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輕工業是國民經齊的重要部門。目前陜西省存在著輕工業與重工業比例失調、輕工業原料輸出與輕工產品輸入比例失調的問題,這是造成陜西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之一,陜西擁有發展輕工業的技術與資源優勢,只有改變觀念,面向市場,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才能促進陜西輕工業的發展。
關鍵詞:陜西現象;輕工業;兩個比重失調;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6)04--0110--05
一、“陜西現象”與輕工業的“兩個比例失調”
近年來“陜西現象”一詞頻繁出現在各種媒體上,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之一。“陜西現象”是對陜西這樣一個資源大省、科技大省、農業大省、工業基礎雄厚的省份如今卻成為經濟“小”省的探討和質疑。導致陜西成為經濟“小”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的、也有體制的。但是,我們認為在“陜西現象”形成的過程中,陜西輕工業的“兩個比例失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陜西現象”更加凸顯。
“兩個比例失調”是指陜西輕工業與重工業比例失調,輕工原料輸出與輕工產品輸入比例失調。
(一)輕工業與重工業比例失調
改革開放后,國家號召調整產業結構,許多省份都確立了優先發展輕工業的戰略,但是陜西產業結構的調整卻始終沒有較大的改觀。輕工業的落后成為制約陜西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
以輕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主要指標,以全國的平均水平和經濟較發達的浙江省為主要參照物對陜西的產業結構進行分析(見圖1)表明,在全國范圍內輕工業占工業的比例相對穩定,經濟較發達的浙江省,其輕工業的發展速度更快,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1990年浙江省輕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高達65%,從1990年起,其輕工業進入了平穩增長時期。陜西省輕工業20世紀80年代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在40%~50%之間,2001年則下降到30.84%,輕工業的比重一路下滑。
再對陜西和浙江兩省輕工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進行對比分析(見圖2)發現,陜西省輕工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從1981年的2%下降了到2001年的不足1.5%,而浙江省輕工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卻一直呈上升趨勢,從5%上升到將近13.19%。這充分說明“陜西現象”的形成與輕工業的落后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在“陜西現象”的背后也有輕工業的影子。

(二)輕工原料輸出與輕工產品輸入比例失調
陜西擁有發展輕工業的豐富資源,但是長期以來只是對外銷售初級產品或進行簡單的加工輸出,輕工產品附加值較低。以皮革和紡織工業為例,陜西省出產上等原料皮(秦川牛牛皮、布爾山羊羊皮),但其制革工業卻已萎縮得幾乎消失。浙江省海寧市是我國無皮的“皮都”,2002年皮革工業企業達5 127家,產值已達131.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2.3%左右。陜西省是我國有名的紡織工業基地,但服裝等最終產品卻既無產量優勢,又無品牌優勢。而2002年海寧市家紡裝飾布行業產值則達到了86.2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16.5%,家紡市場占有率高達35%。
然而,陜西在低價輸出原料的同時,卻在大量輸入產品,課題組在2004年8月24日對咸陽市人人樂、家世界、愛家三家較大的超市所做的抽樣調查表明,在三大超市貨架上,陜西所產輕工業產品占銷售商品的比重分別為4%、5.8%和5%,“南貨西進”現象十分突出。盡管某一天的情況不能完全反映問題的全貌,但足以說明陜西輕工業產品在本地市場的貨架占有率是相當低的。2001年陜西省輕工業銷售產值、出口交貨值、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分別為153.98億元、4,46億元、144,12億元、2.26億元,占全國比重分別為0.74%、0.09%、0.72%、0.30%,在全國的排名分別為20、23、20、24。這些數據表明,陜西輕工業產品既沒有占領本地市場,也沒有走出陜西,占領全國市場。這第二個失調說明陜西在大量輸出廉價輕工原料的同時,又大量輸入輕工產品,將巨額利潤和廣闊的市場讓給了東部地區。
產業結構的形成與國家的產業政策有密切的關系。在“一五”計劃中,陜西省被列為國家新工業區之一。“一五”確定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有24項分布在陜西省,總投資達到18.25億元,主要集中在重工業領域,到1957年陜西省輕、重工業的產值比達到73.4:26.54。“三線”建設期間,國家對陜西400多個項目注入資金,僅基本建設投資就達186.5億元,主要集中在能源工業、國防工業、民用機械工業領域,到1975年陜西省輕、重工業產值比為42.39:57.61,工業重型化已經形成。改革開放后,面對被壓抑的巨大消費需求,我國輕工業發展迅速,但是固有的產業結構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先天不足的輕工業面臨市場強大的競爭壓力,在舉步維艱中無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兩個比例的失調”也源于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政策導向,近年來,陜西省特別強調重工業、高新技術、服務業產業的發展,而忽視了輕工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二、“兩個比例失調”對陜西經濟的影響
工業發展過程中“兩個比例失調”嚴重制約了陜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輕工業發展緩慢,使得“三農”問題日趨嚴重
2004年陜西農業生產總值為4 137 371萬元,而農業增加值僅為253 463萬元。輕工業中相當一部分行業都是以農產品為加工對象,輕工業發展滯后,一方面由于缺乏現代加工業的巨大需求,使得農產品“賣難”的現象屢屢出現;另一方面由于農產品缺乏深層次的加工,產品附加值低,“增產不增收”始終困擾著廣大農民,這兩方面都影響了農民的家庭經營收入。缺乏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難以獲得穩定的工資性收入,農民收入增幅緩慢。這些不僅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更為嚴重的是影響到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以及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規模經營,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導致陜西省“三農”問題十分突出。表1為2004年1~3季度全國各地區農村居民年家庭平均每人現金收入對比,浙江省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遠遠高于全國、陜西,這與浙江省注重發展以農為原料的輕工業有密切的關系。要解決“三農“問題,首先應當使輕工業成為帶動陜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龍頭”。

(二)輕工業發展落后,對相關產業和就業的帶動作用在減弱
輕工業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輕工業發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僅僅體現和停留在輕工行業內部,而且會對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定的帶動作用。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及2002年全國以農業為原料的規模以上輕工業企業數量占輕工企業總數的65.19%、64.97%,產值占輕工業產值的62.71%、62.60%。同期全國規模以上非農業原料的輕工企業數量占輕工企業總數的比例分別為34.81%、35.05%,產值占輕工業產值的比例分別為37.29%、27.40%。這充分說明了輕工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帶動作用。輕工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也非常顯著,以浙江省海寧市為例,皮革工業的發展帶動了流通等服務產業,2004年海寧皮革商城經營企業2 000家,市場成交額59.18億元,接待國內外客商和游客100多萬人次
輕工業屬于就業門檻低的行業,是社會就業的“減壓閥”,但是由于我省輕工業發展的落后,使得輕工業帶動相關產業和緩解就業壓力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得就業形勢嚴峻,導致人才和勞動力大量外流。2001年全國規模以上的輕工企業吸納就業人口13 307 773人,陜西省輕工業就業人只有135 280人,占輕工行業1%,而廣東、山東、浙江這些輕工業較為發達省份輕工業吸納的就業人口分別為2 754 452、1 663 168、1 341 553人,占輕工行業20.69%、12.49%、10.08%。這些省份不僅就業壓力小,反而吸引和容納了大批就業人口。
(三)輕工業發展滯后,財政收入增長及社會經濟發展緩慢
輕工業產品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且輕工行業還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增值顯著、利稅較高等特點。2001年全國規模以上輕工業工業增加值為56 530 525萬元、利稅總額16 625 631萬元、利潤總額為7 611 666萬元,而同期陜西上述指標分別為433 422萬元、97 615萬元、22 642萬元,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0.76%、0.58%、0.29%。由于我省忽略了輕工業的發展致使其發展緩慢,這也造成了陜西地方財政收入增幅緩慢。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輕工業落后是制約陜西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陜西現象”的形成與陜西輕工業的不發達之間有密切的聯系,輕工業的落后,不僅使得資源優勢難以轉化成為經濟優勢,對農業、重工業等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較小,而且產生了失業增加,財政收入減少,和沿海收入差距擴大等一系列問題。在振興陜西經濟的戰略規劃中,應將大力發展輕工業提到議事日程上,輕工興陜是必由之路。
充分發展輕工業是世界發達國家和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在美國、日本、韓國工業化進程中,以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為主導的工業結構曾占據較長的時間,充分發展輕工業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廣東、浙江、福建、山東、江蘇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快的省份,輕工業在其工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充分發展輕工業是不可違背的經濟規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種“線性”發展規律,即經濟的發展是從農業到輕工業,再到重工業,這是正常的產業更替發展程序。
三、輕工興陜的機遇、優勢和挑戰
陜西輕工業“兩個比例的失調”嚴重背離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陜西省具有豐富的資源和競爭優勢,應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輕工業。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更為嚴重的是影響到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以及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規模經營,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導致陜西省“三農”問題十分突出。表1為2004年1~3季度全國各地區農村居民年家庭平均每人現金收入對比,浙江省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遠遠高于全國、陜西,這與浙江省注重發展以農為原料的輕工業有密切的關系。要解決“三農“問題,首先應當使輕工業成為帶動陜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龍頭”。
(二)輕工業發展落后,對相關產業和就業的帶動作用在減弱
輕工業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輕工業發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僅僅體現和停留在輕工行業內部,而且會對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定的帶動作用。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及2002年全國以農業為原料的規模以上輕工業企業數量占輕工企業總數的65.19%、64.97%,產值占輕工業產值的62.71%、62.60%。同期全國規模以上非農業原料的輕工企業數量占輕工企業總數的比例分別為34.81%、35.05%,產值占輕工業產值的比例分別為37.29%、27.40%。這充分說明了輕工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帶動作用。輕工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也非常顯著,以浙江省海寧市為例,皮革工業的發展帶動了流通等服務產業,2004年海寧皮革商城經營企業2 000家,市場成交額59.18億元,接待國內外客商和游客100多萬人次
輕工業屬于就業門檻低的行業,是社會就業的“減壓閥”,但是由于我省輕工業發展的落后,使得輕工業帶動相關產業和緩解就業壓力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得就業形勢嚴峻,導致人才和勞動力大量外流。2001年全國規模以上的輕工企業吸納就業人口13 307 773人,陜西省輕工業就業人只有135 280人,占輕工行業1%,而廣東、山東、浙江這些輕工業較為發達省份輕工業吸納的就業人口分別為2 754 452、1 663 168、1 341 553人,占輕工行業20.69%、12.49%、10.08%。這些省份不僅就業壓力小,反而吸引和容納了大批就業人口。
(三)輕工業發展滯后,財政收入增長及社會經濟發展緩慢
輕工業產品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且輕工行業還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增值顯著、利稅較高等特點。2001年全國規模以上輕工業工業增加值為56 530 525萬元、利稅總額16 625 631萬元、利潤總額為7 611 666萬元,而同期陜西上述指標分別為433 422萬元、97 615萬元、22 642萬元,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0.76%、0.58%、0.29%。由于我省忽略了輕工業的發展致使其發展緩慢,這也造成了陜西地方財政收入增幅緩慢。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輕工業落后是制約陜西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陜西現象”的形成與陜西輕工業的不發達之間有密切的聯系,輕工業的落后,不僅使得資源優勢難以轉化成為經濟優勢,對農業、重工業等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較小,而且產生了失業增加,財政收入減少,和沿海收入差距擴大等一系列問題。在振興陜西經濟的戰略規劃中,應將大力發展輕工業提到議事日程上,輕工興陜是必由之路。
充分發展輕工業是世界發達國家和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在美國、日本、韓國工業化進程中,以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為主導的工業結構曾占據較長的時間,充分發展輕工業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廣東、浙江、福建、山東、江蘇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快的省份,輕工業在其工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充分發展輕工業是不可違背的經濟規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種“線性”發展規律,即經濟的發展是從農業到輕工業,再到重工業,這是正常的產業更替發展程序。
三、輕工興陜的機遇、優勢和挑戰
陜西輕工業“兩個比例的失調”嚴重背離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陜西省具有豐富的資源和競爭優勢,應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輕工業。
(一)機遇
一個統一、開放的國內市場正在逐步形成,為陜西省輕工業產品進入異地市場掃清了障礙。連鎖經營和配送業的發展為陜西省產品進入異地市場開辟了渠道;我國加入WTO,使我國輕工業產品出口的外部環境得到改善,使我們面臨著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市場;陜西省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優惠的政策加上便利的交通、優越的位置、較好的基礎設施和優秀的人才儲備,這對陜西省輕工業的發展將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經過20多年的發展,東部輕工業進一步發展受到成本和資源制約,東部地區的輕工企業必然要向西部轉移。這些都為陜西輕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二)發展輕工業的優勢
1.發展輕工業的基礎——資源優勢。陜西省是農業大省,2002年水果總產量514.70萬噸,肉類總產量105.83萬噸,農業資源豐富。這些資源為食品飲料工業、肉類加工工業、罐頭食品、乳品工業、裘皮及制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陜西以農業人口為主,到2002年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67.74%。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必然游離出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低廉的勞動力必然會降低成本,使陜西省的輕工業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
2.發展輕工業的核心競爭力——科技和人才資源。陜西省是全國有名的科技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林立,其中許多院校和科研機構都與輕工業有密切的關系,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科技大學等單位。這些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在全國都名列前茅,這些將為陜西輕工業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
(三)發展輕工業的挑戰
全國范圍內的輕工產品的結構性過剩和陜西輕工業產業集中度低是發展輕工業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輕工行業產能已具有相當大的規模,許多產品的產量居于世界前列,但國內低水平重建依然存在。我國輕工業行業結構性過剩與市場需求之間矛盾突出,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陜西省輕工業行業分布廣泛,但規模以上輕工企業的數量較少,難以產生規模效應和集群優勢。
四、陜西輕工業發展的新思路
良好的機遇和優越的條件,為陜西輕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陜西必須抓住這個機遇,從觀念創新人手,通過技術創新,政策引導等來推動陜西輕工業的發展。
(一)觀念創新,重新定位,發展“新輕工”
陜西省今后在發展輕工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重新審視輕工業,對輕工業進行重新定位,發展“新輕工”。所謂的“新輕工”就是利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對傳統的輕工行業進行改造,提高產品的質量,提升產品的檔次,使其成為與環境協調性好的高附加值的加工產業。皮革制品是再普通不過的輕工產品,意大利人卻把它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的產業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他們不但向世界各地出口產品和原料,還向國外輸出技術和生產設備,這一產業每年為意大利帶來巨額的外匯收入。
“新輕工”還要求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陜西輕工業的發展,既要考慮現實利益,又要考慮長遠利益。要依靠科技進步,組織推廣成熟、可靠、先進、適用的技術,推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環保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應用水平,大力發展清潔無公害產品,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二)增長方式創新,建立主題輕工業園區,發展規模經濟
陜西省輕工企業行業分布相當廣泛,共有22個行業144個門類,其中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產業集中度低、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是我省目前輕工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實行產業適度集中,建立主題輕工業園區,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將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或有一定關聯度的企業集中在園區內,通過這些行業的集中發展,將其真正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優勢,使這一地區成為某種產品的代名詞,就像提到陶瓷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廣東佛山。
當前陜西省正在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建立主題輕工業工業園區將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龍頭,以點帶面,發展特色經濟。通過產業的關聯帶動,延長產業鏈條,拉動陜西省相關產業的發展,使行業成長帶來的經濟效益擴散到其他經濟領域,培養經濟增長點,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但在建立主題園區的同時,要注重錯位發展,突出特色。
(三)管理創新,面向市場,抓營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買方市場的形成,消費者開始關注品牌,消費步入了“品牌時代”,尤其是知名品牌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從我省輕工行業目前的情況來看,缺乏的就是晶牌,尤其是知名晶牌。因此必須開展創建名牌的活動。在實施名牌戰略的過程中,企業、政府、媒體要充分認清各自在創建名牌過程中角色,企業是創建名牌和生產名牌的主體,媒體是宣傳名牌的主力,政府職能部門是保護名牌的后盾。緊緊抓住生產、宣傳、保護這三個環節,提高我省輕工業產品的知名度,鞏固本省市場,擴大在異地的市場份額。
另外,還要特別加強企業的市場營銷工作,集中力量解決好日用消費晶進入超市的突出問題,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和適應連鎖經營、倉儲式銷.售、商品配送中心以及專賣店等現代營銷方式。
(四)政策創新,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輕工企業入陜
在全國上下都開展招商的熱潮中,能否吸引國內外輕工企業到陜西投資還取決于陜西的投資環境,取決于是否有敢為天下先的政策。在當前這樣的大環境中,應當采取“放水養魚”的寬松政策,注重長遠利益。同時,我省必須加強基礎設施等硬件設施的建設,更重要的是加強“軟環境”的建設,在“軟環境”中政府部門的工作作風和辦事效率,對投資者影響較大。政府部門應該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
(五)技術創新,教育科技是基礎,搞好兩個結合是關鍵
發展陜西輕工業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要靠人去實施和完成。人才的培養就成為當務之急。輕工興陜,必須首先興教。我省農業勞動人口所占比重較大,勞動者素質較低。面對現實,政府在積極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要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技術教育。
其次是走“兩個結合”之路,即高校與陜西具有優勢學科的科研院所相結合,辦出有特色的專業;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相結合面向生產,解決企業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同時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使其真正轉化成商品,真正轉化成第一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