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由于關中地區的特殊性,使關中地區的家庭組織與其它區域不同,具體就是關中地區始終是核心家庭占據主導地位。盡管面臨各種各樣的沖擊和影響,然而關中地區的特殊性使關中家庭面對沖擊的回應是形成核心家庭這樣一種組織形式。
關鍵詞:關中地區;家庭變遷;核心家庭;沖擊一回應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6)04--0128
關中地區是渭河的沖積平原,東起潼關,西至寶雞,南到秦嶺,北到黃龍山,中有渭南、西安、咸陽等大城市。它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史前時期渭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藍田人、半坡人、姜寨人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印記。有史以來,關中地區中華民族活動的記載不勝枚舉。
有了人類活動,必然有活動的組織形式。那么關中先民是通過什么形式活動的?人類學觀點認為:一個傳統社會的社會結構和組織形式就是這個社會的家庭形式和親屬制度。費孝通先生認為:人類的幼年需要依賴成人的保護和供養的時間特別長,這是形成家庭的一個主要因素。關中地區既然是農耕型的,那么它最初的家庭樣態是什么?經歷文化變遷和沖擊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一、理論來源
(一)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表格和三項法
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變遷的動力學——非洲種族關系的探討》中提出三項法?!叭椃ā笔俏幕瘎討B的分析。20世紀30年代末期,他考察了非洲殖民地之后,提出:“社會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對象應當是變動中美拉尼西亞或非洲的土人。他們已經成了全球公民,正在和全球文明接觸。他們實質上正受著多種文化的支配。研究變動著的土人將使我們不必再用隨意猜臆的方法去重構他們在歐洲人入侵前的文化去追尋一項項基督教信仰和一件件怪異的歐洲人禁忌的來源,而可以直接去看,這些事情實際上怎樣正在活動,怎樣和他們原有的文化相抵觸和沖撞,或是怎樣被吸收進入他們的生活”。
(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根據生產力的發展,又以摩爾根據易洛魁人的親屬稱謂而建立的家庭樣態,提出了家庭發展模式:血緣家庭一普那路亞家庭一對偶制家庭一專偶制家庭。社會人類學今天對家庭概念進行了分類,包括聯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擴展家庭。聯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與多對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與一對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核心家庭指以婚姻為基礎,父母與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擴展家庭指主干家庭和聯合家庭的合稱。這種家庭的分類概念是本文分析關中家庭具體樣態的概念工具。
二、歷史上關中家庭模式和面臨的沖擊
由于中國地域廣闊,歷史久遠,對于中國區域社會家庭樣態學者仍有異議。從社會人類學的視野來看,關中歷史上的家庭樣態包括聯合家庭、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
周代實行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所以大家族盛行。如晉之六卿,魯之三桓,鄭之七穆,楚之昭、屈、景都是大家族。這種大家族其本質是一種擴展和聯合家庭。在關中,秦國自商鞅變法后,情形有了改變。“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史記·商君列傳》)“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耕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詬誶”。(《漢書·賈誼傳》)這樣關中的大家族的形式被商鞅用耕戰和行政的力量摧毀,結果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秦國國力大增。面對這種外在的政策沖擊,關中的家庭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由大家族變為了核心家庭。據史書記載,當時平均家庭人口低于5人??紤]到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等原因,家庭除了父母還有孩子,所以低于5人的家庭是核心家庭。當時春秋戰國各諸候國有了文化接觸,其它諸候國也模仿秦國,孔子的理想——周代的大家族制度就慢慢被遺棄。大家庭組織形式被社會生產力摧毀。也因此歷史上漢高祖劉邦在年輕時到他丘嫂家去吃飯,便遭她的白眼。關中家庭自發的反應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漢朝建立后,漢高祖鑒于關東大家族勢力之不可辱,徙豪族于關中十余萬口,高祖以后“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之家于諸陵”(《漢書·地理志》)關中本來是核心家庭占主導,到此反而又是大家族聚居了,但這僅僅是關中一部分上層社會的家庭模式。他們是適應當時統治者的要求,然而普通人們仍然是核心家庭。由于沖擊是外來家庭組織——大家族,而且由于統治者的提倡,上層社會的人們放棄了以前的核心家庭組織模式,重新開始了大家庭的組織形式?!瓣P中富商大抵盡諸田”。(《漢書·地理志》)然而這是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王朝利益著想而采取的抑豪族的做法,與當時關中的小農經濟和生產力的現實并不符合。在關中地區社會底層,人們的家庭組織形式仍然是核心家庭,由于趙過的犁耕法和鐵器在普通老百姓中間的廣泛應用,小家庭組織模式更易于生存,所以核心家庭這種組織形式在底層中間更廣泛。
東晉末年到魏晉南北朝,世家大戶蔭庇人口,形成了史書上記載的“千丁共籍”、“百戶合室”的大型家庭,但這只是一時一地的特殊情況,這種家庭只限于江南。關中盡管也出現了蔭庇,但只是在行政隸屬關系上脫離了官府的管轄,不向官府納稅或服役了,日常的家庭組織仍然是核心家庭模式。
唐朝對大家庭也是持贊同態度。而且更加鼓勵大家庭的出現。唐時家庭規模比漢代更大,唐代法律規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徙兩年。同時對長輩也有限制:若祖父母、父母令別籍及子孫妄繼人后者,徙兩年,子孫不坐。(《唐律疏義))因此唐代家庭規模更大,擴展家庭,聯合家庭,主干家庭等家庭樣態也更多。盡管由于統治者的提倡,但是唐朝實行的是均田制度使得核心家庭在普通人中間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盡管統治者出于統治的考慮,鼓勵大家庭制度,然而它不能對關中家庭固有的組織模式形成沖擊,因為生產力限制了人們進行這種選擇。人們在面對政府的沖擊時有了變通的方法,那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同籍異財”現象。官府也允許這樣做,因為它們限制主要不是異財(分家析產),而是別籍(戶籍單列)?!洞筇菩抡Z》中記載:給事中劉仁軌和弟弟仁相不和,分家之后有人勸仁相主動和哥哥和解,“何不與給事同籍,五品家當免差科”,劉仁相卻說“誰能向狗尾底避蔭涼?”從這可看出唐代盡管有禮法合一的律令,人們也想出許多變通的方法仍然維持自己傳統的家庭模式。
宋代后,由于安史之亂及經濟重心的南移,關中地區的人口銳減。當時的家庭模式大致是聯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并存,也就是說已婚兄弟同居共財的家庭減少,但是核心家庭仍然盛行。北宋思想家張載指出“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貧賤之中,以至公相,宗法不立,既死遂族散,其家不傳”“今驟得富貴,止能為三四之計,造宅一區。及其所有,既死則眾子分裂,未幾蕩盡,則家遂不存”(《經學理窘·宗法》)。這是因為戰亂過后,人們需要集體的力量創造財富,所以當時核心家庭和其它幾種形式同時并存。在這個特殊時期,沖擊在于核心家庭沒法耕種更多的土地,而且由于戰亂,社會生產力受到極大破壞,核心家庭很難買起生產資料,比如耕牛。然而關中地區的人們的回應是或者組織成主干家庭,或者幾戶核心家庭聯合起來,形成互助,共同贖買生產資料。也因此其它的家庭組織形式并沒有在關中占據主導地位,而是形成了核心家庭占優勢,其它家庭組織形式并存的現象。
元代以降直到今天,關中地區的家庭模式是盡管有父母在堂,但是兄弟往往別居異財,或是將父母另居一處,分別供給生活用品。
為什么關中地區直到宋以后家庭組織形式才逐漸穩定下來直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呢?這是與社會生產力、人口與土地比例等問題有關。生產工具從秦漢到明清沒有質的躍升,但是從量的方面來說到宋代已經成熟了,還有荒田的開墾,水利的興修,使得家庭模式穩定下來。直到今天關中地區農村家庭的耕作模式仍然和宋代沒有太大差別,這也是生產力對家庭發展的限制。
中國歷代的統治者都提倡大家族的居處方式,然而有很多因素對它提出沖擊。首先是封建國家的稅賦最終是落在家庭的頭上。家庭是稅賦的直接承擔者,這就是歷代為什么要編戶齊民的重要原因。家庭內部如果人丁很多,賦稅就會很重。這就促進了大家族向主干和核心家庭的轉變?!懊耖T戶高丁多者,率與父母別籍異居,以避征戍”(《新唐書·卷五十一》)。
其次中國歷史上是以農建國的,小農經濟是國之根本,從秦開始的獎勵耕戰的政策一直沒有太大變化。這種情況下,父子關系和夫婦關系的緊密對于提高生產效率而言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因此,主干家庭、核心家庭一直占據較大的比例是很正常的事情。
另外關中地區沒有大規模的農業工程要組織大量農民去做,所以關中的宗族一直是可有可無。這和南方有明顯差別。南方往往有大型的水利設施需要人們集體去承擔,因此國內外許多研究者都認為水利興修是南方宗族興盛的原因。宗族勢力不強,核心家庭居于主導地位也是關中人民適應當地的生計方式的需要。
還有,由于關中在歷史上很長時間處于中國的統治中心,而統治者對大家族從來都懷有戒心,因為這更容易威脅自己的統治。
歷史上對大家庭的沖擊來自于封建小農經濟,因為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生存實屬不易,盡管面臨各種災害時大家庭的抵抗力很強,人們可以活下來。但災害是異數不是常數。所以通常情況下,因為生產力的限制,產出有限,如果是大家庭或大家族,那么消費品的分配久而久之就會存在很大問題,因而,人們對生產力沖擊的反應就是別居異財,保持小家庭的規模。盡管人們不斷地對過去的家庭組織形式重構。盡管有統治者提倡的大家庭這樣一種封建文化的反制,然而任何文化的設置在經濟和生產力這只看不見的手面前都是無力反抗的,關中地區整合與反應的力量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造就的。
三、近代家庭面臨的沖擊和變遷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的農耕文明面臨工業文明的沖擊,這種沖擊是致命性的。這背后是兩種生產力的抉擇,一種是機器大生產的生產力,一種是小農經濟的生產力,關中地區家庭面臨的沖擊和回應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是基督教信仰的傳播對關中地區人們關于傳統家庭模式觀念的沖擊。在光緒年間,關中地區就已經有了基督教的傳教士,他們宣揚納妾是違法的,不符合倫理的。這是在文化理念方面的沖擊。巴金的《家》也是西方文明對傳統的家庭倫理的沖擊的文學上的反映。
其次是近代工業的出現對傳統家庭組織模式的現實沖擊。農民賴以自給自足的家庭手工業被工業制成品所取代,從生產資料到生活資料,農民越來越依賴于市場的供給,“農民手工業日趨崩潰,昔日男耕女織之論調,今則男耕而女閑矣”“近年來洋貨充斥市場,如洋米、洋面、洋布洋紗洋油等之生活必須品,及紙糖脂粉等之消費品均系舶來物,可知西方文明對中國傳統家庭的沖擊”。民國時期,由于這種沖擊,傳統大家庭原有的生產功能已經開始喪失,核心家庭更為盛行。
新中國建立后,首先是新婚姻法對娶妾的廢除,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樣態。統計數據顯示:新婚姻法實行后,中國家戶登記數從1947年的8 621萬戶增加到1953年的13 385萬戶,家庭的規模相應下降到4人以下。這是有明確統計數字的核心家庭模式的出現。
第三是土地改革和農業集體化對傳統家庭樣態的沖擊,因為它采取的形式是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運動。政權用自己的強制力量改變了農民幾千年的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地通過集體化形式收歸國有,農民被組織到集體經濟中,這意味著小農經濟的耕作方式被取消,農民不必再為食物、住所和工作擔心。這些措施對家庭組織的沖擊雖然很大,然而并沒有改變關中家庭核心占主導的樣式。
第四是改革開放對家庭組織的沖擊。1978年,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這之前的社會及家庭組織形式,家族的生產性功能重新處于決定性地位,過去被削弱的功能重新得到強化。關中的家庭模式又一次重復了歷史的腳步,核心家庭再次占據統治地位。
縱觀關中家庭組織形式的變遷歷史,可以看到任何時候家庭面對的沖擊都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變革。盡管有沖擊,但是家庭組織的生命力很強,它用不同的方式對沖擊做出反應。家庭作為社會基本的組成成分,有它的穩定性,否則社會將動亂不堪,社會也無法進行繼替。
在所有沖擊中間,最大的是社會經濟條件,另一方面則是國家的政策。因為家庭對社會很重要,所以歷朝歷代每個統治者首先就是運用各種政令、手段、政策使家庭符合自己的統治利益和統治理想。但是家庭的反應卻不一定符合統治者的設想,它有自己的發展邏輯。這個邏輯就是家庭的形態是和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由于關中地區的特殊生計環境和經濟形態,由于生產力的不發達,人們傾向于分家析產。所以,關中地區的家庭組織并不是像人們想象的統治者提倡什么,家庭形態就表現為什么。
累世同居的大家庭,沒有成為關中底層民眾的選擇。考察關中歷史,更多的是圍繞父母、祖父母、或者自己與子女組織起來的包括兩代人或三代人的聯合家庭和主干家庭。根據研究,在18世紀,關中的聯合家庭占6.75%,主干家庭占30.47%,核心家庭占57.02%,單身家庭占5.76%。本世紀初的調查資料顯示,關中戶平均規模1911年是5.17人,1912年是5.31人,1928年是5,27人,1933年是5.29人,1936年是5.38人,1947年是5.35人。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見表1。

四、討 論
關中家庭是在傳統鄉土社會中被動地面對外部沖擊的,他們不可能擺脫鄉土社會習俗的影響,而且他們對外部的反應受到傳統觀念和文化的影響,盡管文化也會發生變遷,但是文化變遷也有自己的規律。通常物質文化的變遷是較快的,思想觀念的變遷是較慢的。無論從史料還是現實來看,關中地區家庭模式始終是核心為主。對家庭模式、文化和生計模式的關系是應該下一步深入討論的內容。
中國區域廣闊,各個亞文化區發展水平不一,習俗有別,所以對于整個中國家庭模式的整體性判斷是不存在的。我們需要以后進行更多的區域層次的研究,在占有大量資料基礎上,提出中國家庭模式的分析框架和相應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