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概覽
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商業銀行法》和1999年生效的《證券法》確立了中國現階段銀行、證券、保險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體制。然而,伴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到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使得金融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同金融機構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功能逐漸融合在一起。而且,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證券、保險等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對突破分業經營制度的束縛,實行混業經營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隨著我國股市的發展和短期融資債的發展,銀行的貸款收入占比有所減少,同時業內競爭加劇,傳統銀行業的贏利空間不斷縮小。現實迫使銀行千方百計進行金融創新,開展混業經營業務,比如出現了銀行資產證券化、銀行代理保險產品、銀行設立基金公司、存折炒股服務等,這些都說明在商業利益驅使下,銀行存在混業經營制度的需求。表1列出了近年來我國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的低層次混業經營的嘗試。
對于證券公司而言,其資金來源渠道有限,業務單調,很多衍生金融產品得不到應用,不利于證券公司做大做強和迎接外來跨國金融巨頭的挑戰。混業經營可以使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市場或同業拆借市場,拓寬證券公司的資金來源渠道。同時銀行、保險資金進入股票市場,有利于中國股票市場的繁榮,所以我國的證券公司也存在混業經營的需求。可喜的是,我國金融監管機構已經在這方面有一定的舉措,比如批準保險資金、銀行設立的基金直接進入股票市場,以及證券公司可以直接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等。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在分業經營模式下,保險公司只能將資金存入銀行,不能參與證券投資,而隨著銀行存款利率的不斷下調,保險公司的收入越來越低,一些企業甚至出現虧損。保險公司雖然可以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回購交易,但中國債券市場太小,對于保險公司沒有太大意義,現在允許保險資金直接進入股市,不僅能增加保險公司的收入渠道,也有利于增加中國證券市場的資金來源。
在各種金融機構進行低層次混業經營業務嘗試時,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也在逐步供給混業經營制度,包括主動的和被動的供給。下表2列出了我國金融監管機構在提供金融混業經營制度方面的進展。從表中可以看到,金融監管機構實施金融業務綜合化的過程是漸進式的,這符合我國目前的金融業發展狀況,首先我國的金融法律體系還不健全;其次證券市場至今只有十幾年的發展時間,市場尚未成熟,而且市場投機氣氛比較濃厚,整體風險較大;最后,我國金融監管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較弱,金融機構內控制度不完善,混業經營內部不同業務之間的“防火墻”(對從事不同金融業務的聯屬機構之間資金、人員和信息流動的限制或禁止)和“中國墻”(金融機構內部限制不同部門之間信息傳遞的內控制度和程序)建設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所以,采用漸進式的政策有利于控制風險,在目前的金融發展水平上,進行混業經營不能一蹴而就。
鑒于商業銀行在我國國民經濟以及金融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將主要探討我國商業銀行跨業兼營模式的選擇及實施路徑。
跨業兼營模式選擇及實施路徑
我國商業銀行跨業兼營模式選擇
目前,我國的金融混業經營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金融控股模式,比如中信集團、中國光大集團以及平安集團,另一種是銀行母公司模式,主要代表為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中國工商銀行。
中信控股公司已經獲得國務院批準,是第一家規范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今的中信金融控股公司是中信金融集團全資的公司,本身不直接經營業務,下屬各子公司采取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模式。
中國光大集團目前擁有光大銀行、光大證券、光大信托三家子公司,同時持有申銀萬國證券19.93%的股權以及光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50%的股權。管理體制由過去的“多個法人經營、一個法人負責”轉變為“集團經營、分業管理”,同時實行相互協作。
中國平安集團目前擁有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信托以及平安海外公司四家子公司,其中平安信托又以30%的比例控股平安證券。管理體制實行分業管理,同時實行集中決策。
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中國工商銀行的混業經營模式主要采取的是銀行母公司模式,即三大國有商業銀行通過設立全資或合資子公司來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其中中國銀行全資設立中銀國際,中國建設銀行與摩根士丹利合作設立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中國工商銀行則與香港東亞銀行合作收購西敏證券,現改名為工商東亞金融控股公司。
從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現狀以及風險控制能力、監管能力來看,我國商業銀行不能立即采取混業發展模式,而必須根據現實情況,適時的提供相關混業制度供給,穩步向混業經營制度轉變。然而,為了迎接全球金融混業的挑戰,不排除在金融業發展到一定深度時采取類似英國和日本的“爆炸式”金融改革,以快速推動我國的金融混業發展,當然其前提是我國的金融機構已經具備較強的風險控制能力,而且監管機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監管體系和風險防范機制。
筆者在相關研究中,利用我國15家國有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保險公司、2家證券、10家基金公司的最新資料,并采用模擬合并的方法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跨業兼營保險、證券、基金的收益、風險以及破產概率的變化情況,并對混業經營模式的選擇提出了以下建議:(1)我國商業銀行跨業兼營保險業務能取得一定程度的風險分散收益,而當銀行兼營一定比例的財險業務時,能達到最佳的經營效果;(2)當商業銀行同時兼營保險和證券、或同時兼營保險和基金業務時,能達到比較好的風險分散收益,但當商業銀行同時跨業兼營證券和封閉式基金業務時,則幾乎不存在任何風險分散收益;(3)商業銀行在跨業兼營證券和信托業務時,當證券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較小時,全能銀行的市場風險隨著證券資產比重的上升而下降,但當證券資產的比重上升時,市場風險將隨著證券資產比重的上升而上升,這表明銀行混業經營證券業務反而會降低自身的風險分散化能力;而信托資產對全能銀行系統性風險的影響與證券公司的作用類似。此外,證券資產和信托資產對全能銀行利率風險的影響也類似于它們對市場風險的影響。
所以在混業經營的風險分散收益方面,實證結論支持商業銀行單一跨業兼營保險,或者同時兼營保險和基金、保險和證券或保險、基金和證券,而不支持商業銀行單一跨業兼營證券或基金,也不支持銀行同時跨業兼營證券和基金,因為兼營證券會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增加。因此,現階段應鼓勵銀行首先兼營保險業務,以獲得風險分散收益,而且這也符合目前國際上銀行保險混業經營的發展潮流。

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發展路徑分析
基于我國混業經營的現狀,由于我國目前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基本處在等級制向市場制轉變的過程中,因此,目前比較有利的混業經營模式是金融控股公司以及銀行母公司模式。
路徑大體可以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首先是盡量和其他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合作,以利于增強實力和積累混業經營經驗,尤其是加強與保險業的業務合作。
其次,在國家的法律框架內,隨著商業銀行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可以通過銀行控股的方式設立一些銀行控股子公司,經營一種或幾種非銀行金融業務,比如財險業務、壽險業務、證券業務、基金業務,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根據自身的風險、收益情況確定不同業務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以利于獲得最好的風險分散收益。從實施步驟來看,應當鼓勵銀行優先兼營保險業務,然后在實力擴大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同時兼營保險和基金、保險和證券或保險、基金和證券業務,實現一定程度的規模效應。
再者,隨著風險控制能力和內控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尤其是防火墻和中國墻的建立,可以考慮將商業銀行內部的不同業務分離為各個相對獨立的子公司,在權力和等級上使財險子公司、壽險子公司、證券子公司或基金子公司等同,即將銀行母公司模式改制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獲得擴大的組織結構優勢。
(作者單位:外交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