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優先發展主導產業部門理論、發展板理論、產業鏈理論對中國中藥加工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為中藥優先發展加工業提供了理論依據,闡明了中藥加工業將成為21世紀中國獨具特色和優勢的產業,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并提出了發展中藥加工業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中藥加工產業;主導產業:發展極,產業鏈;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6)04--0042--05
現代科學發展觀、消費觀和醫療保健觀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帶來了人類回歸自然的潮流,也使傳統藥、植物藥,特別是中醫藥在世界范圍的逐步興起,這些變化趨勢要求政府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思考產業選擇和中藥產業的發展問題。
中藥產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貢獻,已成為我國一項具有較強發展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潛在的戰略性產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中國化學藥發展面臨需要解決自主知識產權問題,而中藥產業是我國最有可能在國際上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優勢的領域之一。中藥產業的發展關系到國計民生和13億人的健康問題。近年來,我國中藥產業取得很大發展,初步達到工業化規模,截至2003年,企業數達1014家,當年總產值661.83億元。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原來中藥用于治病演變為防病治病,中藥大健康產業已發展為“保健藥”、“功能食品”、“化妝品”、“藥用日用品”以及衍生出的“藥療服務業”(中藥浴,中藥足浴等)。從中藥產業鏈的運行過程可以看出,它貫穿于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領域,從藥品、功能食品、化妝品安全性和復雜性角度考慮,有眾多的環節或部門參與其中,每一個環節中都有若干技術、工藝流程,使得中藥產品類別更加豐富,中藥加工業顯得更加重要。
我國對外出口的中藥大部分為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出口量不足6億美元。這種原藥材出口后被加工成高附加值的藥品,反過來又抑制了我國的中成藥出口。表明我國中藥加工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現在生產技術和工藝落后,產品檔次低,企業整體素質差,轉化增值能力弱。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天然藥物的貿易額每年以超過7%的速度增長。而我國中藥加工業的銷售收入從1998年的368.31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602.86億元,年均增幅10.36%,如果保持這樣的穩定增長速度,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OTC天然藥物市場之一。
一、優先發展主導產業部門理論在中藥產業發展中的應用
1960年,羅斯托在《經濟增長階段論》中提出了“起飛”理論,以主導部門優先發展來帶動整個經濟的“起飛”和持續發展。他認為在成熟的經濟增長中,前進的動力是靠少數主導產業部門迅速擴張而得以實現的,這些部門的擴張有巨大的外在經濟和其他次級效應。
據專家分析,中國有13億人口,每年全國的醫療消費為4500億元,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4%,每年人均醫療支出僅為31美元。而美國每年人均醫療支出為4090美元,日本為1741美元,韓國為587美元。
隨著我國老齡化和環境惡化,各種慢性病有增加趨勢,如按每年人均醫療支出增加100美元計,每年全國的醫療消費就會增加15 000億元左右,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10%以上,這對于一個正在快速建設發展中的大國,無疑是一項很大的開支,這就需要找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醫療醫藥產業。目前,我國95%以上的化學藥品是仿制的。世界知識產權保護已發展到了新的階段,靠仿制已經行不通,只能靠創制新藥。但創新一個新藥產品一般需8~10億美元,需用10年以上的時間,顯然不符合我國國情。
世界發展觀、消費觀和醫療保健觀變化反映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對產業選擇和發展提出了要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應當考慮哪些產業的發展更符合時代的要求,以使我國經濟發展獲得長期全局主動。需要從國家角度和戰略高度對各個產業的發展進行宏觀指導,需要選擇和培育符合世界發展觀、消費觀和醫療保健觀變化的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戰略性產業。由于中藥符合世界發展轉向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潮流,消費觀轉向重視生活質量方向發展的潮流,醫療保健觀轉向自身免疫力和整體醫療保健的潮流,體現出崇尚天然的特點。因此,中藥應成為國家產業發展的重點,從國家戰略角度提出發展計劃。
長期以來,中醫藥對中國人民的醫療保健發揮了其最大作用并產生了最廣泛的影響,對國民經濟穩定持久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在占世界22%人口的中國衛生事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未來全球醫藥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中藥產業是中國最具知識產權優勢的產業,最有希望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這可以從主導產業部門形成的四個基本條件的分析得出結論。
首先,21世紀以來,醫療模式由傳統單純的疾病治療轉向預防、治療、保健、康復相結合的綜合模式,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全世界出現了強烈的“回歸大自然”的思潮。純天然藥物是繼化學藥物、生物制藥之后,最具發展前景的藥物。社會對中藥產品的消費需求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原始初級中藥材及中藥飲片類產品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深加工產品及產品的多樣性更能滿足健康保健和緊張的生活節奏的需要。
其次,制藥產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創新推動的產業,其研發投入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高效的研發創新就是制藥業的生命線,是制藥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中藥產業高利潤吸引社會創新行為。隨著我國技術創新事業的大發展,國家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增強,中藥產品的創新和先進技術設備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在較大規模以上的中藥加工企業中已經具備藥品GMP的生產標準和高效生產能力。
第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引進外資力度的加大,中藥三資企業數由1995年的15個增加至181個,實現當年總產價值由1995年的24.94億元增加至2002年的106.88億元,并且中藥產值利稅率達18%,高于化學制藥5個百分點左右,高于生物制藥3個百分點左右。D,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中藥產業領域,從資金角度考慮,可以滿足中藥加工業起飛的資金條件。
第四,中藥加工業的擴張和技術變革,是對中藥材的精深加工和市場對中藥產品不斷豐富的需求的增加,也是后向聯系的將中藥材作為原材料的產業部門的擴張和前向聯系的將中藥加工晶作為產品的產業部門的擴張。中藥加工業的銷售收入從1998年的368.31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602.86億元[1),從而拉動中藥材原料生產不斷攀升,中藥材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已從1995年的278.7千公頃增加到2003年的1 248.2千公頃。中藥加工業的發展將隨著國際市場和國內需求市場的不斷增加而擴張,特別是國內市場的拉動對中藥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影響較大。
二、發展極理論在中藥產業發展中的應用
“發展極”(developmentpoles)概念是法國經濟學家佩魯(F.Perroux)于1955年提出來的。他認為 從空間上看,增長在不同地區是以不同的速度進行的,在經濟增長中,由于某些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行業在一些地區或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并能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發展極”,這些“發展極”的功能是多樣化的,如生產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等。具有“發展極”的地區優先增長,可以帶動相鄰地區的共同發展。然后再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最終對整個經濟產生影響。佩魯認為,發展極的形成至少應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1)在一個地區內存在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群體和企業家群體;(2)必須具有規模經濟效益;(3)要有適宜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結合上述三個條件,筆者認為中國中藥加工業經過近10多年的發展正在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極。
發展極理論認為,發展極的形成首先需要在一個地區或一個行業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群體和企業家群體。中國中藥加工業,尤其是初加工和采用傳統技術的加工企業絕大部分分布在中藥材資源豐富的地區。吉林省通化市聚集中藥加工企業50家,銷售收入排名全國第4位;成都市擁有中藥加工企業24家,銷售收入排名全國第5位;貴陽市擁有45家中藥企業,銷售收入排名全國第10位。三個地區中藥材資源豐富,銷售收入加總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1.80%。他們以當地中藥材作為原料進行加工,使中藥加工增值,將加工增值后的中藥產品直接送到市場進行銷售或者將其作為再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原料提供給擁有先進加工技術的大型企業,如天津的天士力、天津中新藥業為首的現代化中藥企業具備更強競爭力的現代企業經過對初級加工產品的再加工實現進一步增值,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目前,我國已形成以天津、北京為首的環渤海地區,以上海、江蘇為首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和以廣東為首的珠江三角洲的中藥加工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從中藥初加工到深加工形成了具有一定產業鏈條的中藥加工企業群體,這些產業群體吸收了大量的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涌現出一批頗具管理經驗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和企業家群體,使這些中藥加工企業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在競爭中相互促進,具有對區域經濟極具影響力的支配地位,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展極。
發展極形成的第二個條件是規模經濟效益。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中藥加工業經歷了經濟轉型期,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中藥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1995年至2002年大型企業數由25個增加至82個,大型企業當年價總產值由1995年的51.62億元,增加至2002年的272.85億元。大型企業擁有科技機構數由1995年的30個,增加至2002年的79個,機構科技活動人員由1995年的731人,增加至2002年的2 611人。大型企業RSLD經費內部支出由1995年的3 939萬元,增加至2002年的51 349萬元,新產品所實現利稅占總利稅比重由1995年的8.67%增加至2002年的10.50%。這些企業規模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尤其是一些大規模的中藥加工企業在中國西部建設符合GAP規范的原材料基地,為廣大藥農提供了良好的有保證的市場,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財富,同時促進西部大開發的建設步伐。
發展極形成的第三個條件是適宜的外部環境。中國中藥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恰好為其提供了方便。從投資環境來看,中藥加工業是增值能力較強的朝陽產業,是利潤最豐厚的加工行業之一。雖然中國中藥加工業增值能力和日、韓水平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但與國內其他行業相比,仍然是最具發展潛力的。這些有前途的企業最容易籌集到資金,最吸引投資者,許多外商紛紛向這一產業投資正說明了這一點,作為金融機構的銀行和非金融機構在選擇貸款對象時必然首先考慮這類企業。從生產環境看,目前大型中藥加工企業正在按現代企業制度運行,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三權分立的股份制為其內部管理的高效率提供了最好的環境;小型中藥加工企業大多數是個人獨資企業或合伙企業,這些企業的經營者就是所有者,他們更是視企業為生命,注重企業生產管理,不斷提高企業效率,使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從市場環境看,隨著中國居民的收入不斷提高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重申“高質量的生存方式”,構建新的“生命質量”的健康指標,使中國正在成為中藥加工品的巨大市場。
三、產業鏈理論在中藥產業發展中的應用
任何產品或服務的生產都涉及到相當多的活動。從獲取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分配和銷售及各個環節間的關系,被稱為某一產業的縱向鏈條和縱向關系。產業縱向鏈關系是指產業中,上下具有投入產出聯系的企業之間所形成的相互銜接關系。這種關系包括從最松散的公平市場交易關系到最緊密的一體化關系的一系列模式。中藥加工業從中藥產品加工原材料的供應到中藥加工、制造,再到加工后中藥的上市恰好形成一條最具特色的產業鏈。
中藥加工業的后向聯系將中藥作為原材料。中藥加工業的發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中藥材,這將帶動中藥種植地區農業的發展,通過它的發展可以有效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帶動農村其他產業的發展。中藥加工業不僅是中藥種植業的延伸和繼續,而且中藥加工業比中藥種植業效益高、貢獻大,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價值創造和實現的過程。例如,中藥材中的甘草,從藥農手中收購價僅每公斤13元左右,將其初加工成甘草飲片達每公斤24元左右,將其加工成中成藥一復方甘草片的價格是甘草原料的10倍以上,如果將其精制成提取物“生胃酮”,其價格是甘草原料的120倍。融入高技術,將其加工成人類需要的“極品”藥物,則增值比例將更高。
中藥加工業的發展不僅僅需要中藥作為原材料,還需要先進的加工設備,這對機械行業、電力和電子產品自動化技術的需求都是可觀的;而中藥加工業生產的產品既可以作為原材料用于中藥大健康產業精深制造,生產“保健藥”、“功能食品”、“化妝品”、“藥用日用品”,帶動運輸、貿易、食品、化工等行業的發展,又可以直接進入市場供廣大消費者使用,中藥加工業的聯系效應是非常巨大的。又由于中藥原材料的種植分散在農村,而加工又要在企業內進行,銷售必須走向市場,產業鏈理論對中藥加工業發展的指導意義更顯重要。

四、中藥加工業優先發展的對策
國家為中藥加工業的優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使中藥加工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1.培育中國中藥企業集團。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國際直接投資將取代國際貿易的趨勢下,中國應迅速組織和發展自己的中藥產業跨國公司,早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這是中國中藥企業發展的既定方向和必然趨勢。政府運用政策、法規和市場等手段調整中藥產業組織,提升中藥產業集中度,形成若干具有優勢地位的中藥企業集團。為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使中藥加工達到國際市場要求的質量,必須采用現代化的生產加工技術。現代企業制度是中藥加工業優先選擇的企業模式,特別是大型中藥加工企業,采用股份制的現代制度,明確產權,增加效率,加強管理,降低成本,突出企業文化,創出名牌產品,樹立企業新的文化理念一
2.中藥加工業應走循環經濟之路。循環經濟的要求切合以中藥材資源為依托的中藥產業屬性和發展要求。發展中藥加工業循環經濟,就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中藥加工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中藥材種植、加工為載體,針對中藥加工業各階段廢物產生情況,充分利用占單位藥用植物總物量約90%以上的中藥生產副產物,設計起循環方式,盡量做到物盡其用,不給環境造成危害。其構成單元以藥源基地、藥材加工、中藥提取廠、中成藥制藥廠為主單元,以藥渣回收廠、生物肥料廠、飼料廠等為輔助循環單元,根據實際組合循環模式。
行業管理部門應對該行業進行重新規劃,發展中藥中間體生產,促進中藥可提取物商品化,像化學原料藥和中間體一樣,發展中藥原料提取物產業,提倡生產成藥的企業購買標準提取物或委托提取加工,而提取加工的企業應引導其相對集中于藥材主產區,這樣既有利于提高中藥生產經營的規范化和集約化水平,提取后的廢渣也可方便的回收加工成生物肥料,返回農田系統,減少污物的排放量,補充農田肥力,而且可減少藥材運輸成本,提高效益。
3.提高中藥產品品質和質量。中藥材品種與質量的均一性、穩定性是關系中醫臨床療效和中成藥質量的首要環節,中藥材質量與產地、生產、加工緊密相關,因此應首先建立以道地藥材產區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化基地,加強優質道地藥材的產業化規范技術研究與推廣。中藥材作為飲片和中成藥生產的原料,應是作為特殊商品經營、流通與管理。中藥質量控制與保障是中藥現代化、產業化以及國際化中的核心問題。因此,在加強中藥基礎研究的同時,應逐步完成常用中藥材和飲片、常用中成藥及新藥的質量控制規范,同時,盡快建立和完善嚴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中藥新藥臨床前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GLP)of‘中藥新藥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GCP)”和“中藥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和“中藥儲藏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以及與各規范配套的“技術操作規范(SOPs)”。V2_h質量管理規范與操作技術規范的健全完善不僅可極大的促進中藥質量的全面管理、控制與保障,還可以逐步修訂完善、得到國際上更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可,最終形成國際性的中藥質量管理標準與規范。
4.依靠技術進步提升下游產業對中藥材的綜合利用能力。在中藥規范發展的同時,下游產業也應從技術可行性上更多的利用好各種中藥材資源,減少資源的浪費。目前,許多中藥材正是因為下游加工程序復雜或者設計技術難度較大,造成了許多藥用部位的浪費。許多藥用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種子等具有相同的化學成分和療效,但由于缺乏科學認識,造成了許多藥用部位的浪費。另外,中藥供求信息、物流不暢,造成部分藥材的積壓霉變而浪費,影響了藥用資源有效利用。因此,中藥加工業應在開發和利用中藥材原料上不斷探索,開展技術創新,使其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的利用中藥材資源,實現中藥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1世紀國際市場中藥產品供求關系已由數量制約為主轉變成質量制約為主。經濟學分析認為中藥加工業是對中藥農業部門提供的初級產品和中間產品進行加工的工業部門,是對中藥產業鏈的延長。只有優先發展中藥加工業,才能提高中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藥現代化,推進中藥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