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9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的第一屆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在青島成功落幕。這是中國繼中國國際鋼琴比賽、中國國際聲樂比賽后主辦的第三項國際性的音樂賽事。在為期13天的比賽中,通過預選合格的37名各國選手經過三輪的激烈角逐,最終荷蘭的Hilde Simone Lamsma 拔得頭籌,中國的王之炅、朱丹、寧峰分獲二、三、四名,日本的杉村香奈獲第五名,烏克蘭的Andrej Bidlow獲第六名。中國的勞黎獲中國優秀年輕選手獎,寧峰同時獲中國作品優秀演奏獎。
2005年10月19日下午,本次大賽評委會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林耀基欣然接受了本刊專訪,就與本次國際比賽相關的幾個的問題暢談了自己的感受。
比賽實現了辦成國際大賽的初衷
林耀基是本次大賽的評委會主席。作為在中國舉行的首屆國際小提琴比賽的策劃人,林耀基最關心、也最擔心的是:能否把青島國際小提琴比賽辦成真正具有國際性、高水平的比賽,這直接關系到這項賽事在人們心中的定位及日后持續舉行的“品牌”效應。回顧剛剛結束的比賽,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本次比賽實現了辦成國際大賽的初衷。林先生談到,國際大賽的標準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參賽選手是否具有廣泛性;第二,更重要的是,能否聘請到權威的評委,以吸引頂尖選手參賽。由于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是首次舉行,加之通知選手比賽時間只提前不到一年,賽期又與其他一些著名國際小提琴賽事時間“撞車”,如:意大利的Lipizer比賽(9.9-9.18)、西班牙的Sarasate比賽(9.10-9.16)、奧地利的Kreisler比賽(9.23-10.1)。因此,短期內,為了擴大此次比賽的影響,避免辦成只有中國人參與的“國際比賽”,林耀基發動了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林氏子弟”,在世界各大著名音樂學院及音樂廳張貼本次比賽的宣傳海報,并親自打電話給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院長,請他派來最好的選手參加本次比賽。在比賽的預選階段,便有75名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的選手寄來了錄音資料。評委方面,九位評委均是目前世界上資深的小提琴演奏家及著名音樂學院的教授,除三位中國評委外,五位來自歐美,一位來自日本。37位經過初選的選手中有許多選手曾在此前許多著名的大賽中獲過大獎。另外,從最終獲獎情況上看,前六名中有三位分別是荷蘭、日本、烏克蘭等外國選手。
除了比賽的專業水平體現了國際比賽的規格外,承辦方的組織和籌備工作也是保證比賽達到國際水準的一個重要方面。談到此次比賽的承辦方青島市政府,林耀基倍加稱贊其打造音樂之島的長遠戰略眼光和為了本次比賽的成功舉辦所做的各方面的積極努力。早在2004年11月,青島市副市長便親自率團參加在韓國舉行的紀念作曲家尹伊桑的慶南國際小提琴比賽,考察其承辦國際比賽的相關事項。為了達到小提琴比賽對場地音響質量的要求,青島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修繕了人民會堂等比賽設施。在比賽進行的每個環節上,如在賽前舉行的帶有“熱身”性質的青島音樂節、盛大的開幕式、評委們舒適的住宿,均體現了承辦方精心的設計與準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開幕式上的抽簽儀式頗具創意:一只中國明朝的青花瓷瓶中插滿了鮮紅的玫瑰,而選手們的序號簽都被置于每支盛開的玫瑰花中。如此新穎、獨特的設計,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耀基指出,這次比賽在青島的成功舉辦,充分了體現了文化部發揮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的積極性,將國際大賽交給地方承辦決策的正確。賽后,評委會聯名向青島市政府致謝,表達對本次比賽十分滿意。作為本次比賽嘉賓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院長柯蒂斯·帕萊斯博士(Curtis Price)也表示,青島城市具有的美譽度是吸引頂尖選手來此參賽的重要因素之一①。
交流才是參賽選手最大的收獲和意義
談到對比賽的看法,林先生深有感觸地說,當了二十多次國際比賽的評委,看多了眾多選手比賽成績的大起大落之后,他認為對于選手來說,獎項的獲得與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參與比賽,在比賽中鍛煉自己,向別人學習。林先生指出,參加比賽可以使選手增加舞臺經驗,同時,可以結識一些音樂專家。他說,參加國際比賽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能看到來自世界不同地區選手的不同演奏風格。林先生強調,雖然現在中國小提琴的演奏被世界認可,但差距還是存在的,主要體現在音樂風格的掌握方面。比賽選手越是表現出不同的演奏風格,其他選手越是能從中吸收到不同的文化充實自己。本次比賽中,對于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的詮釋便出現了歐洲與俄羅斯兩種演奏風格——俄羅斯演奏得比較浪漫,而歐洲趨向巴洛克時期的復古風格。不同的處理向選手展示了演奏的多種可能性。差異就是豐富,從這個角度來說,交流才是參賽選手最大的收獲和最重要的意義。過去,中國選手參加國際比賽壓力很大。由于是國家選派,代表了國家的水平,國家又負擔比賽所需費用,因此選手很看重比賽的結果。近年來,很多選手參加國際比賽都不用再經過國內選拔,而是以個人身份參賽,因此對于得獎的壓力相對減小。這次國際比賽在國內舉行,對于中國的小提琴學習者來說,經濟負擔減少,可以以更加輕松的心態、本著鍛煉自身的目的來參賽。
此外,林先生還談到,比賽中影響比賽結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選手自身方面來看,有的選手由于心理素質的問題,比賽反映不出實際水平;從評委評判公正性的角度,林先生強調,從他的感受來說,人不是絕對的,評判的公平與否是相對的。他經常給學生們講的一個將比賽與自己吃飯相聯系的比喻,很生動地反映了評委評判時的實際情況:聽比賽就好比連續幾天給他吃魚、肉,突然一頓換成素菜,結果他覺得素菜最好吃。加之評委不同的個人趣味和愛好、不同時間人的感覺差異等方面的因素,都會對評委的評判產生影響。比賽中“不得”而在日后成功的事例確有可能,曾在肖邦鋼琴比賽中失利而目前成為世界著名鋼琴家的波戈萊利希的比賽經歷就是最好的注釋。林先生肯定地說:如果是塊料,出來是早晚的事。
四代人的艱辛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胡坤是林耀基先生的學生中最早獲得國際大獎的弟子,現任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1980年,他獲得在芬蘭舉行的第四屆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五名,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后首次取得的佳績。1985年,胡坤又在一年內先后獲得了比利時布魯塞爾伊麗莎白女王比賽第四名、巴黎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大獎。而本次首屆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第四名的獲獎者寧峰曾是胡坤的學生,獲得第一名的荷蘭選手Hilde Simone Lamsma在11歲—18歲時也是胡坤的學生。看到自己學生的學生取得成績,林先生非常自豪地說:“胡坤的學生得獎,我很高興!” 他說這種喜悅并非單純來自于自己的門徒得獎,胡坤作為中國人,在國外培養學生并在國際上拿獎,說明中國人的小提琴教學已經參與到國際小提琴教學中去。回顧歷史,從馬思聰先生到胡坤,經歷了四代人的艱辛努力,中國小提琴的教學和表演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因此,他用了一個貼切的比喻:看到“孫子”得獎比“兒子”得獎更高興!
室內樂的訓練還需加強
從這次比賽的情況看,獨奏方面中國選手與外國選手在整體上并不存在分水嶺,中外都有水平參差的情況。林先生說,中國的小提琴教學在世界上可算是高水平的。從打基礎的角度,中國的教學還是不錯的。中國的小提琴學生到外國都很受歡迎。目前,中國許多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已經在國外優秀的樂團、音樂學院擔任演奏及教學任務。
1996年10月,阿卡多曾來中央音樂學院舉行大師班,在課后對他的專訪②中,他提到:通過對課上學生的觀察,他們個人技巧非常高,但缺乏想象力。除發展個人技術外,必須注意與別人的合作,在合作中傾聽別人。當筆者問及本次比賽中國選手的合作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時,林先生回答,進步是有的,但這點仍是中國小提琴演奏上的一個薄弱環節。目前,在室內樂的訓練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學生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因此組合起來并不容易。如果碰到重奏組中水平相差較大的情況,就需要很長的磨合期。加之學生對室內樂排練的重視還是不夠,因此,今后室內樂的訓練還需加強。
本次國際比賽第二輪的規定曲目中,包括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以及由鋼琴協奏及伴奏的其他作品。組委會特地聘請了三位專為國際小提琴比賽擔任伴奏的外籍鋼琴家。當筆者問及為何聘請外籍鋼琴伴奏時,林先生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由于本次比賽只有一天的排練時間,因此鋼琴伴奏必須熟知比賽所有備選曲目。而這三位鋼琴家長期擔任各大國際比賽的鋼琴伴奏,他們除了能夠非常熟練地掌握本次比賽的曲目之外,還具有豐富的比賽伴奏經驗。
關于中國曲目的選擇
關于為何選用馬思聰的《第一回旋曲》作為首屆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二輪中每位選手的必選曲目,林先生的答案非常簡潔:旋律好聽,又有難度,風格方面不像《梁祝》滑音那么多,外國選手比較容易掌握。林耀基說,在其他國家舉行國際比賽,一般多是委約創作的新作品,1986年的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中規定過有一首自選曲目為選手本國的小提琴作品。至于下屆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中國曲目的選擇,林先生透露:具體曲目還沒有研究,也許將會嘗試一首委約作品。當筆者問及是否會選擇一首現代風格的作品時,林先生表示,演奏現代音樂作品是一個新課題。
一個小時的采訪在與林先生愉快的交談中不知不覺地度過,林先生許多濃縮著幾十年教學經驗、機智而平易的語言使筆者回味無窮。正是有了像林老這樣幾代優秀音樂家的不懈探索與努力,中國的小提琴事業才能在短短不到百年的時間有如此巨大的進步。今天,國際小提琴比賽在中國舉行,本身已經表明中國小提琴的演奏與教學水平達到的高度,它預示著今后將會有更加精彩的樂章等待我們去聆聽。
①參見青島新聞網(QingDaoNews.com)《中國提琴手領跑英皇家音樂學院院長來青點江山》。
②趙世民《阿卡多在北京》載趙世民《與大師面對面》,東方出版社1999年。
杜瑩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研究生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