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1984年參加教育工作的,轉眼已經走過了22載。回顧22年的教育教學歷程,是《黑龍江教育》教會我怎樣教育學生,怎樣設計一節課,怎樣有效地運用教育方法和策略,使我很快走出了教育蒙昧期。當我在工作中不斷面臨各種棘手的問題,感到失望彷徨時,又是《黑龍江教育》幫我度過了教育的危機階段。《黑龍江教育》宣傳著名優教師最具實效性的教學方法,匯集了廣大教師教育教學的累累碩果,《黑龍江教育》為廣大教師搭建了成長的平臺。我徜徉于《黑龍江教育》,快樂地吮吸著其中的甘露,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終于有一天,我也可以拿起筆為《黑龍江教育》撰稿,寫下我對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教師之愛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終于有一天,我也可以在《黑龍江教育》上談出我對教學的感悟“抓住文章的空白處,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我也可以在《黑龍江教育》上發表我的優秀教學設計,精彩的教學實錄……
1993年我有幸代表黑龍江省參加全國小語會舉辦的“全國黃河之聲教學觀摩活動”,頗受小語界同仁們的關注。回哈后《黑龍江教育》即登載了一篇題為“雛鷹展翅黃河畔”的文章,報道了當時我參賽的情況。《黑龍江教育》從來就是這樣不失時機地宣傳教師的點滴進步,鼓勵教師不斷進取。
同年9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入哈爾濱市南崗區教師進修學校,擔任小學語文教研員,工作中更感受到了《黑龍江教育》是教師學習、提升的良師,是教師成長的搖籃。
僅就哈爾濱市南崗區語文學科的名優骨干教師而言,有誰不是捧讀著《黑龍江教育》走過了春、夏、秋、冬。在這里求得方法,尋得滋養;更是在這里展露才華,獲得了成功的自信。
橋南小學趙家財的“寫字入門”,在《黑龍江教育》一連發表了十幾期;復華小學王傳賢的《草船借箭》教學實錄、《頤和園》教學紀實與評析,繼紅小學姚麗娟的《圓明園的毀滅》教學紀實與評析,花園小學黃華的語文綜合實踐課《聚焦馬家溝》教學紀實與評析等,都曾發表在《黑龍江教育》上。數不清有多少教師在這里交流過教學感言。
《杏壇文萃》《班主任手記》《教學設計、紀實、反思與評析》《教學片段與反思》……這些可以展示教師才華,交流教育教學經驗的欄目,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展示的場所。
正是《黑龍江教育》對昔日教育新丁的關注,給了這些有志的青年教師一份自信,才成就了今日哈爾濱市南崗區的眾多名師。
《黑龍江教育》是名師宣傳的窗口,為名師成長推波助瀾。2000年5、6兩期,用31個版面,以“素質教育新曲”為主題全面報道了哈爾濱市花園小學曹永鳴老師教育教學的工作業績。“走進曹永鳴”的長篇報道,不僅讓黑龍江省的教師了解了曹永鳴,更讓全國的教師知道了她的名字。
《黑龍江教育·小學版》2005年第9期“本刊重點報道——杏壇人生 名師傳賢”,通過“本刊綜述篇”、“風格研究篇”、“教壇風采篇”、“風格討論篇”、“成長足跡篇”,重點報道了哈爾濱市復華小學王傳賢的教學風格,宣傳他的閱讀教學經驗;《黑龍江教育周刊》2005年第5期“人物專訪——生命因你而精彩”介紹了王傳賢的語文教育觀。
《黑龍江教育·小學版》2006年1、2期“重點報道——尺幅天地 筆墨人生”,通過“風格研究篇”、“教壇風采篇”、“教學探索篇”、“成長綜述篇”、“走進名師篇”,重點報道了哈爾濱市橋南小學趙家財老師獨具特色的識字、寫字教學風格,并推廣他的識字、寫字教學經驗,介紹了他的成長經歷。
正是有了《黑龍江教育》不遺余力的宣傳,才擴大了哈爾濱市南崗區語文學科名師們的影響,使其在更廣泛的區域內發揮更大的輻射作用。
早在1993年,時任《黑龍江教育》語文編輯今為教育雜志社副總編輯的魏永生老師就兩次深入曹永鳴的課堂,對其教學進行研究,幫助總結、提升,發表了介紹曹永鳴老師教學特色的文章“以聲傳情以美感人”、“以學定教 討論點撥 自讀自悟”。2003年,魏老師向《人民教育》“新星舞臺”欄目推薦,報道了曹永鳴老師的《三教“田忌賽馬”的啟示》。2005年-2006年間,又先后深入哈爾濱市復華小學王傳賢、哈爾濱市橋南小學趙家財的課堂,進行深入研究,幫助總結他們的教學風格。與省、市、區教研員及學校一道共同總結出王傳賢老師的風格為“書香拂面 大巧不工”,趙家財老師的風格為“情趣識寫 筆畫傳情”。
今年夏,在哈爾濱市南崗區“省教育科研規劃‘十一五’重點課題‘情趣識寫’課題開題會”上,魏老師對實驗教師提出的三點建議又在教師中掀起波瀾。有的老師在“南崗教育精品論壇”中發帖子說:“在‘情趣識寫’課題研究開題會上聽到了黑龍江教育雜志社魏老師的講話,更加堅定了我要多讀書,苦練字的信心。聽魏老師的講話,真讓我體會到了‘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詩的含義。”魏老師用他廣博的學識,躬身示范的實踐精神贏得了老師們的青睞。
我們也忘不了,《黑龍江教育》李莉老師、魏繼軍老師、李寶作老師等一大群有為的年輕編輯們不辭勞苦利用星期天,對我們的名師進行采訪,編輯了一期期精彩的名師專欄……
正是有了這樣的有識之士、有為之士的親歷親為,《黑龍江教育》的大力支持,哈爾濱南崗區的一批批教師迅速成長起來,名師的影響日見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