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是一門建立在觀察實驗基礎上的科學,因此,在生物教學中,經常會看到過于沉悶或模式化的課堂設計,導致學生毫無興趣、昏然欲睡。提高科學課程興趣的途徑固然有許多,用人文的方法,提高教學的文化性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略舉幾例,以拋磚引玉。
1 以詩引題,詩情畫意共分享
在講授蜜蜂這部分內容時,我用了“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句詩,請同學們說出詩中說的是誰,為什么要這樣形容這種小生物。在講授蠶時,我請同學們用一句詩來描述蠶的一生。于是,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引用了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詩句。這時有同學問,就蠶的一生來說,這里的“死”字從生物學角度來講是否合適,又引起了學生一場激烈的舌戰。其他諸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等等。古詩新解既引起了學生注意,又活躍了學生思維,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勢。
2 運用成語,拋開引喻說現象
在學習了蟬,并給學生展示了蟬蛻皮的一系列照片后.我要求學生用成語來形容一下蟬,經過一番思索,學生說出了“金蟬脫殼”、“薄如蟬翼”。在一段錄像中同學們看到一只蜻蜓在輕點著水面,我問用什么成語形容合適,學生不約而同地說“蜻蜓點水”。我就進一步說,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學習不夠深入,可你們知道對于蜻蜓來說,這種現象有什么意義嗎。通過學生熟悉其引申意義的成語,回到成語的本意,使學生有了另一種考慮問題的方式。
3 趣味謎語,生物知識里面藏
“一個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用這個謎語我提出了園蛛這一話題。“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個白胖子”這個謎語,教材上要求學生分別說出各部分是花生的哪一部分,鞏固了知識的同時還增強了趣味性。
4 故事引入,亦情亦景亦難忘
“有一個女孩……還有一只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伴著《一個真實的故事》凄美的音樂電視,把學生帶進了那蘆葦坡,那丹頂鶴,那自然保護區。這既是學生熟悉的歌,也是學生熟悉的真實的故事,又與保護丹頂鶴、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我要的是葫蘆》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學生在小學時學過的兩篇與生物有關的課文,這兩個故事我分別用在了與光合作用和種子萌發有關的兩課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入作用。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三十七中