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許多場合說:早一點學邏輯,晚一點談哲學。但是這兩點都并不太得到認同。因為很多人顯然關心哲學比關心邏輯多。當然實際上我說的也未必對,姑妄言之,僅供參考。
目前在各種學位論文答辯或評語中說“行文流暢,邏輯嚴謹”,已經成為套話了。但實際上,真稱得上“嚴謹”的并不是太多。譬如現象或數據堆砌、重點和層次不清、概念隨意更換、自相矛盾、強詞奪理、以點代面、把別人的觀點先亂推一陣再加批判、小數據大結論等等,反倒是泛濫成災。有些論文,“前言”占一大半,從網上東拉西扯一大篇,“結果”反而只有一兩頁,“結論”卻又大得嚇人。“在國內首次發現”等等流行說法更是從表述上就體現了邏輯的不通。.如果說“在國內首次發現印第安人”還說得通,但說到數理化生等的現象與規律,既然是“發現”,就應當是該知識領域的“首次”;既然是首次,又何有國內外省內外之分?
邏輯的不被重視是學術風氣浮躁的表征之一,反過來也加重了這種浮躁風氣。
在一定意義上說,邏輯是關于知識的知識,是如何把片段的知識組織起來和如何從已有知識推出新知識的思想工nrEnukb82cSrULLOXHTjIA==具。當然還有一條途徑是“直覺”。但“直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在“直覺”的產生里通常有潛在的邏輯存在。所以我覺得和知識打交道的人必須要學一點邏輯,并且早一點學。
民間有句俗話說:“寧和明白人吵頓架,不和糊涂人說句話”。是否掌握起碼的邏輯,就是明白與糊涂的分界。和明白人吵頓架,不論結果如何,至少使你向事情的實質靠近了一步,而和糊涂人談半天,那才真正叫做getting nowhere,還白惹一肚子氣。
邏輯的用處當然不僅在寫論文的時候。從你選定一個科學問題,如何設計實驗去回答它或逼近它;如何組織你的實驗,使之盡量簡潔而具有決定性;如何逐步排除不確定的因素;如何從現象或實驗結果得到充分而不夸大的結論;如何評價和分析現有結論的局限性和漏洞,以及如何進一步推進和彌補……總之,從選題到實驗設計,到結果分析到討論,全部科學研究的過程,可以說就是一個每一步都依賴于邏輯的思維運動過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搞科研來說,邏輯這個“器”,比任何儀器或技術都更加重要和更加“一本萬利”。
掌握邏輯能使知識更加嚴密,使已有的知識發揮最大的功效,并易于溝通。所以邏輯既是追求真理,又是弘揚真理的工具。對于當老師的和準備當老師的人,當然就更加必要。
掌握邏輯工具,并不是必須要上多少邏輯課,讀多少邏輯書(當然基本概念還是要學一點)。更多的人是自發地遵從了邏輯。重要的是善于從實踐中去學習和總結,要盡量自覺地培養自己思考的方向性,嚴謹性和有效性。在所謂“知識爆炸”,網絡上的信息鋪天蓋地的今天,更是如此。有了這樣的目的,學邏輯才能抓到本質,才能有益。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我們說運用邏輯可以“從已有知識推出新知識”,但邏輯并不能真正“創造新知識”,新知識從根本上還是來源于廣義的實驗與觀察;同樣的,邏輯并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如果前提(或數據)是錯的,那么結論幾乎可以保證是錯的。第二,邏輯是優化自己思維的工具,過多地熱衷于邏輯本身的形式細節和術語是不必要的,而耍弄和賣弄邏輯甚至可以為害。
關于“晚一點談哲學”。因為哲學是一切知識的抽象與結晶,沒有知識的積累和親自的咀嚼體驗,不過是空談而已。正如十一二歲的孩子談愛情,即使能說得頭頭是道,但他們是絕對不會真正理解的,因為他們還沒有發育的基礎。理解哲學。也需要有社會實踐和知識的“發育”為前提。自己沒有處理過大量知識之前講哲學,往往容易會讓自己在抽象的詞句中獲得似是而非的自我滿足,甚至有可能導致削弱或者拒絕對嚴格證據的追求。
圣賢如孔夫子者尚且是“晚”而好易(“韋編三絕”就是說的讀“易”),我們也還是晚點談吧。專攻哲學的同學也許應該是例外,但我覺得也要多了解一些自然科學,才能更好地領悟哲學。實際上,學具體學科的人,當學得多了,體驗得多了(如果是認真體驗),大概總會與哲學不期而遇。這也和“愛情”一樣。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