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教師職業生涯的普遍感受
許多研究都已經證明,職業倦怠是許多職業從業人員普遍存在的現象。職業倦怠是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消極心理反應,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其實,對所從事職業有不同程度的消極性心理反應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超出正常范圍,或成為一種持續性的心理反應,則已經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了。
近年來,教師的職業倦怠受到教育研究者和決策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已經有一些研究從教師的工作時間上來解釋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教師表面上一周只有16-18節課,但是,和這些課時相對應的是每天100-120份作業,還有輔導、自習、早讀……,每月還要舉辦2-3次主題班會,隨時處理學生及其家長的問題,參加各種培訓和教研活動。
減少教師的工作時間,雖然做起來很難,但畢竟還相對容易解決。但是,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其他原因,卻需要教育界,特別是學校認真對待以求有所改善。
除工作時間的影響外,還有什么因素在影響教師的職業倦怠?
教師職業倦怠還和教師工作的性質有關。教師的職業和醫生、警察、基層社會服務人員一樣,都是以助人為職業的,在助人工作過程中,會由于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障礙頻繁引發對自己心靈內部的沖突,從而引發對工作的厭煩。
教師的職業倦怠還來自于教師崇高的社會形象帶來的壓力。社會對教師的崇高形象設定,使得教師在精神上、在行為上對自己有許多限制,但自我限制仍然達不到教師職業的道德目標和社會對教師的行為要求。對自身的精神和行為約束以及與職業要求之間的巨大反差會使教師身心疲憊,導致對道德目標的漠視,放大學生及其家長不恰當要求給教師帶來的消極的心理感受。
教師的職業倦怠還和教學工作的重復性有關。在解決溫飽之后,能夠從職業中感受到不斷進步是專業人士特有的幸福。然而,教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性質限制了他們在工作中體會幸福的能力。在受過大學教育后,當一個人發現他在失去創造的能力,終日低水平重復時,離專業思考越來越遠,它確實帶來內心的痛苦。
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還有很多,但是,對上述原因的分析似乎得出一個很悲觀的看法: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許多原因都來自教師的職業特點。心智不成熟的、缺乏控制力、處于青春躁動期的兒童,是家中父母一段時期里的“麻煩”,卻是教師職業生涯中永遠的工作對象,這是教師無法改變的;家長對自己的子女往往存有過高期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調,是教師在職業領域中必需接受的事實,也是教師無力更改的;而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認知階段相適應,中小學教師無法領略在專業領域中不斷探索的幸福,也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事實。那么,我們究竟能夠為教師做些什么呢?
從已有研究看,針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干預方案主要是對教師個體的,希望通過對教師個體自我定位的干預、通過對教師焦慮狀態的舒緩達到減輕教師職業倦怠的程度。但是,這種個體干預方式在技術上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教師生活在集體中,教師集體的心理狀態對個體來說就是一個“場”,一個人很難避免所處環境的影響,即使在短期內干預效果顯著,在長期也極容易重新陷入消極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怠,迫切需要學校采取一些措施。
針對教師職業倦怠,學校應該作些什么?
心智模式就是我們每個人看待問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心智模式的差異性解釋了為什么兩個人在觀察同樣一件事情后對事情的描述卻不一致。教師無力改變,也無法改變教師職業的特點,但是,教師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智模式。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學校應該為教師提供交流的平臺、共同的工具和交流的模式,通過改變學校的氣氛和環境,對教師的心智模式加以改造。這涉及學校文化建設、學校對教師學習的管理。這是對學校智力和執行力的巨大挑戰。
目前,有些學校已經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克服職業倦怠的學校環境建設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除平時進行的學校文化建設、為教師提供信息和知識支持外,還集中開展一些類似“教師職業發展月”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與教師共同建設專業的、積極的、適應教師職業精神的教師文化,為改變教師的職業倦怠,建立積極的心智模式提供適宜的環境。
在教師中倡導“專業、專長、品質生活”
專業和專長是構成高品質生活的兩個基本要素。學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建設需要從兩個要素和品質生活目標的具體化方面下功夫。
專業。作為教師,我們的專業究竟是什么?對于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絕大多數教師從來沒有思考過,于是,第一直覺是“我的專業是物理、數學、計算機、音樂……”,但是,華勒斯坦認為,專業形成于長期的教育和訓練以及通過教育和訓練而接受的特定規范,從事特定的工作,并享有對所從事工作的絕對權威。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可以歸納出專業的社會特質如下:
長期的教育和訓練:
經由教育和訓練形成的特定規范只能由專業協會做出;
對所從事的工作擁有不可替代的權威及由此產生的倫理標準。
根據以上“專業”的定義,教師雖然從事不同學科的教學任務,但是,教師卻不負責對學科知識的發展也沒有享有各個學科知識領域對他們成就的判斷權力,教師所從事的專業實際上是“教育、教學”。但是,在“教育、教學”領域,教師對專業工具和標準的掌握卻遠未達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時候,教師對學生的判斷與一般民眾的判斷沒有什么質的差異。
對“什么是教師的專業”這個問題的討論雖然簡單,但卻很有意義。意義一是將教師從專業的壓力下解脫出來。教師無緣學科知識的創造,將日復一日的教學看成是重復活動,沒有體現自己的創造力。感受到自己的專業是教學,也就是學科知識的傳遞時,在厚重的專業知識面前的壓力感就有可能減少。意義二是確立教科研對教師的意義。教師往往將教科研的要求看成是額外的負擔,沒有意識到,完全可以將教科研的方式和使用的研究工具稍加修改,將教科研變成讓自己感受專業成長的幸福源泉。樹立以教學為專業的理念,對促進教師在教育教學領域努力鉆研,是非常有幫助的。意義三是對“專業”的討論讓教師了解了專業的本質,開始關注“教育、教學”方面的工具和標準問題了。專業定位明確將有助于引導教師思考:我們對學生的診斷和支持的能力和非專業人士有什么不同?當學生家長向我們詢問學生的學習情況時,我們可以使用什么樣的標準和工具,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加以判斷并提出不一樣的建議?
專長。提出教師培養專長的思想基于兩個原因。首先,專長是生活情趣的一個來源,它會讓教師感受到生活的樂趣,而減少教學工作帶來的疲乏;更重要的還在于專長應該是教師社會形象的一個符號,具象化教師作為普通知識分子有別于其他人的生活方式。當許多人回憶起當年求學的經歷時,當年學過的東西已經忘卻了,但是,老師身上獨特的氣質和生活情趣依然留存在我們的腦海中。因此,對教師專長的強調實際上是在強調教師獨特的精神氣質。
具象化教師獨特精神氣質的東西有很多,書法、繪畫展、簡筆畫、課件制作展,教工餐廳里的感言欄和信息窗都可以起到具象化教師氣質的作用。年輕女教師娟秀的書法、簡筆畫大白菜、粉筆畫自行車受力分析都會引發學生和教師一連串稱贊。展示專長給教師帶來愉悅,引導教師欣賞這種愉悅,就是在潛移默化地營造學校不一樣的、安靜而自我欣賞的獨特氣質。
品質生活。在我們當前的社會中,浮躁是一種普遍的生活狀態,生活的目標除了用物質占有的多少來衡量外,似乎找不到另外的目標。近年來,“品質生活”成為一些有知識的年輕人和學者們提出的生活新理念。教師作為知識分子中規模最大、聚集程度最高的一個群體,應該嘗試具體化品質生活的理念和形式。專業、專長概念的提出,給出了品質生活的兩個基本要素,但是,品質生活的形式似乎還缺乏一個形式上的具象。于是,將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案例拿出來,進行教育智慧的比賽,并請專家和老教師點評,將“智慧”作為具象化的表征形式,可以讓教師們感受到品質生活的魅力。
教師的職業倦怠是教師職業特征決定的,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沒有辦法根除教師職業特征帶給教師的壓力,但是,學校在營造學校文化氛圍,舒緩教師職業緊張感,在教師中推進獨特精神文化的努力卻是值得推崇的。
加拿大教育學家邁克爾·富蘭在其所著《變革的力量》中,引用了描寫教師生活的電影《站著分發》的影評,說明社會接受了一個有害的信息,即當一個好教師就必須辛苦工作一直到死。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為促進教師發展而開展了圍繞“專業、專長、品質生活”的各種活動,值得借鑒,它體現了學校管理教師學習所必備的構件:1.明確的問題或任務;2.共同的工具和標準;3.圍繞目標開展的活動;4.具象化的目標和形象;5.理念與活動的一致。這些構件都是國際上許多著名學者推崇的學習型組織實施模式和推進學校變革的模式。但是,基于實踐的探索,卻是中國一線教育者立足中國實際對原則的貫徹和落實。在任何時候,行動方案,特別是一線的行動方案才是最為珍貴的。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