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憧憬著長大后能成為一名老師。
曾經,早在小學時就在假期組織大院里的小伙伴們一起寫作業還給他們出試卷考試;曾經,像模像樣的在語文教師病假時儼然老師一樣組織班里的同學學習新課文;曾經,不顧周圍幾乎所有老師的勸阻以能夠進入清華的分數走入了北師大;曾經,在那個美麗的校園里無數次幻想自己的未來,當周圍的同學們都在思考以后是要走科研路線做科學家、還是去公司搞研發做白領、抑或是去政府機關做公務員的時候,我所想要從事的唯一職業依舊是教師……
曾經,一想到自己將成為一名教師就滿心歡喜,想象著能夠和學生們交流,能夠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成長,能夠得到學生的信任和認可的時候,快樂和幸福的感覺就會溢滿心頭,仿佛這些已經善實地發生了一般……
雖然聽到過很多人說:教師這一行真的很累很苦,說教師的收入根本不像社會上流傳的那么多,實際上絕大多數教師都很清貧的等等,我在心底暗想,這些對于我沒有絲毫影響的,我原本就不是嬌氣的孩子,也不崇尚物質。我喜歡簡單,喜歡安靜;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過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簡簡單單、快快樂樂,這對我已經足夠,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我喜歡孩子、喜歡做教師、熱愛這個職業。我性格恬淡、溫柔、脾氣好、有耐心,真的很適合做老師——周圍同學幾乎都這么說,我也自信滿滿。加上我又幸運的趕上了師大“4+2”的培養模式:本科在生科院學習了四年生物專業課程,碩士在教育學院專門學習兩年教育專業課程,既有專業課的基礎又有教育的背景,多么完善的硬件條件啊!
懷著百倍的自信、千般的快樂、帶著對萬種幸福情境的憧憬,我走入了中學校園,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師。然而,所有這些對幸福的憧憬,宛如一個個美麗的泡泡,在我步入工作崗位不足一年的時間就一個接一個的破滅了,剩下了一堆殘留的泡沫,仿佛在嘲弄著我的天真。
剛步入工作崗位,從學生轉變為教師,自然會有很多很多不適應。工作上,初中高中兩個年級跨頭上課,每周6個教案18節課,對一個新教師而言,壓力確實很大。經歷得多、成長得快,我這樣告訴自己。白天的時間除了上課就被教研、開會占據了,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備課。對課本不熟悉,卻總想把課備的完美些,想要體現出新的課程理念,想要把大學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教學中,會考慮多種教學方式,想要找一種最好的;總怕被學生問到自己不熟悉的內容,每次都要搜集很多相關資料、信息;熬夜的習慣從大學期間延續到了工作之后,可是睡懶覺的習慣卻無法延續,很快就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了。生活上,住宿條件以及便利程度遠不如以前在學校的時候,以前那些毫不起眼的小事情,如今竟然都變成了困擾生活的大麻煩,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來面對,去解決……
這些雖然超出了我的想象,卻還是能夠克服的;真正超出我的想象,并且令我毫無辦法的竟然是那些孩子,是我原本期待的快樂的源泉!我從沒想過上課竟然能成為一種折磨!看著鬧哄哄的課堂,看著精心設計的內容沒有人理睬,無論你怎么提高聲音,仿佛聽到人的只有你自己的時候,溢滿心頭的只有無可言狀的挫敗感。
曾經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個人的內心都是積極進取都是向上的,相信不管表現怎樣的所謂的壞孩子都有它自己的原因,相信他們都是可以被感動的。還為自己的這種信念所自豪過,我嘗試給他們講道理,講故事;不能動之以理,就曉之以情,起初比較有成效。一次在最亂的一個班里講完一些話后,下課,剛回到辦公室,發現班里那個最調皮最搗亂的孩子跟了過來,把一張紙條放在我的桌上,然后就溜走了,開始以為他拿到了同學之間傳的紙條,過來交給我,沒想到打開后卻發現是他寫給我的話,話不多,但是看完后我卻沒出息的流淚了,這種自己期待已久的幸福感終于遲遲到來了。只是好景不長,越往后,發現越發現不知道是自己的話越來越沒新意,還是孩子們已經對這種方式麻木了,以至于后來給他們講道理似乎還抵不過你拍一下講臺、呵斥幾句的效果好:拍一下桌子,安靜的時間夠你說五句話;而講道理,你剛說兩旬學生就又鬧起來了。
有經驗的老師說:你就得板著臉,不能給他們好臉色看:你找幾個典型,狠狠治他們幾次,他們以后就會收斂了;你得和他們斗智斗勇,這些孩子現在鬼著呢,你好脾氣他就不怕你,甚至會故意氣你……我束手無策了,我曾經嘗試過這些方法,可是沒有用,我怎么也做不到我想象中的那種嚴厲,我似乎也根本想不到用什么方法來應對那些孩子們的把戲,從來就不擅長去揣測人心,看著一張張面孔,我想不明白他們為什么會這樣,我根本想不到在這些燦爛的笑臉下隱藏著怎樣的內心,難道不應該是善良,單純美好的么?我想找出他們內心深處美麗的一面,可是他們卻不肯讓我看到。面對著這些孩子我是如此的無力,后來我只能強迫自己對他們發脾氣,依靠每次發脾氣后的幾分鐘安靜來講完每節課的內容,我覺得自己很可悲。
晚上在宿舍偷偷流淚不止一次了,最傷心的那次是在第一次期中考試時。工作兩個月積累的壓抑、郁悶因為幾件接連發生的事情而觸發,至今還清楚的記得當時的委屈與難過,記得一個人在辦公室內埋頭大哭,記得甚至于進了教室監考時依舊無法很好的控制情緒,思維稍一觸及,淚水就止不住地向下流,趕緊走到教室后面,背對著埋頭答題的學生,偷偷抹去眼淚……
生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能夠適應環境,這種極度不適應帶給我的痛苦郁悶漸漸被適應后的麻木所取代。我對生活進行了選擇性記憶,不再和孩子們生氣了,上課的時候我在班里搜索著那些聽課的孩子,只要有一個人在回應我,那么我就能夠在嘈雜中講下去:我不去記憶那些不和諧,那些讓我無能為力的事情,我只記下那些學生在和我談話后寫給我的小紙條,只記下那些求知的眼睛,只記下讓我幸福的瞬間,這種消極的逃避,加上工作上的一點點成績竟讓我小小滿足了一段時間。
然而當經過了一個假期之后,我為自己建筑起來的這種不真實的幸福滿足感就被擊碎了。我再次問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么?每天忙得死去活來,工資勉強自給自足,生活條件還比不上以前在大學的時候:同學聚會,看著周圍的同學好友一個個都意氣風發,自己的內心竟然有了以前從未有過的失落感。我問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怎么會也變得這么物質這么虛榮了?是因為不能從生活工作中得到幸福的時候,這些外在的條件就變得重要了么?什么才是我要的幸福?我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我該怎么辦?一個又一個的問號天天都掛在我的腦中。去看望中學的班主任,她已經是特級教師,幾十年的帶班經驗,但是她拒絕向我介紹教育學生的經驗,而是語重心長的和我說:聽我的,趕緊轉行,你要相信老師看人的眼光,當初我就認定了你不該做老師的,你的心靜,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真的應該去做研究,轉行一定要趁早,不要像我這樣拖著拖著就懶了,沒有心氣了,也就只能往下走了……一個多年的中學密友,仿佛一直在冷眼旁觀,等待著我覺醒,每次通電話時都半開玩笑的問我:你怎么還沒覺醒阿?你都這么郁悶這么痛苦了,怎么還這么執著阿?你真的不該去做老師的!
我陷入了迷茫中。
回想自己小小的滿足,突然間感到了一陣的恐慌,我分明知道這種狀態不是我所期望的,我無力去改變什么,就選擇了逃避。可是在這種逃避中,我也喪失了自己最初堅持要成為一名教師的初衷——我希望得到學生的認可,期望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更好的生活。一直很欣賞一句話:教育改變觀念,觀念改變行為,行為改變生活。一直期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生活,可是,現在呢?我對那些問題孩子束手無策,于是便放任自流,我自認為已經把自己該做的都做了,可真的是這樣么?我真的問心無愧么?
新教師培訓的時候,培訓老師說:教師是一種職業,特別需要耐心和不為外界所困擾的定力,有的時候,對職業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站在職業的角度去認識教師,你要清楚地知道教師職業的特征,即永遠與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永遠要謹慎說話,以防止被學生誤解和利用。但是,老師卻永遠不能和學生一樣記得他們曾經說過的令你感動的話,因為,他們正處于內外矛盾期,不容易管理好自己的態度和心情,他們可以一會兒激動不已,一會兒又忘記了自己的所有誓言。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與迷茫中。覺得自己一點都看不到未來,以前的憧憬、目標似乎都是些美麗的泡泡,當我把自己的教育對象還原為現實中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時,自己的美妙理想都灰飛煙滅,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在深深的迷茫中,教師培訓中關于教師職業發展階段性的有關內容越來越清晰地浮現在腦海中,在職業的最初階段,“選擇”是首要的任務,要認真地詢問自己,我的職業理想是現實的嗎?我當年想當教師時,心目中的學生和現實的學生有多大的差距?看上去我曾經那么執著,那么熱愛教師職業,可是,曾經一直渴望憧憬的教師工作,有多少是建立在幻想的基礎上?在我的想像中,沒有與學生的斗智斗勇,贏過他們,讓他們佩服從而服服帖帖的設計,也沒有等到金石為開的心理準備,有的只是理想的學生在我的感召下不斷努力學習的完美形象!我是在幻想的世界里當教師,而不適合在真實的世界里教書育人,我真的不適合做老師,這種念頭越來越清晰,雖然否定了自己對平平淡淡的幸福生活的夢想,但是,我卻通過一年來的工作經歷,知道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工作了一年,終于明白了這一點,這也是收獲吧。經歷了那么多的內心痛苦掙扎,這個領悟得來不易。輕輕地拂去那堆殘留的泡沫,驚喜地發現下面竟藏著一塊有待雕琢的美玉正在等著我。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十一中學)
點評
人是有思想的。這篇文章的作者尤其有思想。
新步入工作崗位的教師,面臨著大學生活和工作環境的巨大反差。大學校園,是體現寬容的開放性環境;作為一名中學教師,面臨的更多是苛刻的封閉環境。張黎聞老師將從教一年的感受描述得淋漓盡致,我相信,沒有深刻的體驗,是不能寫出如此詳盡的感受的。熱愛教育事業,喜歡教師這個職業,但是一年的工作實踐終于使她離開了曾經的夢想。有時候,這種“厭教”的情緒是與年齡和工作經驗無關的。教師“厭教”情緒,是值得注意和反思的。
張老師的經歷,事實上是大多數從大學畢業生投身中學教育的工作者都經歷過的,一定程度上會引起近年從教的老師的共鳴,當然也包括我在內。“初中高中兩個年級跨頭上課,每周6個教案18節課,對一個新教師而言,壓力確實很大。”這樣的經歷,這樣的感受,讓人不引起.共鳴都難。
我們的中學教育是多么的缺人啊!是什么能讓一個人經過“內心痛苦掙扎”,還是選擇離開呢?我們的年輕教師是有能力去解決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種種困難的,關鍵是他們要有時間去反思,去改進,不能讓他們疲于奔命,過多的來自工作外的干擾會使教師心辦憔悴,造成“倦怠”。
教師是巨大工作壓力之下的一個群體,上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加強針對個體的心理保健,而不只是讓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繼續教育,因為在心理方面,他們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幫助.社會應該專門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輔導,使教師能夠及時地緩解精神壓力。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說,教師也應該學會基本的心理調節技能,使自己成為更加內控的人,以減少工作倦怠的發生。從社會層面上講,社會應該加強教師的工資與福利水平,減少教師因為付出與得到之間的差距而產生的倦怠。
(韓立新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一級教師 從教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