實事求是。十五年的實踐使我們意識到,這個宗旨也是一大批作者和讀者共同堅守的底線。在這條底線上,不同的意見可以統一,不同的主張可以調和。而且,這項宗旨也自然而然地把我們引入世界歷史潮流,使我們的觀念隨著歷史實踐,跳出了教條主義的條條框框,從不高明到比較高明,最后得出了與科學發展觀一致的結論。這大概也是馬克思所說的“歷史與邏輯的一致”吧。
我們隨著歷史進步了,我們的雜志也隨著歷史進步了。我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在中共中央正確領導下,繼續進步,并和作者、讀者一道推進社會進步。在科學的歷史觀和發展觀看來,人民群眾,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創造歷史的主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