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安德列依·亞辛斯基
第15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結束已有四個月了,但人們對比賽所傾注的熱情依然不減。同時,人們也對這項賽事的獨特性、對“肖邦現象”以及肖邦音樂在今日世界中的地位有所反思。
當一位業余鋼琴手演奏《前奏曲》《夜曲》或《瑪祖卡》等簡單的樂曲時,會對自己的創造性有所感悟。無論對于專業演奏者還是對于敏感的聽眾來說,這些樂曲或許就是他們探索藝術奧秘的漫漫長路上的伴侶。
自肖邦年代至今,我們的生活條件已有顯著改善,世界也變得今非昔比。隨著技術的進步,原先肖邦需要幾周時間完成的旅行,今天只需數小時。我們的穿著打扮已不同,我們有了電視、互聯網等等。
然而人類、作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力爭滿足其物質需求的同時,也擁有復雜的感情生活乃至心理需求。這一點卻未有絲毫的改變。
肖邦在其作品中,有意識或更多的是無意識地向我們傳達了他的深切關注。我們知道肖邦的一生充滿劇烈的動蕩變幻,而他的音樂對此也有所反映。在其華美精致、不落俗套的音樂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他深邃的個人情感:直面生活的苦與樂,生活中的煩惱和茫然,渴望和期盼,以及時隱時現的只有在夢境與幻想中才能找到的點滴幸福。
當我們今天聆聽或評議肖邦音樂時,我們是否有充分的能力架起一座通向作曲家的橋梁?我們能否理解和體驗到作為音樂家的肖邦、抑或作為普通人的肖邦所具有的情感?今天的我們是否具有足夠的敏銳性或者勇氣、善意和信念,去相信這一切可能確有其事?對于作曲家的真誠懺悔我們有否做出回應,敞開心扉地接納其中的意韻,以及關乎高貴、尊嚴和善意的純粹之美?
現今這個時代似乎孕育不出如此的人生觀。羅曼蒂克在今天已行不通。把真誠和直率視為懦弱和缺乏主見,這已是司空見慣。在鍥而不舍地追逐成功和輝煌業績的過程中,真正的價值觀已無人問津。
在音樂界,在鋼琴演奏中,我也看到有相似的趨勢。然而,賣弄炫耀之風引發了爭議。敏感度稍差的演奏者和聽眾常常沉溺于對膚淺、華麗的演奏的欣賞而無法自拔。他們并沒有得到表面之下更為重要的藝術真諦。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于渴望在肖邦比賽中獲得成功的演奏家來說,其精湛技藝和強烈的個性正是其獲勝的一個障礙。過度的自由放任而沒有深刻的思想積淀,使青年鋼琴家更難以達到各種演奏手法的適度和諧和平衡,而這兩者在肖邦音樂中都極為重要。
肖邦比賽并不是專為技藝超群的鋼琴家而設的競賽。其他一些比賽卻是如此,它們欲將青年演奏家推上世界舞臺,而且做得相當成功。然而,華沙的比賽威望極高,也給了獲獎者成名的機會(如波利尼、阿格里奇、奧爾松、齊默曼等)。這項比賽面向的是對肖邦的音樂內涵已有獨特理解并對其表現出應有尊敬的演奏家。
肖邦音樂的演奏傳統非常豐厚,但是,不能毫無主見地模仿前輩大師——復制件總沒有原件值錢。誠然,音樂演奏的美學觀念在不斷改變,但是鋼琴家在受強烈欲望驅使而想以創新方式有別于其他演奏者時,不能對傳統熟視無睹。這種態度是危險的,對于作曲家來說往往也不公平。
這里,我想要絕對明確這一點:緊扣樂譜并不會對演奏者的個性有任何制約。肖邦的音樂為鋼琴家留有足夠的天地施展其精湛技藝、想象力、性情和個性,同時又忠于肖邦的美學觀。
對于肖邦風格的爭論可以無休無止。自由派人士(觀摩肖邦比賽的一些評論家) 期盼創新性的詮釋,他們爭辯說我們不知道肖邦本人實際的演奏情況,因為他的演奏沒有留下錄音。而其他人,包括我在內,認為我們已有足夠多的肖邦同時代人對其演奏的描述,以及肖邦弟子們流傳下來的肖邦本人自述。了解了主題以及演奏傳統和直覺感受,我們就能解答有關肖邦音樂精神的諸多問題。由此我們想到了演奏者的美學問題:他的職責是服務于作曲家及其作品,服務于觀眾。演奏者不能利用肖邦的音樂來炫耀自己的精湛技藝,而應利用自己的精湛技藝和個性展現肖邦的情感財富及其音樂所欲表達的所有內容,并將其帶給觀眾。這樣做是否過于理想化?不,這種態度反映出一種負責任的要求。
第15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結果已公之于眾。最高獎獲得者拉法爾·布列查赤是一位杰出的青年鋼琴家,一位負責任的音樂家,他對演奏者的職責有很好的理解。他對演奏肖邦音樂富有天賦,懂得其中哪些屬于古典,哪些屬于浪漫,哪些為波蘭所特有。他的演奏沒有一絲一毫的做作,非常具有表現性,直率而又真誠。
其他人如何呢?難道因為第二名和第五名空缺,就說是參加第15屆肖邦比賽的鋼琴家都沒有天賦?情況并非如此。在參賽者中,確有一些極出色的音樂大腕,他們或曾在知名國際比賽上獲過獎,或將很快摘取桂冠。無論是進入決賽的選手,還是通過第一輪和第二輪比賽的選手,都不乏其人。這里,我要重申一下:華沙的比賽是專為肖邦而設的,有些青年鋼琴家,即便天資出眾,也會感到難以體會肖邦的音樂藝術和演繹之中的重點所在,而實際上精湛技藝僅起輔助作用,只能用之于實現更高的目標。如果他們中的許多人能夠不屈從于現代時尚的誘惑,不屈從于并非總被看好的自由發揮的誘惑,而是堅守許多永恒不變的價值觀,那么光榮應屬于他們!
肖邦的音樂不僅表現美,而且也讓我們隱約看到這樣的一絲希望:人性中所有最有價值的、最高尚的、最純潔的東西都會永存下去。
肖邦比賽參賽者中有許多亞洲鋼琴家。但我得承認,李云迪獲得輝煌成功之后,我曾期望有更多的中國鋼琴家來華沙參賽,并在肖邦比賽中占據重要位置。
我深知并欽佩中國鋼琴家所具有的藝術敏感性、想象力,以及演奏鋼琴時的卓越心理和生理控制力。我確信下一屆比賽中他們對肖邦音樂的演繹會取得成功。
我曾有幸擔任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鋼琴比賽的評委,也曾拜訪過中央音樂學院并結識了許多杰出的中國教育家,如周廣仁教授和但昭義教授。我十分欣賞音樂在中國所受到的尊重,這確實非常鼓舞人心。
我向中國所有的肖邦音樂愛好者們致以最熱烈的問候!
安德列依·亞辛斯基,波蘭著名鋼琴家。 1936年生于波蘭,曾在卡托維茨和巴黎學習鋼琴,1961年獲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鋼琴比賽一等獎,同年開始音樂演奏生涯,足跡遍及波蘭和蘇聯、歐洲、亞洲、拉美的許多國家。曾任卡托維茨音樂學院教授和鋼琴系主任,德國斯圖加特高等音樂學院教授。在許多國家舉辦過音樂大師班和講學活動。自1975年起擔任諸多重大國際鋼琴比賽的評委,如伊麗沙白、瑪格麗特·隆、魯賓斯坦、柴可夫斯基、利茲、都柏林、布索尼、范·克萊本以及華沙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等。2000年和2005年他兩度出任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評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