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軍
2004年12月8日,在北京意大利歌劇周上,意大利真實主義歌劇作曲家萊翁卡瓦洛(Leocavallo)的《丑角》(Pagliacci)在天橋劇場上演。男主角托尼奧(Tonio)一出場,一首被歌劇界所公認的男中音“試金石”的詠嘆調隨著“Si puo? si-puo?”的開句輝煌而壯麗地響徹整個劇場。在可容納一千八百人的天橋劇場中,這個聲音輕易地穿過樂隊,在人們的耳鼓振響,帶給每一位現場觀眾以強烈的視聽沖擊。舞臺上的他技藝精湛,技巧嫻熟,突出地表現了該劇獨特的韻味及魅力。他的演唱風格純正,音樂感覺敏銳、得體,在音樂表情和人物刻畫方面也十分細致、精到、富于感染力,讓現場的觀眾重溫了有如上世紀“意大利歌劇黃金時代”歌劇大師般的美妙歌聲。他就是中央歌劇院旅美男中音歌唱家賀磊明。
一、 學向勤中得——在歌劇的海洋里
賀磊明于八十年代初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傳統且正規的聲樂教育給他打下了堅實的根基。1983年他被選入由文化部在京主辦的意大利歌劇大師吉諾·貝基(Gino Bechi 1913—1996)的班上學習。目前國內乃至國際舞臺上著名的華人歌唱家很多都是從這個大師班里走出來的,如田浩江、田玉斌、汪燕燕等。賀磊明在大師班中表現突出,備受大師的稱贊,由此被業內人士所熟知,1985年他順利進入中央歌劇院。到劇院頭兩年,他同其他青年演員一樣,唱合唱、飾演群眾。在閑暇時,他便在鋼琴旁推敲歌劇表演藝術的技藝,練習美聲演唱的技巧。
1986年底,劇院復排比才的歌劇《卡門》,他飾演法國軍營中的上尉官莫拉萊斯。該角色的唱段要求表演者音域寬且要氣息連貫、綿延,許多男中音都曾在此跌跟頭,甚至由于過分用聲而直接“栽”在了臺上,但若是把握得好則會是一個難得的“碰頭彩”的角色。“序曲一過,全劇的第一嗓可就在你這兒了”,導演不無擔心地囑托著,同時,耐心地指導他怎么入戲、怎樣進入角色。依據劇情:炎熱的夏日、一群士兵懶洋洋地在廣場上站崗,換崗之前,附近工廠下班的女工們會路經此地,他們又有機會同姑娘竊語幾句了。上尉軍官莫拉萊斯也被這種氣氛所感染。用什么樣的聲音色彩來塑造帶有法國浪漫氣質的軍官呢?賀磊明通過對角色的細心揣摩,悟出了“松而不散、重在喉器”的用聲方法。正式演出時,他那松、通、亮、美且字字清晰的歌聲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他把歌劇的“用聲傳境”、“以聲傳情”的表現特質,通過演唱的音響品質傳達給了觀眾,讓每一個在場者得到了充分的審美滿足。
賀磊明幾次“亮相”后,佳績接踵而至。他連續獲得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聲樂比賽一、二等獎,主演了多部中、外歌?。凰麉⒓恿巳嗣袼囆g家施光南的歌劇《屈原》的演出;首演了王世光的歌劇《馬可·波羅》并由此而獲得政府“文華獎”。1991年,賀磊明參加以世界著名歌劇大師阿爾弗萊德·克勞斯(Alfredo Kraus1927—1999)命名的四年一屆的國際聲樂比賽,獲優秀男中音稱號并得到全額獎學金,赴西班牙賽奧音樂學院大師班學習聲樂及歌劇表演。1993年,賀磊明應邀參加美國西部藝術節并定居美國。
二、 十年磨一劍——歌劇舞臺上的探索
初到美國,每當學業上遇到困難,他就會想起吉諾·貝基大師的一句話:“最偉大的教師是你自己,無論多少老師指點過你,要想找到正確的歌唱感覺及方法,只有自己的悟性?!彼扇×遂`活多樣的學習方法:找來大演唱家的音像資料,進行篩選、研究;到劇場聽演唱、和大師同臺演出、有選擇地聽大師上課。他漸漸地領悟到:中國人的嗓音、聲樂教育一點都不差,東方人情感更為豐富,音樂感知性更強。同時,他也意識到與技巧密不可分的是語言,明確每一句歌詞的含義、單詞的發音,把劇本同文化背景相對照進行朗誦,把旋律同人物性格相比較進行吟詠,再把歌詞同音樂節奏相參照進行體味,這都是漫長且又必須經歷的學習過程。有時候一段簡單的宣敘調他就要花費幾個月進行練習,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經過多年的刻苦訓練,他終于可以自如地運用意大利語,并能夠較好地把意大利語的獨特韻味灌注到自己所表現的音樂作品當中。
在海外學習期間,賀磊明演唱最多的是傳統意大利歌劇。他多次榮獲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理事會聲樂選拔賽大獎,全美及國際聲樂比賽頭獎,簽約過許多歌劇院、交響樂團及音樂廳。他的演唱表演被權威評論家們稱之為“無可挑剔的”,被譽為“國際一流的歌劇表演藝術家”。觀看過他現場演出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無論是歌劇還是音樂會,無論位于前排還是后位,臺上的賀磊明都會在松弛、自然的狀態中把歌聲清晰地送遞到觀眾的耳中,令聽者心情激蕩、心潮澎湃。
十年磨一劍?;趯β晿匪囆g的執著追求和深刻理解,2004年底賀磊明以歌劇《丑角》(Pagliacci)演出的形式向祖國匯報。他所帶回的不僅是一部韻味純正的意大利歌劇表演,更是他那極具震撼性的包含著高超音響品質的聲樂表現理念。演唱時那貫穿始終的旋線式高泛音共鳴,讓他得以用純凈、晴朗的聲音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內心充滿矛盾,自卑而又嫉妒心強烈的托尼奧,從而為觀眾在聽覺上呈現了一個精彩的音樂世界。筆者觀察到,國內一些資深聲樂藝術教育家對賀磊明的演唱多次現場聆聽和研究!
“旋線式高泛音共鳴”是“旋繞”(Around )和“面罩泛音”(Maskharmonic) 兩個音樂術語的并列,指發聲體在具有良好聲學原理的劇場空間中所形成的帶有飛揚性聲波傳送效果的客觀真實。賀磊明的嗓音當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也不是最豐厚的,可他所練就的旋線式高泛音共鳴技巧,卻使他那本不渾厚的嗓音完全能夠聽任他的意愿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幾十年來,他在科學而有規律的聲樂磨礪和鍛煉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自發的、下意識的機體運動的高級歌唱狀態。他在演唱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戲劇內容和音樂表現上,用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使聲音的線條空間特性極大地施展開來,促使聽眾聽覺空間幅度的戲劇性變化而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
“賀磊明在中國歌曲的演唱過程中,字、詞的處理已經達到了一個藝術境地”,這是中央歌劇院院長劉錫津對其美聲唱法的評價。賀磊明把中文歌詞的韻腳同拉丁語系語言中的“音步”①相結合,把音序均勻、音調和諧的意大利語言同音律平陽、聲韻清晰的中文相比較,構建成了在其高超技巧包容之中的聲樂之美。通過歌聲,讓觀眾感覺到意大利美聲演唱的科學性是值得、也是應該被本民族的藝術工作者吸納的,畢竟東西方音樂文化是相互交融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目前,作為外籍特聘專家,賀磊明同時受聘于中央歌劇院和他的母校——武漢音樂學院。他深情地說:“祖國對我們海歸人員的關心和愛護讓人感動,我們在這里生活得很好、工作很安心。無論國籍如何改變,我始終是我們的民族心、中國人。”我們由衷地期盼著他在歌劇舞臺上做出更好的成績,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聲樂人才。
①“音步”一詞引自于語言學家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852頁。
佟軍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