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留德學生蕭友梅學業成績報告及請予研究期一年理由書(摘錄)》一文是我十多年前查閱全部《教育公報》時發現的,因與當時的研究課題關系不大,故僅記下其出處而已。一年前,黃旭東先生邀我一起編撰《蕭友梅生平編年紀事》和《蕭友梅文萃》,想起此文,于是再次到圖書館抄錄全文,現予重刊。
蕭友梅是中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奠基人。作為中國現代最重要的兩所專業音樂機構——北大音樂傳習所和上海國立音樂院(后改為國立音專)的創始人與主持者,他的教育思想、音樂理念和人品風格深深地影響著一代音樂學子,并通過他們又極大地影響到中國現代以至當代音樂發展。然而對于這樣一位在我國音樂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們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其生平事跡,特別是關于他青少年時代的經歷,至今仍知之甚少,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中的一個遺憾。
蕭友梅的這篇《報告》填補、厘正了有關蕭友梅生平史料上的一些空白和模糊,為我們解答了諸多迷惑。文中對他留學德國的行程,為什么選擇到萊比錫音樂院學習,留學期間修習過哪些課程,論文答辯的經過,留德期間的音樂創作和學術活動,申請延長留學期限的原因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較為具體的記述。
除此以外,《報告》還凸現了青年時代蕭友梅所具有的并終身一以貫之的高貴品格。如在以優異成績取得博士學位和各種褒獎后所表現出來的謙虛謹慎,在面對隨之而來的媒體追逐時所表現出來的淡泊冷靜;又如為了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準備以實地考察掌握第一手材料而請求延長留學期限體現出來的求真務實的嚴謹學風;再如為籌集印行博士論文的資金,極力撙節,甚至準備賣掉皮外套,而不愿再申請教育部津貼的那種艱苦樸素、嚴于律己的風骨等等。通過這些細節,現微知著,充分展現了蕭友梅的高風亮節。
記得九十年代初,隨著《蕭友梅音樂文集》的出版,涌現了一批學術水準較高的研究蕭友梅的文章。之后,由于史料的匱乏,更確切地說,是對挖掘埋藏較深的史料缺少耐心,對于蕭友梅的研究進展似乎不大。其實,在蕭氏同代人的日記、書信、年譜中,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報刊中,在清末的學部檔案和民國檔案中,還是能找到一些有關蕭友梅的行蹤和他所寫的文字資料。鑒于蕭友梅的主要活動是在音樂教育方面,因此與教育有關的資料應是查閱的重點。我們按此途徑經過一番努力,的確尋訪到不少有價值的史料,雖然比較零散,但集腋成裘,在梳理拼合后,終于為我們勾畫出一個鮮活的、很有個性的人物形象。
史學研究的進展,必須要有翔實的史料作為基礎。沒有史料,何以立論,史料不全,立論難免偏頗,而挖掘史料的過程卻是一項比較枯燥、清冷的工作,有時在故紙堆里搜索多日毫無收獲,需要的是耐心和恒心,急功近利的心態是與之格格不入的。就目前情況而言,結集出版的近代音樂史料匯編屈指可數,大量的原始資料散見于各類出版物中,蕭友梅這篇報告的發現證明了這一點(有些存于老音樂家記憶中的史料因搶救不及時,已無可挽回)。希望有更多的青年音樂學者重視并投入到史料的挖掘、搜集、梳理工作中來,喚醒長年沉睡的史料,還原由于各種原因而被湮沒的前輩音樂家們以真實形象,給他們以適當的地位和公正的評價,使以后新編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更接近于歷史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