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寧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能源資源消費也持續增長。堅持能源開發與節約并舉,加強用能監管,大力推廣節能技術,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全市節能降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五”期間,全市主要行業累計節能達到113.1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硫1.57萬噸,煙塵0.22萬噸;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持續下降。2005年,全市實際消費能源總量2300萬噸標準煤,萬元GDP能耗強度為0.94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3%;全市能源利用效率約39%,比全國平均水平約高6個百分點。
當前,寧波市節能工作所面臨的形勢是:節能降耗的氛圍日益濃厚;節能已逐步成為企業自覺行為;普通百姓的節能意識不斷增強;產業結構調整正朝著有利于節能方向發展。
但是,節能工作也面臨一定困難和問題,如產業結構重型化態勢將推動能耗上升;節能空間縮小、難度加大;居民用能需求剛性增長等。
雖然寧波是經濟大市,但同時也是能源小市,全市99%以上的一次能源需從外部輸入。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能源消耗總量呈現上升趨勢。“十一五”期間,我市要實現節能降耗工作目標,必須應對挑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此,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方針政策,在思想上真正高度重視節能降耗工作。另一方面,必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強化管理、結構調整為主要抓手,依法節能為保障,完善政策,抓點促面,節存量限增量,獎節罰超,努力形成政府大力推動、市場有效驅動、企業和公眾參與互動的節能工作格局,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
一、依靠技術進步支持節能降耗
一是支持節能技術的開發。加大對節能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新型照明、節能空調、建筑保溫等領域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對高效能工藝、技術、產品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研發。把重大節能技術項目列入科技計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產業化項目計劃,加快產業化進程。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積極推進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主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加強產學研合作,開發應用先進節能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二是加強節能技術推廣應用。定期發布《節能及清潔生產導向目錄》,引導企業重點應用節能新技術。加強對傳統工藝、生產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引進、消化、吸收一批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工藝和設備,并定期進行公布和推廣。抓好一批節能型和清潔型示范企業(項目),樹立節能典型,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三是加大耗能設備工藝更新改造力度。抓緊制訂和實施分行業的耗能設備工藝更新改造計劃,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節能技術對傳統工藝、生產設備更新換代。按照寧波市“十一五”節能專項規劃,組織實施電力系統節能、工業鍋爐改造等十大節能重點工程,積極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十大節能重點項目建設。
二、規范管理強化節能降耗
一是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管理。我市263家用能大戶企業耗能1455.86萬噸,占全社會總耗能的63%,抓好這些企業的節能,對我市節能降耗關系重大,為此我們將以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管理作為重要抓手:①通過實施能源審計,定期對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狀況進行檢查評估;②定期公布重點用能單位名單、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狀況及與國內外同類企業先進水平的比較情況;③加強節能專業隊伍建設,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要求重點用能單位設置能源管理機構和崗位,促進企業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水平;④通過清潔生產、能源審計、電平衡測試、水平衡測試、節能專項檢查等工作,指導企業做好節能方案,推進重點用能企業節能工作的開展。
二是實施GDP能耗公報制度。每年向社會公布分地區萬元GDP綜合能耗及降低率等指標;每半年公布分地區萬元GDP電耗和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等指標;每季度公布重點用能企業能源消耗和單位產品綜合能耗等指標。
三是加大節能新模式推廣力度。推行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節能新機制,推廣電力需求側管理(DSM),推動節能自愿協議的開展。對合同能源管理(EMC)的節能管理新模式進行試點,適時在市(縣)兩級建立合同能源管理指導委員會。
四是完善節能技術服務體系和監管體系。支持和鼓勵有實力、有資質的投資者和專業人員進入節能技術服務市場,開展合同能源管理業務,提供節能項目評估、設計、融資、施工、運行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務。建立健全市、縣(市)區節能行政監察機構,加強市節能監察中心能力建設,依法開展節能執法和監察(監測)。
五是依法加強能源計量管理。狠抓能源計量管理制度的落實,強化能源計量的數據應用和管理,引導企業全面建立能源計量檢測體系,提高計量保證能力和計量管理水平;依法加強已實施能效標識的產品監管工作。
三、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節能降耗
一是提升優化產業層次。根據國家有關的能效標準和先進地區能效水平,結合寧波產業特點,研究制定《寧波產業能效指南》,提高高耗能產業市場準入門檻。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提升高技術、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產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
二是實施建設項目能耗審核制度。嚴格執行《節約能源法》等法律法規中有關建設項目節能管理的規定。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應當包括合理用能的專題論證或節能篇(章)。其中,年耗能1000噸標煤以上的項目,應當經有資質的工程咨詢機構評估。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設計和建設,應當遵守合理用能標準和節能設計規范。對達不到合理用能標準和節能設計規范要求的項目,不得審批、核準、備案。項目建成后,達不到合理用能標準和節能設計規范要求的,不予驗收。對未經批準擅自建設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負責人的責任。各縣(市)區和有關部門在招商引資中,要將項目萬元增加值能耗作為重要審核條件,嚴格把關。
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原則,重點實施工業循環經濟“2412”工程,部署抓好2個縣(區)、4個工業園區、10個鄉鎮、20家企業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同時,大力培育產業循環鏈,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資源循環利用產品與技術,逐步形成有利于節能降耗、資源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建立健全區域性的循環經濟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科學評價各地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和水平。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在化工、冶金、紡織等重點行業,加強清潔生產審核,大力培育清潔生產示范企業和綠色企業。
四、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節能降耗
一是建立健全節能法規和政策。積極配合做好節能地方法規《寧波市節約能源條例》的起草工作,推進依法節能。同時,通過行政規章,強化對用能企業的節能管理。制定完善《寧波市重點用能企業節能行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督促用能企業淘汰的落后工藝和設備。
二是強化節能激勵機制。從2006年起市財政每年新增安排不少于2000萬元的節能專項資金,并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長比例,主要用于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推廣應用、示范試點、宣傳培訓、信息服務和表彰獎勵,節能檢測設備的配置,節能服務平臺建設等所需費用。認真研究并執行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和支持節能產品(技術)的生產、應用和推廣。
三是建立節能項目融資機制。節能主管部門要加強與金融主管部門的聯系,適時向社會和金融機構推介有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節能項目,推動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加大對節能的資金投入。鼓勵企業通過市場直接融資和爭取國內外金融組織貸款,加大企業節能更新改造。鼓勵擔保機構對節能項目進行投資擔保。
四是完善用能價格機制。建立反映能源供求狀況和體現能源稀缺程度、促進節能的價格形成機制。加大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力度,科學合理提高能源價格,按照產業政策實施差別化能源價格政策。根據國家、浙江省制訂的各行業萬元增加值(產值)能耗或產品單耗限額標準,對超過限額標準的耗能,實施累進加價;對列入計劃應予淘汰的高能耗劣勢產業的全部用能,實施加價。
五是制定節能目標責任制。將全市“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目標,以地區為主、部門為輔的原則,按年度分解落實到各地和各部門,實行嚴格的責任制。
我們還要結合節能降耗年活動,在全市范圍內廣泛、深入和持久地開展節能宣傳,完善節能信息傳播渠道,不斷提高全社會的能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營造良好的節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使“節能光榮”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節約能源成為企業和市民的自覺行為。
(作者系寧波市經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