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的理論,分析了高校校辦產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難和企業經濟效益提高難等現象的根源,指出了校辦產業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以資產為紐帶的新型產業管理體制、加強資產委托管理及完善學校產業投入撤出機制等校辦產業改革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高校產業;體制改革;“公地悲劇”;“反公地悲劇”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6)04--0105--05
“公地悲劇”理論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興盛于上世紀末期。該理論以公共物品的公有產權屬性揭示了公共物品被無序、過度利用造成資源枯竭或財產被占用、損失的現象,受到經濟學界的重視,被應用到社會、經濟和政治學科研究的各個領域。“反公地悲劇”誕生于1998年,揭示的是“公地悲劇”的反面現象,即公共資源或財產被閑置或無效利用的現象。高校校辦產業作為國有企業中的一類特殊群體,具有產權模糊、主體缺位、多頭管理等公共物品的產權屬性,符合“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理論的研究范疇。本文以“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的基本邏輯和理論,對高校校辦產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高校校辦產業改革的思路和對策。
一、“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理論的經濟學釋義
(一)“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來源于1968年英國教授哈丁(Garrett·Hardin)發表的《公地的悲劇》(TheTragedyoftheCommons)一文。其核心內容是,作為理性的人,每個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會有兩種結果,一是獲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負擔,并有可能使草地過度放牧。經過思考,牧羊者決定不顧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數量。于是,他便會因羊數量的增加而收益增多。看到有利可圖,許多牧羊者也紛紛效仿,加入這一行列。由于羊群的進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場被過度使用,草地狀況迅速惡化,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二)“反公地悲劇”
“反公地悲劇”來源于1998年美國教授黑勒(Michael.A.Heller)發表的《反公地的悲劇》(TheTragedyOfAnti-commons)一文。其內容是,在公地內,存在著很多的權利所有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每個當事人都有權阻止其他人使用該資源,或相互設置使用障礙,而沒有人擁有有效的使用權,導致資源的閑置或使用不足,造成浪費。
(三)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的特征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社會產品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物品,另一類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由私人企業生產并通過市場交易實現的產品,其消費或使用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由公共部門生產,由社會成員免費使用的產品,其消費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當某種資源或財產為某個人單獨所有時,該資源或財產為私人財產,其財產為私人產權,具有產權制度邊界清晰、產權歸屬明確,所有權效率高的特點。當某種資源或財產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當事人所有時,稱為公共財產,其產權為公共產權,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在消費規模上沒有限制,每個社會成員都能享受這項資源或財產的權益,所以存在收費困難;二是每個當事人天然享有資源權益,無需采取交費申請加入的方式;三是每一當事人在使用該資源時,會影響和損害其他成員的利益,即存在外部性。由于該資源向每個社會成員開放,允許他們自由進入,平等分享,并獲取平均利益,因此,搭便車,和產權擁擠現象就難以避免。
“公地悲劇”的本質在于產權問題。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從而造成資源過度使用和枯竭。之所以叫悲劇,是因為每個當事人都知道資源將由于過度使用而枯竭,但每個人對事態的繼續惡化都感到無能為力,而且都抱著“及時撈一把”的心態加劇事態的惡化。也就是說,任何物品一旦公有,就必然產生“責任主體虛位”,于是導致大家都拿和大家都不管的結果。
“反公地悲劇”的本質也是產權問題。當某種公共物品有許多擁有者,但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權阻止其他人使用資源,而沒有擁有有效的使用權,由此擁有者因為對資源的使用障礙重重而放棄使用,導致資源的閑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費。有人形象地比喻“反公地悲劇”就好像在大門上安裝了需要十幾把鑰匙同時使用才能開啟的鎖,這十幾把鑰匙又分別歸不同的人保管,而這些人往往無法在同一時間到齊,因此打開房門的機會非常小,房子的使用率非常低。
(四)“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的聯系及異同
“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都是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產權而引起的資源利用狀況,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二者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
“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內在聯系表現為,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兩者可以相互轉換。現實生活中,一些公共資源和集體物品在特定的制度條件下具有“公地”的產權特性,每個人都可以任意消費和使用這些資源與物品。但當制度與規則調整后,這些原本人人都可以使用的資源可能會變得無人問津,長期被束之高閣,不是資源的本身的使用價值發生了變化,而是制度和規則的調整導致他們的產權特性發生了變化,由“公地”轉變成了“非公地”,使得利用他們的機會相當小,甚至不可能使用。因而,對于公共物品,極易在資源的過度利用(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和資源利用不足之間來回徘徊。
“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二者的相同之處表現為:第一,都是在公有產權屬性下發生的現象,產生的核心都是產權問題。第二,“公地”的概念被拓寬,不僅僅指哈丁意義上的公共牧場、自然資源,而延伸至任何一種在產權安排上主體不明確或者主體很多、一個人行使權力會影響到其他人并且同時受其他人制約的一般財產。二者的區別在于:第一,兩種“悲劇”的具體產生機理有別。“公地悲劇”的產生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沒有排斥他人同時使用的權力,而“反公地悲劇”產生則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不讓別人正常使用的權力。第二,產權性質不同。就產權性質而言,前者具有有效的使用權,而后者是無效的使用權;前者產生無效的監督權,而后者是有效的監督權;前者有平等的收益權,而后者沒有平等的收益權;前者沒有明確的處置權,而后者有明確但不完全的處置權。第三,兩者的結果不同。“公地悲劇”導致的是資源的過度利用或財產的損失,而“反公地悲劇”導致的則是資源或財產的無效利用或閑置。換句話說,“公地悲劇”導致的是大量的“搭便車”,而“反公地悲劇”導致的則是車上座位部分或全部是空座。
二、高校校辦產業中的“公地悲劇”現象
(一)轉化學校成果難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創新源、輻射源,高校校辦產業則是轉化高校科技成果的前沿陣地,承擔著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任務。由于種種原因,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據統計,全國高校每年產生科技成果數量為6 000—8 000項,轉化率卻不到10%,而由高校校辦產業轉化的科技成果則更少。
高校校辦產業轉化學校成果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高校科技成果學校產權的公用性與學校各部門(產業、科研和研究所)在轉化成果時使用權的排他性決定的“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造成的原因是主要的。
由于高校科技成果是學校持有的公有財產,學校各個部門都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而且毫不珍惜,結果高校的科技成果就尤如“唐僧肉”,最終導致高校成果的無序轉讓和無償使用,許多高新技術由此失去了秘密,成為公有技術,加大了高校科技產業相關單位轉化學校科技成果的風險,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收益無法實現,影響了高校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如某高校選育的豐產、優質油菜品種,學校在該品種轉化中允許多渠道轉化,于是該品種選育的研究所在未征求學校和其他有轉化權單位意見的情況下,自行將該品種產權轉讓給一家種業有限公司,雖然使小單位從中受益,但卻侵害了學校其他具有轉化權單位的利益。其他具有轉化權的單位,在小集體內部利益沒有得到保證的情況下,競相壓價銷售,形成了該油菜品種在市場上的無序競爭,攪亂了市場,導致了各具有轉讓權單位利益受損、幾敗俱傷的悲劇,最終葬送了該油菜品種的生命力,而且使學校和下屬的研究所惹上了官司。
高校科技成果在轉化中不僅有“公地悲劇”現象,同時也表現“反公地悲劇”現象。在現行的高校管理體制下,學校是科技成果的所有者,學校所屬的產業部門、科研部門、研發單位等均對成果具有使用權,他們作為學校科技成果的代表者、轉化者,在參與學校決策時,都可以對成果的使用發表意見,由于利益的沖突,往往都不放棄自己的利益,使學校很難在成果轉化方面形成一致的意見,最終導致本來可以迅速轉化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長期閑置,即使最后投入使用,也往往因為拖延時間太長而錯過了開發的最佳機遇。
(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難
高校校辦企業大多是由高校的教學實習場、站發展起來的,以學校獨資為主,學校對企業的經營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具有國有企業產權公有的性質。企業注冊資金不實,產權界定不清,企業沒有確立真正的法人產權地位,是校辦產業的特點。事實上,校辦企業公有產權虛置、抽象模糊,尤如學校眾人的一塊“公地”。校辦產業中的有形或無形財產,因為它帶有某種程度的“公地性質”,就不可避免地會遭受無休止的蠶食和侵害。
首先,企業的無形資產一定程度流失。企業擁有的學校冠名、帶學校標志的產品商標及企業專有技術成果等校辦產業無形資產,不被校辦企業珍惜和重視,大量地被社會企業仿冒、侵權。有的企業竟然將企業的專有技術、產品商標在象征性地收取管理費后授權社會企業使用,出現了校辦產業的產品、商標或技術“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造成校辦產業無形資產在一定程度上流失。其次,企業的有形資產不經意間流失。學校各單位可以伸手向企業攤派;可以免費帶學生參觀、實習,免費到企業做科研試驗,使用企業資源;管理部門可以用行政命令干預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企業內部沒有建立起科學的決策制度和工作程序,企業領導可以在企業的產權轉讓、原料采購、產品銷售、基建項目、貸款擔保等諸多領域一人決策,或對關系人說情,造成校辦產業資產在無形中毀損、減少或消失。第三,校辦企業國有資產利用效率低。因為企業是學校的,雖然產權明確,但是所有者缺位,學校的財產沒有落實到一個真正能為企業產權負責的代表身上,結果是企業的負責人和企業職工沒有行使維護企業產權的內在動力,對企業中的資產閑置、流失等現象聽之任之,漠不關心。許多校辦企業購回后尚未啟封長期堆放無人問津的生產設備、生產原料比比皆是。筆者在多年的校辦企業管理中,就遇到有一家飲料生產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1997年時投資數百萬元購置了飲料軟包裝生產線,設備調試安裝后發現設備生產過程中存在一些小的缺陷,經與設備生產廠商多次聯系,沒有得到有效排除。后來,由于飲料市場軟包裝飲料銷售形勢發生變化,加之飲料廠準備改制,使軟包裝生產線長期閑置,到現在為止,這條投資數百萬元的設備仍然躺在生產車間,成為一堆廢鐵。最后,校辦產業管理、監督部門管理職責落實不到位,而使管理和監督流于形式。資產監管部門對企業資產損失中的問題,經常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處理原則,制度不嚴,執行不力。有的管理、監督機構甚至對企業中的資產流失問題不過問,不追查,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難度增加。
(三)經濟效益提高難
在高校企業公有產權制度下,委托管理必然是高校校辦產業管理的主要方式。各個高校均委托學校的一個部門如產業處、產業集團或資產經營公司等,行使學校出資人對企業人、財、物的管理權,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校辦企業在人才、財、物管理方面總是不合拍,發生“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現象,影響了企業效益的提高。
首先,高校內部校辦產業的多頭管理體制,導致校辦企業辦事效率較低。在學校公有產權體制下,代表學校行使公有產權代表的職能部門較多,有產業部門、國資部門、組織部門、人事部門、財務部門、后勤部門等,他們受學校的委托分別從事校辦產業人、財、物某一項的管理工作,但職責有交叉和重疊現象。管人的,既不管事也不管資產;管事的,既不管人也不管資產;管資產的,既不管人也不管事。這種管理體制,必然導致校辦產業發展中對管理部門有利的事爭著去管,對管理部門沒利的事都相互推諉,校辦企業發展表面上好像各部門都在負責,但實際是人人有責,沒人負責,而且即使有責任也難以追究,導致校辦產業內部存在大量的不協調現象。如,產業發展項目學校審批部門繁多,經常是一個問題產業單位研究后,報管理部門審批,管理部門同意后再上校長辦公會研究,決策時間較長,有時研而不決,使企業發展坐失良機。其次,校辦企業高層領導如總經理等由學校任命,列入干部序列管理,他們的“公家”身份,決定了他們的價值取向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不相一致,導致他們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企業工作,不可能把企業的發展作為終生的事業來干。在企業的決策中,當企業目標與個人目標相沖突時,往往采取放棄企業目標而遷就個人利益的作法。第三,企業員工多是學校的事業職工,具有事業身份的“公家特性”,他們對搞產業心存顧忌,早早為自己離開產業做好準備。這種思想的存在,不利于校辦產業員工樹立與校辦企業榮辱與共、同生死、共命運的觀念,不利于培養員工對產業的忠誠感和歸宿感,不利于企業文化的形成,使員工缺乏為企業發展而奮斗的內在動力。第四,校辦產業中事業編制“公家人”身份的員工,他們受高校事業單位管理思想和自由、民主的校園文化影響較深,對企業嚴守紀律、聽從命令、服從安排的企業管理思想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因而有意無意地桎梏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在校辦企業的運用,導致校辦企業的決策執行能力較差,許多好的項目無法落實,外欠賬款沒有人催收。第五,校辦產業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校辦企業多受學校事業管理方式的影響,多數企業還未建立起企業激勵機制和科學的企業經營業績評價考核體系,企業的工資發放照搬學校事業的工資體系,企業的管理套用學校事業單位的目標責任考核辦法,企業經營者只負盈不負虧,干壞干好一個樣,企業虧損了學校還要對企業職工工資等項目進行補貼,以保證企業發展和學校的穩定。長此以往,企業職工及負責人在校辦產業企業產權“學校所有,人人所有,又人人沒有”以及“誰都應對企業負責,誰都不負責”的形式中,養成了企業員工不關心生產經營、企業經營者不考慮經營業績及不愿進行企業擴大再生產等惰性心理,最終導致了校辦企業效益低下,抱著學校高新技術成果卻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尷尬局面。
三、高校校辦產業改革的思路和對策
高校校辦產業中發生的“公地悲劇”及“反公地悲劇”現象,其根源在于高校校辦產業公有產權的虛置、模糊,使用權的多家分享、多頭管理,所有者的缺位以及產權人委托管理部門的管理、監督失察等。要改變校辦產業目前存在的轉化高校科技成果難、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難、企業經濟效益提高難等問題,使校辦產業中的“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現象不再重演,就必須對校辦產業進行改革,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產權明晰、管理科學、權責明確、事企分開的新型產業管理體制,解放和發展校辦產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校辦科技產業的競爭實力和經濟效益,為實現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奠定堅實的基礎。
1.明晰企業產權,解決企業產權模糊和所有者缺位問題,建立以資產為紐帶的高校校辦產業新型管理體制。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校校辦產業若干意見》的精神,高校應成立國有獨資的資產經營公司,在清產核資、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將高校現有的全部經營性資產劃轉資產經營公司,由資產經營公司行使高校出資人的權利,明確和落實高校校辦產業公有產權屬性下的資產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后,資產經營公司及其下屬企業建立以資產為紐帶的母、子公司型管理體制,學校以出資額為限對資產經營公司承擔有限責任。資產經營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實行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班子相互制衡的激勵約束機制。股東會是企業財產的最終所有者,享有股東的權利;董事會是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擁有企業法人資產所有權,行使法人財產權;監事會是監督機構,有權對公司的財務及董事會決議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企業經營班子受董事會的委托行使具體經營權。
2.加強資產的委托管理,科學合理授權,明確管理職責,解決校辦產業管理中的責、權、利脫節問題,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建立和完善高校校辦產業以資產為紐帶的資產經營委托代理制度,建立權責明確、獎罰分明的高校校辦產業經營業績評價考核體系,按照企業投資關系由出資人代表對企業經營者嚴格考核,并及時獎懲兌現,正確引導和評價校辦企業的經營效果,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高校資產經營公司成立后,學校國資部門不再對學校投入資產經營公司資產的實物形態進行管理,而委托資產經營公司以價值形態對學校投入資產公司的資產承擔保值增值的義務。資產經營公司對所投資企業的資產分類建賬,分別管理。
高校資產經營公司成立后,學校及其所屬單位,不再以事業法人的身份對外直接投資,而是委托資產經營公司從事對外投資活動。高校授權資產經營公司實施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明確資產經營公司對學校科技成果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規范成果轉化秩序,消除“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發生的條件,最大限度地轉化學校科技成果,增強校辦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壯大科技產業,更好服務社會。
高校授權資產經營公司負責對企業冠用校名和使用學校注冊商標等企業無形資產的管理工作,逐步取締企業亂用校名的行為,今后,除資產經營公司和大學科技園外,所有企業一律不得使用校名。加大對假冒學校注冊商標等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努力維護高校企業權益。
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解決校辦產業員工的激勵不足和“公家人”問題,發揮人才在企業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盡快完成高校校辦產業中事業編制職工身份的轉換,建立和完善同工同酬、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企業分配制度,建立企業員工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倡導企業文化,實行有效激勵,充分發揮人才在企業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促進校辦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4.建立學校投資撤出機制,解決國有產權的回收變現問題,有效規避經營風險。有計劃地將校辦產業中非學校學科優勢的企業國有產權向學校職工或社會出讓,建立學校投資的撤出機制,讓學校企業逐步退出競爭性強的產業領域。鼓勵校辦產業職工持股,鼓勵學校師生創辦具有私人產權性質的企業,發展具有學校學科優勢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